王玉芝
都說掩卷深思,可我思索著總也不愿意掩卷。我依然小心翼翼地用心靈朝圣般地去觸摸《論語》中每一個被古代先賢焐熱過的文字,一遍又一遍地去接受它的洗禮。
坦率地說,我不是第一次讀《論語》。記得在2003年的時候,因為“半部《論語》治天下,一篇《周易》定乾坤”這句話,我對《論語》產生了好奇,信誓旦旦地買了《論語》精華本。記得當時翻看了不到30頁,我的好奇連同一丁點的鴻鵠之志,被滿眼的之乎者也擊得凌亂了一地。也許我的修為不夠,也許是毅力使然,我淺嘗輒止,與《論語》擦肩。2009年,我幸運地偶遇了于丹的《論語心得》,我如獲至寶,一口氣讀了兩遍,因為有于丹的引領,通過她的視覺和境界,我初步了解了《論語》,領悟到《論語》其實是告訴我們如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原來我們每個人傾其一生苦苦追尋的“快樂”答案,在《論語》里就能找到,這讓我又有了拜讀《論語》的期待。
就這樣,我猶如一只菜鳥三起三落在《論語》扉頁上盤旋,總也不能著陸。直到如夢初醒般的被校門口那閃爍著智慧光芒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喚醒,直到耳畔不時傳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稚嫩童音,直到同事們像饑餓的人撲向面包一樣瘋狂讀書的時候,我終于走進了《論語》。
《論語》是語錄體,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著,共有20篇492章,記錄了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論,主要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南宋時期朱熹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合稱為“四書”?!墩撜Z》是春秋時代經典著作之一,是古人留給我們活生生的生命禮物。古人尚能有“道”可傳,我們又能有什么可以奉獻給我們這個時代,能有什么奉獻給我們的學生和學生的學生的呢?
《論語》給我們以啟迪,告訴我們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教學相長。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舊的知識,而能在其中獲得新的體驗,這樣的人可以當老師。“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只是裝知識的容器,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只做裝知識的容器,也要像先賢那樣,在溫故中創(chuàng)新,在繼承中發(fā)展。只有教師有創(chuàng)新意識,并善于創(chuàng)新,才能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學生,這是時代的呼喚。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惘然無知,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更加迷惑不解,只有把學和思結合起來,才會收獲有用的東西。歌德說:“思想容易行動難,把自己的思想化為行動是天地間最大的難事。”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是我們所需要的。
教學中,倡導啟發(fā)式,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善于運用啟發(fā)式教學,他不愧是啟發(fā)式教學的鼻祖,在這一點上,他是和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齊名的。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育學生,不到心中渴望通達而自己不能實現的情況,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無法恰當地說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不能做到告訴他一個方面,就能推出其他三個方面的時候,就不再教他。這些做法和思想在今天看來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孔子不但善用啟發(fā)式教學,而且因材施教。學生子路是孔子從街上撿回來的孩子,對于孔子的“道”總也不能入心,每每總是盼著下課。有時上課孔子允許他去外邊瘋跑,孔子認為:子路或許能從外邊聽到一些奇聞軼事,說給自己和學生聽,總比坐在教室干等著下課要好。子路也總想得到老師的關注,看到孔子和顏淵、子貢他們討論也著急,于是就問孔子一些匪夷所思的問題。如怎樣侍奉鬼,死是怎么回事,盡管“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子從內心中是不愿意回答他的問題,但還是耐著性子回答,因為在孔子看來,子路其實是想學習知識的,所以總會適時給子路以鼓勵。
有一次,子路扛著一架琴進班里彈奏,可曲子不在調上,同學們都很煩他。但是孔子聽后對子路說:“如果你再用心練習,用心彈奏就可以去我的臥室彈給我聽了,大家給他一些鼓勵吧!”孔子滿足了子路想得到老師夸獎的愿望,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個范例。
孔子是我們學習的典范??鬃哟┎家?,吃粗糧,沒有職稱,沒有工資,他不用做廣告就已經“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子也因此收獲了教學大樂。一次,孔子要搬到九夷去,九夷是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qū)。有人勸他說:“陋,如之何?”意思是那么簡陋的地方你怎么住呢?孔子回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在孔子看來,自己生命里的氣場可以改變任何簡陋的地方。從苦難中走出來的人,其實早已占據了人生的某種制高點,關鍵是看你有沒有這種覺悟。
孔子是典型的樂天派,他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告訴我們:學了然后按時復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會,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只要有書可讀,有道可傳,所有的功名利祿就在其中了。
《論語》表達了一種既簡單又樸素的人生態(tài)度?!墩撜Z》傳遞給我們的是一種溫柔的力量,一種淡定清明的理念,讓我們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敢于面對自己的內心,給自己一份從容、寧靜和淡然,無論什么時候,都能靜下心來傾聽孩子們的聲音,并能有所發(fā)現,快樂而有力量地去書寫教育故事,詮釋教育的真諦。
我深信,影響我們的不只是《論語》,只要有書香的陪伴,我們的人生就會精彩?!爱斘覀冊跁姓酒饋砹?,我們在生活中就站起來了,我們的教學才能站得更高更遠?!蔽倚欧钸@句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讀書吧,只有閱讀,閱讀,再閱讀,才能豐富和完善自己,才能無愧于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