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莎
【摘要】人們在進行溝通和交流時,最常用的表達符號就是語言,文化是語言形成的基礎,而語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密不可分,語言要發(fā)展離不開文化的導入,文化要進步又必須依賴語言進行傳播,英語教學實際上也就是對英語這門語言的教授,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需要教授語言的基礎知識外,還應意識到文化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適當?shù)膶胛幕尘爸R。高職院校注重培養(yǎng)的是學生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實用為主,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必須適應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廣泛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的相互滲透給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帶來的需求和影響,使得文化背景導入成為高職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文化背景導入的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重要教學手段,同時也是培養(yǎng)交流實用型人才的需要。本文結(jié)合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文化背景導入的必要性、途徑和手段,以及文化背景導入的英語教學模式對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背景 教學模式
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曾在《語言》一書中闡述了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書中提到“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互相協(xié)助和啟發(fā)的”,因此,學習語言不僅需要學習如何掌握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更需要了解和把握該語言的民族文化背景。高職教育是一種高等的專業(yè)技術教育,它注重培養(yǎng)的是能適應生產(chǎn)、生活、管理、建設和服務需求,在智力、品德和能力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高等應用型技術人才,這就要求高職英語必須具有較強的交流和實用功能,所以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英語的綜合能力和應用交際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正因如此,英語教學不能只注重講授語法、語音和詞匯等基礎知識,還應該注重英語的語言交際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與英語這門語言同步的文化交流也非常重要,只有深入了解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才能更好的掌握英語,在交際中不出現(xiàn)言語失誤的現(xiàn)象。而缺乏文化背景知識往往是導致交際中出現(xiàn)言語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文化背景導入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對文化背景的把握中加深對英語語言現(xiàn)象的理解,從而達到了提高英語綜合語言應用和交際能力的目的。
一、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英語作為語言當中的一種,它和其它語言一樣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是人類溝通和交流的一種工具。從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現(xiàn)狀中可以發(fā)現(xiàn),英語教學中普遍忽視了英語的工具性這一特點,而是將英語作為一門理論來進行教學,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學的內(nèi)容和實際的工作要求脫節(jié);缺乏針對和實踐性教學,沒有根據(jù)高職學生英語水平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教學模式刻板,過于重視傳授語言知識,忽視了語言的溝通和表達功能,“啞巴英語”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以上現(xiàn)象導致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英語的應用能力成為了英語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從高職院校學生的入學成績來看,英語成績達到100~80分的大約占總?cè)藬?shù)的9%,80~60分的約占52%,而低于60分的約占39%。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基礎較差,英語水平普遍偏低。面對這種現(xiàn)狀,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只能是讓英語單詞暫時的在大腦中停留,而不是真正的掌握和理解。只有以文化背景為基礎的學習,才能真正了解到一門語言的魅力和其中的內(nèi)涵,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習和掌握這門語言。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背景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是勢在必行了。
二、文化背景知識與語言運用和交際能力的關系
文化背景知識(culture background knowledge)在語言的概念中就是指語言交際雙方存在的共知,也就是說兩者都具有的知識內(nèi)容、知識體系和知識結(jié)構(gòu),例如在對文章進行閱讀時從中獲得的民族習俗、語言知識、社交知識、生活常識和文化知識等等。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關于英美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習俗和生活習慣等文化背景問題,不了解這些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就很難深刻細致的理解并在交際場合中準確的運用英語進行對話,例如英文詞匯“Black Friday”,從字面上的意思看是黑色星期五,如果不了解美國的文化背景就無法了解為什么要用黑色來描繪星期五,為什么是星期五而不是星期四,黑色星期五這個詞匯后面的隱身意義是什么。其實黑色星期五是美國感恩節(jié)(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的星期四)后的一個星期五,這天人們都出門購物,因為在這一天所有的東西都打折,你能以很實惠的價格把你想要的東西買回,人們將這天購物的瘋狂用黑色來表示,并將這一天稱為黑色星期五。由此可以看出,語言和文化背景之間密切相關。英語的學習不能只局限于例如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形式的理解,更需要對語言所牽涉的文化背景知識加強了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克服跨文化背景的障礙,從而提高語言的運用和交際能力。
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最常見的兩個問題:1.從廣度和深度上來看,缺乏對詞匯的理解,不了解詞匯中的文化內(nèi)涵,導致在交際的過程中出現(xiàn)語言的失誤。2.在英語的閱讀中,沒有文化背景知識做基礎,難以理解英美文學中作者的思維習慣和價值取向,更無法理解文章的含義。針對英語課程的特點,要優(yōu)先、有效地實施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在此基礎上,把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深入到英語教學的其他領域,從而改變目前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達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和綜合應用能力的目的。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背景導入的途徑
將文化背景導入英語教學中的途徑主要有三種: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外完善。
1.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英語教學的手段也不斷地趨于多樣化了。在介紹文化背景知識時運用多媒體技術非常適用,這樣可以讓教師較好的把握授課的時間,同時,由于聲音、圖像、圖片等的綜合運用,對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幫助,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也能大大的提升。特別是當你將其運用于講解國外的節(jié)日(Festival)時,通過圖片、聲音及現(xiàn)場的節(jié)日景象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和感受了外國節(jié)日的氣氛、人們節(jié)日的著裝、飲食習慣、特色食物等。更加體會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
2.通過有趣的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如果教師只是將文化背景知識在課堂上進行枯燥的講解,這樣不僅耗費時間和精力,而且學生也只是在課堂上被動的接受老師的講解,要將文化背景知識真正的滲透到學生自己的認知當中,需要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課堂上添加一些有趣的活動就不一樣了,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可以讓學生主動要求去探尋文化背景知識,因為他只有了解了,才能更好的參與到活動當中去?;顒拥募尤肟梢允拐n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例如,學習“How much is it?”這個關于購物的單元時,可以將學生分為成若干個組課前查閱資料,上課時采用辯論的形式來討論中西方購物時有哪些不同,讓學生從中了解到在購物時使用怎樣的句型來詢問物品的相關信息比較合適,這樣實現(xiàn)了對文化背景的了解后語言的輸出,將聽和說完美的結(jié)合了起來,一舉兩得。
3.課外完善,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只通過有限的課堂時間來學習英語是遠遠不夠的,課外同樣也能將豐富多彩的文化背景知識融入到英語的學習當中,讓英語學習擺脫枯燥。在課外,教師可以通過很多種方法將文化背景知識導入英語學習當中,比如說,把英文名著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外的閑暇時間進行閱讀,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概況,開拓學生學習英語的視野,不斷積累英語文化背景知識。除此之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到英語角用英語與外國人聊天,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不僅能夠鍛煉英語口語的發(fā)音,還可以及時的糾正由于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言語失誤,從交流中真實的感受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識。
另外,還可以向?qū)W生推薦一些英文原聲電影并組織他們在課外進行觀看或者邀請外籍教師舉辦西方文化的講座,通過這些方式對課堂上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延伸和補充。豐富了英語教學的途徑。學生可以從具體的語言情景當中去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而且還能更進一步的了解到西方文化的內(nèi)涵。
我國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偏重語法的傳授,忽視文化知識;強調(diào)語言系統(tǒng)的教學,忽視語言的應用能力、語境和交際能力,致使學生在說英語時表現(xiàn)出來的語用失誤比比皆是。由此可見,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能否跨文化交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英語教學中文化背景導入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獲得并提高語用和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Edward Sapir.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21.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3]王德易.淺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英美文化滲入[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2).
[4]倪儉.高級英語文化教學模式及策略[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 2006(1).
[5]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6]陳申.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