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飛
(商洛學院,陜西商洛 726000)
采茶戲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探索
蘇 飛
(商洛學院,陜西商洛 726000)
在我國的地方音樂和民族音樂中,能夠被國家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一批文化項目中就有采茶戲的身影。在我國南方的客家地區(qū),采茶戲深受歡迎,然后采茶戲在許多地區(qū)都有分布,分別以不同地區(qū)的地名加以區(qū)分。盡管受到百姓的歡迎,這種文化藝術形式卻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了障礙,這樣一種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的地方戲劇音樂的發(fā)展受到了自身和社會發(fā)展的諸多原因的限制。想要傳承和發(fā)展采茶戲,可以探索一條創(chuàng)新發(fā)展采茶戲的道路,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發(fā)展采茶戲音樂。本文通過分析采茶戲的相關概念,提出傳承與發(fā)展采茶戲的意義,并找到發(fā)展采茶戲遇到的困難,最后探索采茶戲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得出對改革探索高校音樂教育的方式和傳承、發(fā)展采茶戲文化都是有著重要的意義。
采茶戲;高校音樂教育;文化現(xiàn)象;藝術形式
作為茶的故鄉(xiāng),我國茶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文化現(xiàn)象,其中采茶戲形成了復雜多變的茶文化現(xiàn)象,具有豐富的音樂形式與劇種,讓飲茶這一日常行為上升至哲學的高度。采茶戲以地名作為不同劇種的名字,在興起之初多以茶事作為主要內容,是以茶文化為基礎的文化產物。采茶戲是大眾審美的一種直觀體現(xiàn),成為當?shù)厝藗兿矏鄣牡胤絼?,在民俗曲調的基礎上進行變換,將民間故事與民間音樂結合起來,是以茶文化為核心的藝術形式。在我國,采茶戲主要以江西為中心,輻射范圍包括了周圍的省市,具有迥異的表達方式與風俗習慣,很多茶葉產地均形成了獨特的民間藝術,采茶戲別具一格的特征是由茶文化的獨特魅力所決定的。
采茶戲是反映中國茶文化的有效載體,深受茶農喜愛,富有人情味,鄉(xiāng)土氣息濃厚、歌舞風趣、表演歡快,語言通俗易懂,戲曲內容多為反映茶農人家的倫理道德、愛情收獲等故事,形成了四百多種曲牌,幾大流派,歷經了從明清年間到今天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通常由生、旦、丑三人表演?,F(xiàn)在的采茶戲的形成,不斷融合了民間曲調等、地方方言、茶燈和歌舞各種藝術因素,是通過山歌對唱來抒寫勞動情懷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產生自江南地區(qū)廣大茶農在收獲茶葉時,與大量出產茶葉有關。
采茶戲地方特色鮮明、種類繁多,桂東南、閩西北、贛東南、湘東南等地形成了不同種類的采茶戲,對各地茶文化兼收并蓄。其中,贛南采茶戲是中國各地采茶戲的鼻祖。
美育的實施就是校園文化的建設,是其他教育不可比擬的,藝術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具有心理平衡、智能開發(fā)、深化認識和情操陶冶等功能,比其他學科的審美含量更充盈而集中,美育最根本的就是實施藝術教育。為了對傳統(tǒng)音樂的健康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應當對學生培養(yǎng)了興趣、學習了技藝、增長了知識、提高了對傳統(tǒng)音樂的鑒賞能力,學習采茶戲音樂不僅能夠掌握采茶戲的技藝,還能夠拓展了學生的藝術視野,體悟到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地方院校傳播采茶戲音樂文化對實現(xiàn)高師的培養(yǎng)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個性化、有特色的先進校園音樂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同時還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的開展,豐富先進校園文化的重要資源,高校還能夠傳播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研究深厚豐富的學術理論,營造相對獨立的校園環(huán)境,形成獨特鮮明的多樣性文化。
采茶戲音樂常能起到奇特的藝術效果,點綴情趣,“雜調”玲瓏華麗、嬌柔甜美;“路腔”為采茶戲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提供了廣闊的天地,詼諧風趣、輕松活潑,由適應路上行走時所唱曲牌而得名;嗩吶和鑼鼓的緊密配合使得山區(qū)人民向上的精神風貌得到了表現(xiàn);采茶戲的唱腔戲曲味較濃,張弛有度,旋律跌宕起伏,粗狂熱烈,高亢渾厚;采茶戲還富有濃厚的田園山野風味,旋律優(yōu)美抒情,節(jié)奏活潑明快,風格特色十分鮮明,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可塑性強,能夠補充高校的戲曲音樂教學。
采茶戲必將會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目前學生了解最少又最想探尋的知識層,這種補充使得高校音樂史課程在內容上更為豐富,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傳統(tǒng)音樂在歷史中的自然發(fā)生,采茶戲作為對地方音樂史課程的補充是理所應當?shù)摹2刹钁虻漠a生和傳播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在當?shù)孛耖g燈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為戲劇的,已經走過了數(shù)世紀的光輝歷程,是對當?shù)氐胤揭魳钒l(fā)展的一種補充。
我國采茶戲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傳承斷裂的問題,生存狀況也正在受到嚴重的威脅,采茶戲生長發(fā)展所需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采茶戲發(fā)展過程中的困難與危機,采茶戲能夠通過現(xiàn)代媒介的傳播逐步走向了世界,迎來了空前的發(fā)展機遇,但是所存在的問題也是十分嚴峻的。
高校不重視采茶戲教育的原因中,一方面是因為人們不懂欣賞,另一方面認為這類專業(yè)不如時尚的專業(yè)更能達到成功的目的。認為采茶戲沒有前途,很多人大都不重視傳統(tǒng)的采茶戲,深受西方市場經濟思維的影響。
當今社會,采茶戲的發(fā)展面臨極大的威脅主要是來自于采茶戲整體觀眾群體的缺失。在采茶戲的發(fā)源地,尤其是鄉(xiāng)村地區(qū),仍然有不少茶農還是喜歡采茶戲的,對采茶戲的發(fā)展還基本維持著樂觀態(tài)勢,然而在不斷高速發(fā)展的城鎮(zhèn)化進程中,壓根就沒有觀看過采茶戲的受眾中,城鎮(zhèn)人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采茶戲的運作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及傳播、劇院、道具、服裝等方面的付出,還應當重視采茶戲所需人才等方面,要使采茶戲能夠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和支持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采茶戲的傳承與發(fā)展出現(xiàn)了接班人斷層的問題,因為掙不到錢,年輕人大都不喜歡,使得現(xiàn)在的采茶戲演員主要還是年老的藝人,而支持采茶戲能不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就是人才和資金。
想要保護采茶戲源文化的作用,應當重視環(huán)境的保護,因為采茶戲能夠發(fā)展的源泉就是茶葉這個行業(yè)的發(fā)展,茶葉賴以生存的水土環(huán)境遭遇了無法挽回的影響,受到了礦產資源的開發(fā)等經濟建設的需要的影響,使得采茶戲發(fā)展的源泉無法生存下去。
為了促進學生對于采茶戲的精神共鳴,使得學生能夠進行換位思考與內心豐富,可以通過探究性的語言體驗、情感體驗或角色參與。幫助學生感受到采茶戲的真正魅力,使學生在不斷的自我摸索與實踐體驗中。做到采茶戲音樂同學生、教師之間的互動體驗與良好溝通,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體現(xiàn)出采茶戲音樂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性并強的課程。為了最終提高采茶戲教學的成功率,使得學生在親自參加的基礎上可以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和體會,應當加深對采茶戲的理解與記憶,讓學生真正體驗采茶戲的表演,學生親自策劃、組織、編舞、編樂、演出等,引入體驗式教學的方式到采茶戲音樂的教學當中。
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對采茶戲音樂教學模式產生興趣,感受到采茶戲音樂所反映出來的不同情緒,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當中。我們茶文化和地區(qū)戲曲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積極主動的體驗音樂特色、表演特色、教學活動,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茶文化的了解和地方戲曲文化的興趣。讓學生親自體驗教學模式可以使得學生感受出不同的采茶戲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戲曲表演動作也大大不同,使得不同的人產生對不同音樂的理解,老師提出的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一首自己熟悉的采茶戲旋律音樂進行回答,也可以使用采茶戲的特定動作來助演自己的真情實感。
高校應當側重于實踐轉化的教學方式,突破傳統(tǒng)理論教學的模式,落實到采茶戲的教學實務中。一方面,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采茶戲的藝術內涵,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于采茶戲教學的理解程度,讓大家都能親自來提出自己對于采茶戲的認識與看法,老師可以引導學生不同方面來討論采茶戲的表演,例如服裝道具、行當唱腔、曲調了解、樂器認識、發(fā)展過程、歷史來源等,可以展開對于采茶戲當中某一主題的討論,也可以組織專題講座。另一方面,應當加深學生對于學校教學的理解與支持,掌握對于采茶戲中關于茶文化的魅力,使學生對采茶戲的曲調、表演有所認知,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加深對采茶戲的認識,組織學生現(xiàn)場觀看采茶戲演出。
高校應當營造出強有力的學習氛圍,使整個校園都能聽到采茶戲的音樂,通過校園廣播來播放采茶戲音樂,讓學生在日常對采茶戲音樂就有所認識,宣傳采茶戲的服裝、行頭等道具,提高向學生傳播相應知識的頻率,關于采茶戲的介紹海報應當粘貼到每一個學生可以走到的區(qū)域,例如教室、電梯、樓梯、教學樓走廊、宣傳欄等,創(chuàng)造學生熱愛學習采茶戲的軟環(huán)境,使學生長期處于采茶戲的渲染中,高校要在實際教學中重視并強化環(huán)境中對于采茶戲的布置,以此來提高學校的采茶戲音樂的教學氛圍。
為了滿足大學生對采茶戲的學習需求,應當考慮是否提供相應的教學用具,可以根據(jù)采茶戲在音樂唱腔、樂器、服裝、道具等方面的特點,以及高校自身水平。引導大學生初學者從一開始就認識并喜歡上采茶戲的關鍵步驟就是選擇淺顯易懂的采茶戲作為教學內容,規(guī)劃出極具可行性的教學目標。高校在實施采茶戲的音樂教學時,對初學者來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文化并且經過幾百年歷史發(fā)展的采茶戲是很高深的,因此高校在采茶戲音樂教學的應用時應當由淺入深。
采茶戲中表現(xiàn)出了許多的客家文化和源頭,通過對這些的了解和認識,能夠讓他們不無敬畏地體會到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感受到民族音樂的瑰麗神奇、搖曳多姿,需要有選擇地把這些地方民族的樂理常識通俗易懂地教給學生。采茶戲中,以徵、羽、宮三 調式為主打,宮、商、角、徵、羽調式齊備,曲體玲瓏,著顯而易見的地域特色,傳授藝術技巧和表演手法,讓學生體味古樸優(yōu)雅的徵羽宮樂風,了解到傳授民間樂理,更好地傳播采茶戲音樂。
[1]周澤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融—陽新采茶戲流變之思考[J].戲劇之家,2016(1):40-41.
[2]盧致苑.地方戲曲嵌入高校公共音樂課的探索——以贛南采茶戲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15(5):32-33.
[3]蘇子裕.贛南采茶戲的藝術形態(tài)和藝術革新 [J]藝術百家.2003(27):109-110
[4]董曉梅.粵、贛兩地采茶戲唱腔音樂研究——以粵東北和贛南為例[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4(2):5-7.
蘇 飛(1983-),男,河南義馬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