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州美
摘 要:兒童民間美術教學,引導兒童感知、體驗、認同自身所處地域的民間美術,民間美術創(chuàng)意教學即將紙上架上繪畫更換繪畫場地,移至葫蘆、酒瓶、竹片、瓦片、陶罐、桌椅等日常生活用品上,使民間美術教學更具新意,在傳承文明中激發(fā)創(chuàng)作興趣,拓展校本教材內涵。
關鍵詞:兒童民間美術 教學探索
兒童民間美術教學,即引導兒童感知、體驗、認同自身所處地域的民間美術,并將這一感悟應用于創(chuàng)作中,建構新的視覺形象。近年來,筆者進行了嘗試,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一、依托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題材,凸顯美好寓意
民間美術把許多文字語言圖像化。如喜鵲登梅(喜上眉梢)、鯉魚鬧蓮(連年有余)、杏林春燕(進士及第),并寄托著勞動人民美好的祝愿。在圖像與寓意交融中,結構出民間美術神奇莫測、怪誕詭異、天真爛漫的混沌造型。這一藝術特征跟兒童的思維特征極為吻合,易于被孩子們吸收并應用于創(chuàng)作中。
我在教學“年年有余”這一課中,引導賞析 “魚”紋樣,了解“魚”兆豐年、魚表“有余”的民俗觀念賦予了魚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再帶領他們走進藝術博物館,通過比較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與韓美林的魚,觀察年畫、剪紙、面塑等多種民間美術藝術形態(tài)的魚造型,在賞析比較中學習創(chuàng)作技法,再將概括、夸張的造型手法應用于圓形紋樣之中,對紙盤子進行裝飾,進而美化生活。這樣的學習,孩子們激情四溢,興趣盎然,增強了學生的藝術感悟和審美能力 (圖1) 。
二、借鑒民間美術表現(xiàn)形式,換位創(chuàng)作場地
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藝術傳統(tǒng)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戰(zhàn)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均具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魏晉后,大量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以及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年畫、剪紙、農(nóng)民畫、刺繡、印染、服裝縫制、風箏等更是直接來源于群眾之手,裝飾、美化了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愿望、信仰和道德觀念,成為富于民族鄉(xiāng)土特色的優(yōu)美藝術形式。
教學中我讓學生將紙上架上繪畫更換繪畫場地,移至瓦片、葫蘆、竹片、酒瓶、桌椅、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上,使民間美術教學更具新意,在傳承文明中激發(fā)創(chuàng)作興趣,拓展校本教材內涵。
1.瓦片畫。瓦片畫靈感源自于民間美術中的瓦當賞析。瓦當俗稱瓦頭,是古建筑的構件,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或位于其前端的圖案部分,起著保護木制飛檐和美化屋面輪廓的作用。瓦當大量取材較難,瓦片則由于奉化城區(qū)舊屋拆建,隨處可見,即便購買,也價格實在,大小適當,易被學生拿來創(chuàng)作。
教學中,我?guī)ьI孩子們走進北街古建筑欣賞瓦當圖案,了解瓦當紋飾取材之廣,四神、山、鳥、獾、魚、、草、蟲、云等寫實抽象的圖案皆有。個別還有帶“字”瓦當,寫有“長樂未央”、“長生未央”、“與天無極”等吉祥語,另外也有個別瓦當單標明建筑物名稱與用途的。再通過通過查找資料,了解瓦當圖案構思巧妙。如有的在對稱中求變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氣;有的以瓦當乳釘分隔畫面的布局。學生把這些知識應用于自己的瓦片畫中,并創(chuàng)新瓦片畫內容與構圖,并使瓦片具有實用價值。(圖2)中,葉欣妍和吳雨夢同學將蒙德里安的抽象畫應用于瓦片畫中,畫面簡潔,點面生動,具有時代美感。袁詩婷和董鴿同學的瓦片畫生活氣息濃厚,傳遞快樂情緒??娂螛吠瑢W將標志設計畫于瓦上,另有一番情趣。
2.葫蘆畫。傳說葫蘆由于在洪水期保護了伏羲與女媧,因而合成陰陽合體。伴隨著葫蘆生人的故事,大量的葫蘆、瓜形象成為民間美術中永恒的主題,這一形象逐漸成了人們心目中值得信賴的增壽、降瑞、除邪、保福、佑子孫的吉祥物,廣為大眾所歡迎。
我利用葫蘆這一載體,在美術校本課程時間進行民間臉譜教學,兼收了面具與臉譜的長處,突出民間藝術的幽默感,使形象具有強烈地藝術感染力,增強了學生對空間概念的理解與興趣,提高了他們裝飾色彩的造型能力。
首先,我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時讓其用相對稱的的色塊、紋樣、圖案組成葫蘆畫臉譜的主要紋樣。在藝術手法上,引導以意象形,以形寫神的手法,通過大膽的變化與夸張來表現(xiàn)人物的品質、性格與身份等,以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民間藝術美學的特征。
其次,重視人物的眼、眉、口、須、鼻的刻畫,突出人物神情動態(tài)。為此,我曾在大堰村請教了一位捏面人的文化遺產(chǎn)傳人,請他口授手捏面人形象。他的造型口訣尤為吸引人。我讓孩子們熟記并應用。
接著,引導學生賞析葫蘆畫人物額頭。品玩中孩子們知道了葫蘆人物畫依靠額頭圖案的刻畫確定角色的性格、地位、身份。右圖1沈煒杰小朋友畫的是紅臉譜,表現(xiàn)太陽神,故其額部額部加以太陽,并以紅色象征赤膽忠心、嚴肅正氣的人物。
在賞析中,孩子們還明白了葫蘆畫的顏色多為鮮艷明快的色彩,這是民間藝術帶有共性的特色。(圖3)楊宇棟同學的葫蘆采用藍色表現(xiàn)性格頑強、仗義豪爽,順眼表現(xiàn)忠良。
最后,葫蘆畫畫好后,等其干透之后,可罩上一層清漆,增加保護層,如果在葫蘆有藤蔓一段系上一根絲線可做成掛飾,或作案頭車飾等,業(yè)余品玩,別有一番情趣。
3.竹片畫。奉化境內氣候溫暖濕潤,山川鐘秀,峰巒疊嶂,班溪、大堰、肖鎮(zhèn)、南浦、方橋、江口等地富產(chǎn)毛竹,有竹鄉(xiāng)之稱。爽心悅目的自然生態(tài)景觀、豐富的竹林資源,由此衍生出深厚的民間美術竹文化。
小學六年級教材中有一課教材內容是《竹》,我們將這課進行重構,以新的形式、新的切入點展現(xiàn)教學理念。課前老師們帶領學生將竹筒劈成竹片,保留竹青洗凈后請學生在竹片上用油畫棒畫上點線面,竹青與油畫棒色彩相得益彰,學生作品稚拙且大氣,作品效果好,此作品在奉化市美術作品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并獲寧波市二等獎(圖4)。
此外,我還指導學生將民間美術題材內容繪在酒瓶、桌椅、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上,使民間美術教學更具新意,在傳承文明中激發(fā)創(chuàng)作興趣,拓展美術校本教材內涵。
三、搭建民間美術展示平臺,創(chuàng)設情境尋本源
為使兒童民間美術教學向縱深發(fā)展,我們還經(jīng)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采風,參與社會上的各項民俗活動,舉辦各種校園兒童民間美術創(chuàng)意彩繪。兩年來,我們開展了相關的美術大型活動共計六次,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藝術實踐與交流的舞臺,增強學生對民間美術文化的感受力,也給學校營造了濃郁的藝術氛圍。
如六一前夕,我校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民間美術兒童創(chuàng)意設計展覽,展出了美術社團學生的以民間美術題材為內容的手繪凳子、瓶子、盤子、雨傘等工藝品,同時請學生模仿面塑藝人手法進行太空泥手機鏈現(xiàn)場制作義賣活動。這一舉措,受到前來慰問的陳志昂市長一行的贊許,得到了老師同學的大力歡迎。
再如,我們組織學生參觀了尚田鎮(zhèn)條宅村全國非物質文化傳人陳行國的奉化布龍工作坊。20位美術特長生每人繪制了一節(jié)生動活潑龍身,與陳師傅的龍頭拼接成一條完整的布龍,并一起舞龍,以此表達傳承民間美術、祝福世博的美好心愿。活動中陳師傅還向孩子們介紹并示范了布龍的制作過程,制作材料,龍鱗的繪制方法,以及舞龍的技法,孩子們獲益頗深,深切體驗到作為龍的傳人的自豪感。這也是我校美術組開展民間美術教學的又一實踐內容,對傳承民間藝術有著深遠的意義(圖5)。
民間美術是塊肥沃的土壤,從民間美術中汲取養(yǎng)分,恰當應用在學生的美術教學之中已成為我校實施美術特色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對民間美術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整理、篩選、分類、整合時,我們應把握多樣性和特色性的原則,處理好“傳承” 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引導學生在耳濡目染,手繪心品中體味民間美術文化的魅力,最終促使這芬芳的藝術浸入孩子的心靈,在那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崔永郭 校本課程開發(fā)——理論與實踐(N)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286)8-11
[2]奉化市志編輯委員會 奉化市志(N)中華書局 1994(658)
(奉化市實驗小學 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