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俊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物質生活豐足,多元化的文化潮流正在沖擊著這個繁華的世界,為人們帶來了許多的資源與便捷。但是,隨著高速發(fā)展帶來的還有優(yōu)良傳統(tǒng)的丟失,人的思想觀念越來越物質化,很多的藝術家和工匠們也是急功近利,能夠真正靜下心來搞創(chuàng)作的人越來越少??此品比A的陶瓷市場其實被欲望橫流的金錢主義作品占據(jù),很多自稱“意境”的作品實則空洞無味。
作為一個陶瓷工作者,筆者認為急于求成會使得作品就像泡沫一樣,稍縱即逝,只能獲得一時的利益。只有刻苦鉆研,潛心于創(chuàng)作才能使得藝術立于不敗之地。下面筆者就來和大家介紹一下這細膩的藝術--微型瓷畫。
眾所周知,微型瓷畫就是比正常的瓷畫要小,這是一門考驗耐心和技藝的藝術。往大了說整個微型的藝術類別都是值得人們贊嘆的,這種藝術最早出現(xiàn)在周朝,是周王命令畫師在豆莢上作畫。豆莢的大小我們都熟知,可以試想在上面畫畫的難度是很高的,據(jù)說這位畫師歷時三年才將其做出來,所以說,不論是在技藝上還是在其對藝術的態(tài)度上都值得人們尊敬。
當然,除了上面提到的豆莢畫,還有許多題材的微型畫。如比較典型的有核桃微雕、鼻煙壺內畫、瓜果微畫等等。微型畫實用性并不高,盡管裝飾性很強,但是像那些瓜果皮仁上的微型畫都不好保存。可是瓷畫就不一樣了,便于收藏保存、觀賞性好。并且微型瓷畫運用釉上彩的工藝可以使得作品色彩豐富、層次分明、不易變形,所以很多收藏家都偏愛于微型瓷畫。微型瓷畫使用的工藝大多是釉上彩,因為釉下彩的高溫燒制容易使得作品變形,成功率低,畫一件精細作品的心血是經不起這樣的失敗的。而釉上彩不僅可以加強作者對色彩的調控,并且燒成率高,很適合工筆微型瓷畫這種裝飾性要求很高的品種。接下來筆者就簡單地介紹一下釉上彩。釉上彩是在已經燒成的白地或者色地瓷面上進行繪畫,然后二次入窯,進行低溫固化而成。釉上彩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齊,公元575年的范粹墓就曾出土相當精美的白彩綠彩器,在許多晉青器上也能看到赫彩點飾,然而真正成熟的以繪制紋飾而著稱的釉上彩器始見于唐代長沙窯。真正精細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則要數(shù)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了。而在這其中無論是以制作工藝的精巧細致而論,還是以作品的繪畫技藝來評判,都應是雍正粉彩器略勝一籌?,m瑯彩器名重一時,屢創(chuàng)天價,也是稀世珍品。從這些史料可以看出釉上彩在我國藝術史上的所處地位。
釉上彩的品種也是多樣的,有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新彩瓷、琺瑯彩瓷、色地描金瓷等等。而在微型瓷畫中運用較多的就是粉彩和新彩了,首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粉彩瓷吧。相信很多的讀者對于粉彩并不陌生,它屬于景德鎮(zhèn)四大名瓷之一。粉彩瓷的前身是琺瑯彩和五彩,其融合了各個姊妹藝術的營養(yǎng),使得粉彩瓷演變成為了一個層次多、顏色豐富、特色鮮明的瓷種。粉彩瓷創(chuàng)燒在清康熙的景德鎮(zhèn),初期粉彩的使用技法比較粗糙,沒有得到重視和傳播,然而到了雍正時期粉彩瓷才開始真正的興起了。粉彩瓷的特征技法是,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顏料后用筆洗開,由于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粉彩的藝術效果粉潤柔和、淡雅高貴,很快就受到老百姓和皇家貴族的追捧,地位一度要超過“瓷界霸主”青花瓷。運用粉彩的技法到微型瓷畫之中,使得整個作品看起來小卻精致,藝術效果是“柔”的。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新彩。新彩一開始叫做“洋彩”,因為顏料是在光緒年間從國外流傳進來的。這種顏料先是從德國流向日本,再經過日本流向我國的。這種顏料不僅顏色鮮艷,而且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將其畫在瓷面上二次燒制時,畫上去的是什么顏色。燒出來的就是什么顏色,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不同的顏色放在一起會被“吃”掉,如洋紅加艷黑成紫色,薄黃加濃黃成翠綠,薄黃加西赤會把赤色吃掉而呈黃色。新彩這種顏料造價昂貴,大多由銅、鐵、錫、錳、鈷等多種不同金屬氧化物制成,有些紅色系的顏色里面還含有黃金,例如綠瑪瑙紅、珠寶紅等。舊中國新彩所用的色料和表現(xiàn)技法都由外國進口,描繪的紋樣也模仿西方,畫面粗糙,技術含量不高,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一系列的革新和研究,現(xiàn)在我國不僅能自己生產各種顏料而且在表現(xiàn)技法上,吸收我國繪畫的沒骨法、工筆畫法及寫意畫法,所謂“洋彩”早已失去了它的涵義,因此現(xiàn)在被叫做“新彩”。運用新彩的技法到微型瓷畫之中,使得整個作品看起來小卻亮眼,藝術效果是“秀”的。
微型瓷畫的取材亦是多樣的,不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紋飾,都可以作為題材使用。就筆者個人而言更加偏愛于花鳥和人物故事的微畫作品,因為不同于山水這種需要構建大氛圍的題材,花鳥和人物故事主體更加明確,敘事性更加強烈。其次,本人也喜歡用紋飾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這會使得裝飾性更強,不同的紋飾代表的寓意各不相同,不僅可以用做收藏,也可以擺在家中寓意吉祥。
微型瓷畫在畫風上多為工筆畫,為什么寫意在微畫上的體現(xiàn)較少呢?其實有很多的原因,簡而言之就是微型瓷畫重在表現(xiàn)技法和精致,而寫意對于那種氛圍的要求很高,并不適合微型瓷畫這種小巧的載體。我們說工筆畫是與寫意畫相對而言的,這是中國畫的兩個最大的風格類別。工筆畫是以細膩的筆觸詳盡地摹寫多種景物的細微特征,以較為緩慢的繪畫速度,繪形繪色地詳描細寫,使對象具有生活的真實感、現(xiàn)實感和立體感。寫意則重在抒情述懷,寫人敘事不求全、求實、求細而突出傳神的一種寫作技法。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屬于縱放一類的畫法,以寫意筆法寫人敘事,常以粗中有細、虛中帶實的方式進行。寫人抓住能夠體現(xiàn)人物特征的、傳神的某一點大筆勾勒,粗筆揮灑,使人物如大斧砍出的石象,雖粗獷而神情畢肖。那么我們就來仔細談談工筆畫吧。中國的工筆畫歷史悠久,從戰(zhàn)國到兩宋,工筆畫的創(chuàng)作從幼稚走向了成熟。這里可以提一下工筆重彩,所謂工筆重彩就是指工整細密和敷設重色的中國畫。在中國繪畫的早期,工筆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fā)現(xiàn)的帛畫、都是道地的工筆重彩,特別是轪妃墓的T形“非衣”,構圖巧妙,線描精細,設色絢麗,顯示了當時工筆重彩達到了高度的成就。工筆畫使用“盡其精微”的手段,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獲取神態(tài)與形體的完美統(tǒng)一。在工筆畫中,不論是人物畫,還是花鳥畫,都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筆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的畫師閻立本曾畫歷代帝王像,畫法工致,敷色濃重,除人物衣飾之外,更著重于表現(xiàn)其性格氣質,后有吳道子、韓干、周昉等等都在工筆畫領域有極高的造詣。明末以后,隨著西洋繪畫技法傳入中國,中西繪畫開始相互借鑒,從而使工筆畫的創(chuàng)作在造型更加準確的同時,保持了線條的自然流動和內容的詩情畫意??墒侵档萌藗兯伎嫉氖牵聦嵣?,不論工筆畫還是寫意畫,作為一種體系之下的兩種繪畫形式,相互之間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且其對審美境界的追求并無二致,尤其對于工筆畫來說,其本質仍是寫意的,這是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畫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
將工筆的技法用于微型瓷畫上,這就需要作者的耐心和技術了。本身工筆瓷畫難度就不低,加上這種小載體的畫面,會讓難度直線上升,但是只要靜下心來細心鉆研,就能畫出好的作品,而決不可心性浮躁,急于求成,這樣只會不進反退。希望大家不被這浮世所打擾,認真對待作品,為這門細膩的藝術注入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