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縣植保植檢站 李紅旗
上蔡縣2016年小麥赤霉病大發(fā)生的原因與對策
上蔡縣植保植檢站 李紅旗
2016年,小麥赤霉病在上蔡縣大發(fā)生,病害發(fā)生程度達到5級標準的面積占全縣小麥種植面積的41.7%,減產幅度4成的地塊遍布各鄉(xiāng)鎮(zhèn),個別減產幅度大的達8成。發(fā)生之重,減產幅度之大均為歷史之最。
2004年以前,赤霉病是上蔡縣的偶發(fā)性病害,發(fā)生頻率低,大發(fā)生的歷史僅有一次,發(fā)生在1985年。2005—2015年成為常發(fā)性病害,雖然連年發(fā)生,但全縣麥田的平均病穗率小于6%,且病情指數(shù)小,減產幅度多在3%以下。
上蔡縣赤霉病大發(fā)生的1985年,小麥的病穗率多在30%以下,且嚴重度3~4級的病穗占的比率小,而2016年赤霉病大發(fā)生程度之重遠重于1985年。2015—2016年度上蔡縣小麥種植面積9.6萬hm2,據(jù)調查,赤霉病病穗率為0.1%~10%的面積有 0.73萬 hm2,10.1%~20%的面積有1萬 hm2,20.1%~30%的面積有 1.67萬 hm2,30.1%~40%的面積有2.2萬hm2,大于40 %的面積有4萬hm2。
2016年赤霉病發(fā)生重的另一個特點是病情指數(shù)大。以前上蔡縣赤霉病發(fā)生時病情指數(shù)小,就是大發(fā)生的1985年,病情指數(shù)多在0.2以下,嚴重度3~4級的病穗數(shù)占總病穗數(shù)的20%以下,2016年多數(shù)麥田的病情指數(shù)在0.45以上,重的可達0.9,這類麥田赤霉病嚴重度3~4級的病穗數(shù)占調查總穗數(shù)的70%以上,減產幅度50%左右的面積約占全縣小麥種植面積的30%。
上蔡縣不同小麥品種的揚花期雖有差異,但差異不大,2016年揚花期多集中在4月14—26日。上蔡縣氣象局資料表明,在小麥揚花期間,出現(xiàn)了4次連陰雨天氣,歷期8 d。時間分別為:4月15、4月 16、4月19、4月 20、4月22、4月23、4月25、4月26日,該時段的雨日之多為十年一遇;加之在小麥抽穗的4月上旬出現(xiàn)了長達6 d的雨日天氣,使4月的雨日數(shù)多達14 d。因此揚花期的雨日多是病害流行的主導因素,小麥抽穗后的雨日多、日照時數(shù)少則是構成穗腐大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主栽品種都感染赤霉病是所有小麥主產區(qū)都存在的問題,上蔡縣也不例外,高感赤霉病品種的栽培面積占麥播面積的95%以上。2015—2016年度栽培面積0.53萬hm2以上的品種有矮抗58、豫教5號、周麥27、百農207、周麥22、周麥28 、豐舞981、眾麥1號、周麥24等,這些品種發(fā)病都很重。因此,感病品種面積大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1.田間可帶菌的秸稈殘體多。上蔡縣耕地面積10.67萬hm2,常年小麥面積9.34萬hm2,夏播玉米面積5.34萬hm2左右,因此每塊麥田里都有大量的小麥、玉米秸稈殘體,造成田間的菌源量多。
2.耕作方式與菌源量的關系。田間菌源量和耕作方式關系密切。采用犁耕整地時,作物秸稈殘體大多翻壓在耕層的下部,因秸稈在土壤中腐爛而失去帶菌能力,即使有些沒有腐爛的帶菌秸稈也被翻壓在耕層下部失去擴散病原菌的能力。采用旋耕整地時,作物秸稈均勻分布在耕層內,裸露在外的秸稈多,旋耕深度越淺裸露秸稈越多,裸露在外的秸稈在翌年還沒有腐爛,不具備帶菌能力。
十年來,上蔡縣小麥生產中采用旋耕整地的面積占麥播面積的90%以上,且秸稈還田地塊也大多采用旋耕整地,加之秸稈還田面積又呈逐年擴大趨勢,這些地塊裸露的秸稈幾乎鋪滿地表,這種整地方式是造成田間菌源量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
當前防治上的主要問題,一是防效差;二是有僥幸心理,認為“狼”不會來(赤霉病不會大發(fā)生)而錯失防治良機。
防效差的原因大多不是防治農藥品種選擇上有問題,是防治時間偏晚造成的。生產實踐證明,防治時間和防治效果相關,凡是齊穗后雨日前進行赤霉病防治的防效就好,揚花期雨后防治的防效就差。雨日前防治1遍,雨日后再補治1遍的防效最高。
整合培訓資源,舉辦赤霉病防治技術培訓班,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和廣大農民開展技術培訓,幫助他們掌握赤霉病的防治技術,開展科學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當前小麥生產上的主栽品種為高感赤霉病品種,育種上要加大選育抗病品種的力度。
一是加大對深耕整地的政策扶持力度,擴大深耕整地面積,力爭小麥深耕整地的面積占栽培面積的50%左右,既降低了赤霉病的田間菌源量,又能促使小麥增產。二是秸稈還田的地塊,不要采用旋耕整地,必須進行深耕整地,將秸稈翻壓在耕層下面,達到減少初侵染源的目的。三是進行旋耕整地的地塊,要細耙并鎮(zhèn)壓,搞好田園衛(wèi)生,清除田間秸稈。
赤霉病防治應結合“一噴三防”進行,農藥品種選擇上應結合上蔡縣小麥生產的中后期葉銹、白粉病發(fā)生頻率高危害重的生產實際,選擇可以兼治銹病、白粉病等病害的殺菌劑,并添加殺蟲劑和植物生長素等農藥,達到減少投工“一噴多防”的增產目的。
防治技術要求:一是防治時機要準,小麥齊穗后雨日前進行防治;二是防治5~7 d后再補噴1次;三是用液量要大(15~50 kg/667 m2);四是用藥量要足。
每667 m2用27%勇護40 mL或戊唑醇有效成分7~10 g防治,既有理想的防效還可兼治銹病、白粉病,又能顯著降低毒素含量。多菌靈類農藥雖然已產生抗藥性,但只要做到適時按要求用藥防治,仍有較好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