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貴州醫(yī)科大學運動與健康學院 貴州貴陽 550025)
“導生制是由英國國教會的貝爾和公益會的教師蘭卡斯特所開創(chuàng)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曾在英國和美國流行過數十年,為英、美兩國普及初等教育做出過重大貢獻”[1-2]。它的組織形式是這樣的:“教師上課時先選擇一些年齡較大或較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教學,然后,由這些學生做‘導生’,每個導生負責把自己剛學的內容教給一組學生。導生不但負責教學,而且還負責檢查和考試,完全是教師的助手。有了導生的幫助,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大大減輕了,因而能夠教育更多的學生”[3-4]。
研究對象為貴州醫(yī)科大學運動與健康學院體育專業(yè)學生,隨機選擇100名為對照組,另外100名為實驗組。
導生的選拔方式可以自薦,也可以班主任推薦,每七到八名學生分配一個導生。導生的考核成績需要達到考核的標準才能當選。優(yōu)秀的導生給予期末成績加分。
導生的職責是負責把老師交給他的東西交給他們組的每一個學生并協(xié)助老師進行考核管理。
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是老師進行各個面的示范,然后讓學生自己去練習。實驗班,采用導生制進行教學,老師先組織導生進行教學,然后導生再帶七到八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并對其進行指導、糾錯、評價反饋以及考核。
(1)效果評價。
考核分數分5個等級,即60以下,60~70分,70~80分,80~90分,90~100分。
(2)學生評價。
采用問卷調查,主要集中調查學生的興趣與主動性,分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
運用相關的統(tǒng)計學方法對技能測試分數與體驗滿意度進行非參數檢驗。
研究結果詳見見表1、表2。
由表1可以得知,在體育技能測試分數方面,采用導生制教學方法的實驗組的體育技能得分明顯高于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對照組。
由表2可知,在學生體驗滿意度方面,采用導生制教學方法的實驗組的學生體驗滿意度明顯高于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對照組。
在體育教學的實施中,導生不僅需要把體育老師教給他的技術動作交給自己所帶的七八名學生,而且需要指導、糾錯、評價以及協(xié)助老師進行考核。在沒有實施導生制教學前,老師的工作量比較大,學生人數也比較多,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但是,在實施了導生制教學以后,這一問題得到解決。老師可以更好地處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學會體育技能?!坝葹橹匾氖墙涍^導生制的教學后發(fā)現,每個小組有了導演,不僅在課堂上大家把體育教學的內容做得比較好,而且課后大家都在認真練習。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很好地完成了課堂的教學任務,也讓學生養(yǎng)成了課外自我鍛煉的習慣”[5-7]。研究結果顯示導生制在以下幾個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表1 兩班體育技能測試分數比較表
表2 兩班學生體驗滿意度比較表
由于體育教學是動態(tài)的,學生一多隊伍就密集,這不僅影響學生的視野導致學生看不清教師的動作示范,因而教師往往一個動作要重復講解,既費時又費力,而且教師也沒時間逐個指導學生,但實行導生制后導生負責教學的“點”,教師負責教學的“面”,這樣“點、面”結合將大大減輕教師的工作量,緩解體育分項教學因選課人數不均衡帶來的弊端。
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真正將課堂放手給學生。課堂氣氛得到一定的活躍,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學生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發(fā)揮。
導生制的精髓在于“學生教學生”[5],教師上課時先選擇一些動作優(yōu)秀、態(tài)度積極認真的學生進行教學培訓,然后由這些學生充當“導生”,作為教師的助手,每個導生負責把所學的內容教給本組學生。這一教學模式在其他學科中的研究應用較多,但在體育教學中運用較少。
導生制的基本溝通渠道是“生—生”互動,它利用了學生之間的“平等性”特點,使教與學無縫對接。
總之,在大學體育教學中,不僅要備好課,而且要教好導生,培養(yǎng)好導生,只有這樣,導生制才能發(fā)揮出最佳效果。只有這樣,在大學體育教學中運用導生制來提高教學質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丁云霞.導生制歷史發(fā)展與概念界定[J].理工高教研究,2010(4):36-39.
[2]高桂英.高校學生管理的創(chuàng)新模式—導生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7):30-31.
[3]蔣欣.導生制在中職學校專業(yè)課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機械職業(yè)教育,2012(12):15-17.
[4]丁云霞.“導生制”在大學新校區(qū)學生事務管理中的應用與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4):61-64.
[5]湯月琴.導生制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的應用[J].學校體育學,2014(4):106-107.
[6]羅中偉.導生制在中職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廣東職業(yè)技術教育與研究,2013(4):78-79.
[7]劉劍,胡躍紅.大學體育導生制教學形式探析與實踐[J].教改前沿,2010(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