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晶 程敬亮
磁共振波譜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中的應用價值
●韓晶 程敬亮
磁共振波譜是一種量化分析組織物質改變的技術,N-乙酰天門冬氨酸、肌酸、膽堿、肌醇、乳酸、脂質、谷氨酸及谷氨酰胺復合物體素特征,與“亨特角”波譜圖特征在腦腫瘤、腦創(chuàng)傷、癡呆等疾病診斷中有較高的價值。
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磁共振波譜;診斷
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主要包括腦血管病、顱內腫瘤、脊髓炎、癡呆癥等,是臨床常見病,危害較大,是人類死亡、殘障的重要病因之一,影像學檢查在神經系統(tǒng)的診斷、病因分析、臨床研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磁共振波譜成像是一種MRI成像技術,成像過程中,產生旋轉磁場,通過射頻線圈感應磁場中特點震蕩頻率變化,這種變化被MRI設備捕捉產生了磁共振波譜。磁共振波譜能夠反映組織分子化學、幾何變化,從而診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變。本次研究試就磁共振波譜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概述。
磁共振波譜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檢查方式,能夠量化生物組織的生物化學物質,總體而言一次MRS掃描信號幅值和重建后的波譜合成峰、掃描過程中的共振原子核數(shù)與物質數(shù)量成正相關,這樣峰值及其模式便能夠直接反映被掃描區(qū)域的代謝物含量。水是人體H元素含量最多的代謝物,MRS能夠顯示水分的含量,但考慮水含量不具有臨床意義,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將水含量減到最低,以更好的觀察感興趣的代謝物。在病理生理變化過程中,會發(fā)生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代謝物成分變化,這種變化為MRS分析奠定了基礎。
MRS采集自預先設計的體素,采集包括單體素采集、多體素采集兩個模式。MRS信號來源于組織中不同代謝物中含有的質子,不同分子中不同質子有特定的共振頻率。學術界對神經系統(tǒng)相關的代謝物質及其共振頻率進行了廣泛的研究:①N-乙酰天門冬氨酸,共振峰2.20ppm,其廣泛存在于腦神元、鞘突細胞、髓鞘中,在神經元線粒體中合成,其是神經元標志物,NNA峰值下降,提示出現(xiàn)神經元或軸突共不全,在腦腫瘤、腦卒中、癲癇、癡呆中,NAA水平顯著低于正常人,不同年齡段的NAA水平也存在顯著差異,其上升僅見于遺傳因素所致海綿狀腦白質營養(yǎng)不良癥狀,NAA對腦損傷診斷、嚴重程度判斷有重要作用;②肌酸,共振峰在3.03ppm、3.94ppm,是大腦能量代謝的標志物,該指標下降提示細胞死亡速度上升,被廣泛用于急性腦損傷特別是腦缺氧缺血損傷、腦外傷的診斷,在正常人中大腦Cr水平非常穩(wěn)定,與其他代謝物含量比值可反映腦損傷狀態(tài),但需注意的是,MRS中Cr峰還包括磷酸肌酸,兩者可互相轉換,極少數(shù)情況下先天性代謝異常也會導致肌酸明顯下降[2];③膽堿,共振峰在3.21ppm、3.53ppm,其反映細胞膜的更新狀態(tài),有報道顯示其與腦膜病變關系密切,腦腫瘤患者膽堿水平顯著上升,這與腦腫瘤患者細胞的更新代謝速度加快有關,多見于腦腫瘤、腦白質營養(yǎng)不良、多發(fā)性硬化;④肌醇,共振峰3.55ppm,是神經膠質細胞標志物,在腦膠質瘤中肌醇顯著上升,同時有報道顯示艾滋病出現(xiàn)顱內并發(fā)癥、癡呆、阿爾海默茲病中,肌醇也顯著上升,其對肝性腦病、低血鈉性腦綜合征具有較高的特異性診斷價值;⑤脂質,波峰主要在0.9~1.5ppm之間,其廣泛存在于頭皮脂肪、顱骨間、大腦中,波峰容易受到干擾,但對于非顱內創(chuàng)傷患者而言,脂質能夠反映顱內病變,脂質與腫瘤關系密切,腦腫瘤中往往預示硬化,創(chuàng)傷中預示神經損傷;⑥乳酸,波峰在1.33pmb,一般情況下其不可見,但在缺氧環(huán)境下,乳酸含量會明顯上升,與局部缺氧缺血關系密切,少部分腫瘤也可能引起乳酸水平上升,但需注意的是腦脊液中也有一些乳酸,會干擾診斷效用,在腫瘤中乳酸上升往往與腫瘤侵襲性、膿腫有關;⑦谷氨酸及谷氨酰胺復合物,與腦卒中、淋巴瘤、缺氧關系密切。需注意的是,波譜圖上的圖像特征也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如“亨特角”,簡單直觀,腦腫瘤患者亨特角翻轉,阿爾茲海默患者亨特角平坦。
單體素波譜成像采用三個互相垂直的層面選擇脈沖,采集三個層面均相交的點或體素信號,可對給定腦區(qū)進行檢查,從而給出診斷意見,主要用于病灶延伸區(qū)域的診斷,但對感興區(qū)域檢查會增加檢查時間。多體素成像可一次采集較大的范圍,能夠繪制給定區(qū)域的多個體素的代謝物曲線。但多體素成像仍有較大的缺陷,需要與正常數(shù)據(jù)庫進行對比,迄今為止尚未建立正常的多體素數(shù)據(jù)庫,多體素檢查的重復性較差,同時敏感性不足。如對于顱內腫瘤,膽堿改變可較正常水平上升100-200%,但對于阿爾茲海默病,N-乙酰天門冬氨酸、肌醇改變在15%才可診斷,多體素對于變異診斷敏感性不足。臨床上,通常采用多體素成像采集長回波,但可能導致肌醇等重要代謝物質缺失,故臨床常采用單體素與多體素成像聯(lián)合使用[3]。
在進行局部磁共振波譜成像時,每例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變患者病灶部位不盡相同,在進行成像時,進行位置優(yōu)化非常重要。在進行成像盡量避免大腦表面,從而排除顱骨、腦膜中的脂質成分干擾,降低誤差。對于壞死區(qū)域,腫瘤壞死區(qū)域也往往還有脂質成分,需要將體素放置位置轉移到病灶邊緣,病灶邊緣譜線質量往往較高,盡管并不能反映完全部分容積效應,但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血液中的鐵血紅素能夠干擾大腦組織信號,創(chuàng)傷、術后腦組織或壞死腦區(qū)局部血流量增加,會導致譜線偽影。
對于整體的磁共振波譜,擺位是固定的,通過體表解剖定位能夠降低檢查的重復性,單體素成像一般選擇扣帶回后部,這是腦內最均值的部分,具較高質量的譜線,可用于診斷癡呆、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帕金森病、顱內代謝紊亂、精神分裂癥、肝性腦病等疾病。
磁共振波譜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診斷中有較高的價值,但目前仍有許多基礎問題未能得到解決,缺乏局部、整體單體素以及多體素圖譜數(shù)據(jù)庫,無法有效的開展對比研究,限制量化分析。今后有必要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數(shù)據(jù)庫,加強病理學研究,深入分析病變與物質成分化學變化之間的相關性研究,指導磁共振波譜的臨床應用,最大程度發(fā)揮該技術的特點。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1]Lin AP, Liao HJ, Merugumala SK, et al. Metabolic imaging of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Brain Imaging Behav ,2012,6(2):208-223
[2]王永奇,殷玉梅,孟凡蓮,等.H-MRS在腦膜瘤診斷及各亞型分型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0):1469-1472
[3]陳兵,李輝,李春花,等.擴散加權成像和波譜分析在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中的應用[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7(3):272-276.
程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