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縣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檢測站 李華鑫 后開斌
桐柏縣稻茬田馬鈴薯輕簡高效栽培種植技術(shù)
桐柏縣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檢測站 李華鑫 后開斌
選擇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的微酸性沙壤土或壤土田較好,最好與粳稻或者晚秈稻輪作,可以在馬鈴薯收獲后為栽培水稻留足整地時間。
水稻收獲時盡量留短茬,收獲后用滅茬機滅茬,秸稈粉碎還田,農(nóng)閑即深翻田地,翻土深度必須在30 cm以上,土壤深翻后12月之前可充分凍曬,12月初將田塊初步旋耙,以備播種。
馬鈴薯需肥量較大,地膜覆蓋栽培在播種后追肥較困難,播種前應(yīng)根據(jù)土壤肥力情況施足底肥,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每667 m2施土雜肥2000 kg,含鉀量20%左右的三元復(fù)合肥150 kg,生物菌肥100 kg。馬鈴薯播種前按底肥用量平均撒施地面,旋耙平整。
選用正規(guī)廠家生產(chǎn)的脫毒種薯是獲得高產(chǎn)的基礎(chǔ),早春馬鈴薯一般選早熟、高產(chǎn)、抗病的適宜鮮食品種,桐柏縣種植荷蘭15號、早大白等較好。
一般每667 m2需要準備薯種150 kg。
選擇土粒細碎干燥,面積、位置適當?shù)奶飰K,東西向挖寬1.2~1.5 m、深30 cm左右的土槽,然后土槽上方搭建塑料薄膜拱棚,拱棚要將土槽兩邊堆土覆蓋。拱棚搭建后內(nèi)部噴灑多菌靈消毒備用。
切塊可以在拱棚內(nèi)進行,以催芽前1~2 d為宜,每人備2把切刀,切塊前放入0.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切塊時,先切除尾芽以解除休眠,一般50 g以下的種薯可整薯播種,僅切掉尾芽即可;50~100 g的種薯,切掉尾芽后縱向一切兩瓣;100~150 g的種薯,先將尾部切下1/3,然后再從頂芽劈開,切成3塊;150 g以上的種薯,從尾部根據(jù)芽眼多少,依芽眼沿縱斜方向?qū)⒎N薯斜切成立體三角形的若干小塊,切口離芽眼要近,一般每塊25~30 g,每塊至少保留1個健全的芽眼。若切到病薯、爛薯,把刀放入配置好的消薯毒液中進行再次消毒,換用另外一把刀繼續(xù)切。
每150 kg薯塊需準備滑石粉5 kg,2.5%咯菌腈(適樂時)懸浮劑50 mL對水2.5 kg,適樂時藥液用噴水壺均勻噴灑到切好的薯塊上,之后撒適量滑石粉,拌勻后種塊攤在背風向陽處晾干。
晾干薯塊平整堆放在土槽內(nèi),厚度20~30 cm,然后上面覆蓋5~10 cm厚干燥細土。大棚內(nèi)濕度保持在70%左右,溫度15 ℃左右,當薯芽長到1~1.5 cm時,就可以播種了。
桐柏縣12月底至次年2月中旬均可播種,當日均氣溫穩(wěn)定在5 ℃以上,土壤深10 cm處地溫為10 ℃左右時播種。
開溝方向依地塊形狀及地勢,開溝行距70 cm、溝深5~8 cm,開溝盡量筆直,不要彎曲。
將薯種按株距25 cm均勻擺放在開好的溝內(nèi),盡量薯芽朝上。
擺種后用開溝機覆土起壟,每2行種子中間走2~3次,確保起壟高30 cm以上。
每667 m2用90%的乙草胺100~150 mL,對水30 kg,均勻噴于壟面上。
噴藥后及時覆地膜,可以選用中部透明、兩側(cè)黑色的1 m寬薄膜單壟覆蓋,也可以選擇2 m寬透明薄膜實施兩壟同時覆蓋(中間要壓土)。蓋地膜時,兩側(cè)邊緣及兩端要壓實,不要漏氣,每隔40 cm左右壟頂壓一小堆土,以防風吹。
桐柏縣一般在3月15日左右薯芽開始頂膜,需及時實施人工破膜放苗,以防燒苗。破膜時用固定在竹棍端部的鐵絲將苗上面的地膜劃破一小孔,將苗全部引出膜外即可。由于出芽時間不一,破膜需多次進行,15 d要查看1次,破膜時間一般選擇在晴天上午10時以前,下午4時以后,陰天可以2~3 d破膜1次,若遇寒流,待寒流過后再破膜。
若土壤較干燥,天氣預(yù)報后期無雨情況下注意兩個時段需要澆水,即4月上旬苗高15 cm左右時和4月下旬地上植株合攏時,澆水要順壟間灌水,澆透即可,不可大水漫壟。馬鈴薯覆膜種植后追肥不易進行,應(yīng)施足底肥,足墑種植,若條件滿足,可結(jié)合澆水適當追施可溶性肥。結(jié)合病蟲害防治,每667 m2可噴施磷酸二氫鉀100 g。
中后期若遇陰雨天氣,晚疫病容易發(fā)生,晚疫病為流行性極強、極具毀滅性的真菌病害,癥狀是葉尖或葉緣產(chǎn)生近圓形或不定形病斑,水漬狀,綠褐色小斑點,邊緣有灰綠色暈環(huán),嚴重發(fā)病的植株葉片萎垂、卷曲,甚至全株黑腐。防治方法:一是種植抗病品種。二是切塊時嚴格淘汰病薯。三是及時噴藥防治,每667 m2用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100~150 g,在現(xiàn)蕾前后各施用1次,中間相隔7~10 d。
黑莖病主要侵染根莖部和薯塊,從苗期到生育期均可發(fā)病。受侵植株的莖呈現(xiàn)一種典型的黑褐色腐爛。幼苗發(fā)病,一般株高15~18 cm時出現(xiàn)癥狀,植株矮小,節(jié)間縮短,葉片上卷,葉色褪綠,莖基部組織變黑腐爛。防治方法:一是選用抗病品種并注意薯種消毒,避免損傷種薯,避免感染。二是加強栽培管理,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田內(nèi)若發(fā)現(xiàn)病株應(yīng)全株拔出并帶出田塊掩埋。三是種薯入窖前要嚴格挑選,儲藏期間也要加強通風換氣。
稻田覆膜馬鈴薯一般出苗后60 d左右,5月中旬開始收獲,根據(jù)市場價格情況應(yīng)及早收獲,收刨在上午10時以前、下午2時以后進行。收獲一般包括除秧、揭膜、挖掘、揀薯、運輸、儲藏等過程。收獲時盡量避免損傷塊莖并防止塊莖大量遺漏在土中。為避免薯塊碰撞起皮,收獲的薯塊最好用筐裝,不要用袋裝,不能及時裝筐運走的薯塊,應(yīng)該用薯秧或遮陰網(wǎng)覆蓋,防止在陽光下暴曬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