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三變”帶來致富新變化
2014年,一間破瓦房,四處通風透亮;2017年,兩層磚混新房,各種家具一應俱全。三年時間,貴州省貴陽市息烽縣養(yǎng)龍司鎮(zhèn)大山村村民蔡顯德的家變了。這一切要歸功于獼猴桃種植,蔡顯德說,現(xiàn)在他家一年收入4萬多元,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2014年,貴州林宜居農業(yè)生態(tài)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大山村,通過 “公司+村集體經濟+農戶”和“公司+農戶”的模式,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引導當?shù)厝罕姺N植獼猴桃181公頃。在企業(yè)帶動下,2016年大山村人均收入8 700余元,獼猴桃儼然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2017年,林宜居獼猴桃產業(yè)初具規(guī)模,預計產量10萬千克、產值300萬元。大山村村民吳開芬是2017年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她把自家0.2公頃地入股公司,同時在公司打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她說,在種植獼猴桃的前三年,公司每667平方米地補給300元的流轉費,待獼猴桃達產后,公司還按照利潤的10%分紅,每667平方米地預計可分紅1 500元,一年的收入有兩三萬元。據了解,大山村以土地入股種植獼猴桃的群眾就有20余戶100余人,共入股土地26.8公頃。在大山村,像吳開芬這樣既是股東又是產業(yè)工人,具有“雙重身份”的人還在不斷增加。
“精包裝每件24個果子,全國包郵價150元?!贝蜷_林宜居公司員工杜勇的微信,一條條訂單還保留得十分完整,印證著生意的紅火。杜勇預算,明年獼猴桃產量將達50萬千克,公司除了面向大型商場和直營店銷售外,正計劃發(fā)展獼猴桃深加工產業(yè),解決農戶擔心的滯銷問題。
據介紹,除發(fā)展“農民股東”外,養(yǎng)龍司鎮(zhèn)還以村集體資金70萬元入股林宜居公司,每村每年保底分紅2萬元。待獼猴桃達產后,公司按5.8公頃獼猴桃純收益的70%進行分紅。
(何勝華 楊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