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初中歷史學科較其他學科而言,思想教育素材比較豐富。因此,初中歷史課堂成為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道德觀、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情感的主陣地。如何發(fā)揮歷史課堂教學優(yōu)勢,促進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培育愛國主義精神,是新課改以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大目標。
但是,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德育教育并未貫徹落實到位,相當一部分教師存在重歷史方面知識教授,輕德育方面知識教授的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初中歷史學科德育教育作用的發(fā)揮。
那么,如何促進德育教育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呢?
一、重視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初中歷史教材蘊藏的思想教育素材多以愛國主義素材為主,而且愛國主義是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素材作用,科學運用教材知識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引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時,應有意呈現(xiàn)其愛國情操和愛國精神,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如,在講授“兩彈一星”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愛國故事。錢學森是我國航天事業(yè)的奠基人。當時,錢學森身處美國,正值事業(yè)巔峰之時,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yè),錢學森放棄了優(yōu)越的物質待遇和生活條件,沖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當時一窮二白的祖國。究其原因,正是錢學森的愛國情懷促使他義無反顧的回到祖國,投入祖國航天事業(yè)。
二、加強學生的個人信仰教育。
初中生處于人生轉折期。在此階段,他們開始尋求自己的偶像和信仰,這就需要教師予以正面引導,幫助初中生接觸積極信仰,邁出信仰教育第一步,為初中生后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載體,給學生進行信仰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最好時機。例如,在講授“戊戌變法”知識點時,我們在給學生講述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的同時,結合初中生信仰教育需求,可以借此歷史事件,對學生進行信仰教育的熏陶。戊戌變法失敗以后,慈禧太后想逮捕并處死維新派人士,梁啟超試圖說服譚嗣同一起出國避難,遭到譚嗣同的拒絕,并慷慨陳詞:“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也許,從今天的角度看,很多學生認為譚嗣同有點迂腐,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其中的閃光點,那就是譚嗣同高尚的人格、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為國家勇于獻身的崇高情操。
三、積極開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教育。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璀璨文明歷史的民族,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在驕傲和自豪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將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傳承下去。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整合歷史文化素材,喚醒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意識,使他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國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共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例如,在教學《原始農耕生活》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河姆渡人與半坡人建造的干欄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是不是可以揭示中華文明?本課中還有哪些內容可以說明中華文明起源?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充實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和現(xiàn)代文化的關聯(lián);中華文化是我國民族精神文明的體現(xiàn),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歷史文化知識講授出去,還要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要將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融合在一起進行有效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文化傳承意識。
“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以古為鏡,可知興替”。歷史證明,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傳承學習、除弊興利,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所以,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歷史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智慧,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樹立個人信仰,使學生成為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