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妮
甘肅省敦煌市轉(zhuǎn)渠口鎮(zhèn)定西小學,甘肅 敦煌 736200
?
淺談?wù)Z文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交流
吳晶妮
甘肅省敦煌市轉(zhuǎn)渠口鎮(zhèn)定西小學,甘肅 敦煌 736200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素質(zhì)教育的效果,教師與學生之間,在教學信息的溝通與傳達上除了言語交流外,是不是應(yīng)該使用一系列的非言語交流的手段,來加強教學中師生情感的互動與交流,讓課堂變得更有趣呢?
課堂教學;素質(zhì)教育;非言語交流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除了正常的語言交流以外,還有一些借助人體的身體形態(tài)、面部表情、眼神動作等非語言因素構(gòu)成的非語言交流。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活動,是言語與非言語教學相結(jié)合的教學過程。老師通過言語與非言語的表達方式,讓學生更容易,更直接的接收到老師所傳達的知識信號。
(一)非言語教學是言語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
課堂作為老師傳遞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的重要場所,課堂教學則是老師向?qū)W生傳道受業(yè)解惑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除了運用言語交流外,還應(yīng)輔之以非語言交流,讓學生們能更快的接受老師所傳遞的教學信號,從而達到一種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非語言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非言語教學一般都具有鮮明的動作和表情,表達方式更直觀。教師通過運用這些更直觀的非語言表達手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引發(fā)學生的興奮點,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避免一些學生由于長時間注意力集中在一個點上會產(chǎn)生疲勞。
(三)非語言教學可以促使師生之間的交流
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的交流除了知識交流外還有情感交流。知識交流溝通主要以言語交流為主,而情感交流卻主要靠非言語交流來實現(xiàn)。非語言交流以間接的方式通過一系列暗示、表情、動作等方式,使學生情感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例如,在教學活動中,通過老師給同學們傳遞一種積極的情感表達,如鼓勵、期待等非言語行為,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收到了老師情感的訊號。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水平。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系列的非言語行為,都會將自己的情感準確無誤的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情感變化隨著老師的非語言動作而產(chǎn)生認同,讓師生的情感交流不再那么機械化,讓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交流。
(四)非語言教學是實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當中,教育過于死板,通過一味填鴨式的傳統(tǒng)學習方法,令廣大學子苦不堪言,學習,已經(jīng)不再是滿足學生求知欲的一個合理的途徑,而是令學生感到壓力重重的一個包袱。老師在三尺講臺成本大套的鋪陳知識,學生在下邊聽的昏昏欲睡,不僅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有可能影響整個教學過程的進行。在傳統(tǒng)言語鋪陳知識的過程中適當加入一些非言語的教學方式,以實現(xiàn)學生們“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以達到素質(zhì)教育的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非語言交流的手段包括:表情、眼神、手勢、體態(tài)動作、聲音運用等
(一)面部表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的面部表情,通常傳遞著老師對學生的特定情感。微笑是對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的鼓勵與贊賞,讓整個課堂輕松,讓學生情緒愉悅,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嚴肅可以讓學生們專注與教學內(nèi)容,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善于運用各種表情,收放結(jié)合,使課堂氣氛張弛有度,和諧自然,以達到一種寬松又不失認真的學習氛圍。
(二)目光眼神
眼神是人與人之間最簡潔,最直接,最準確。最清楚的信息傳遞方式、利用眼神的接觸,可以拉近師生的距離。作為一種肢體語言交流,其他肢體行為很難與眼神交流更能傳達所要表達的信息。師生的眼神接觸,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習分心的學生拉回注意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掃視整個教室,與每個學生進行眼神接觸,可以更好地駕馭課堂,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但需注意的是,老師眼神接觸的度,不然學生會心生警惕,因此教學活動就可能會達不到預(yù)想的效果。
(三)手勢與體態(tài)動作
教學過程中,單純的靠言語鋪陳講理論,即使老師的語言駕馭功底再深厚,也不可能做到引人入勝,妙趣橫生。適當增加手勢動作,例如手臂揮舞、手掌伸握等手勢可以讓學生保持對學習內(nèi)容的關(guān)注,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為了更好的信息交流,老師除了運用手勢之外,還可以加入一些體態(tài)動作作為交流手段。對發(fā)言膽怯的學生,側(cè)身傾聽。運用適當?shù)伢w態(tài)動作,增加學生的自信心,提高自豪感。點頭、搖頭、輕叩黑板等體態(tài)動作,能更形象表達出老師的情感活動,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使得課堂教學更為和諧。
(四)聲音運用
聲音運用是教學節(jié)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講述某個重要知識點時,會有意識的運用提高語調(diào),放慢語速等方式來引起學生注意,因而形成一種特定的教學節(jié)奏。教師聲音運用,體現(xiàn)在音量大小,聲調(diào)高低、語速快慢上,通過一系列的恰到好處的聲音運用,形成抑揚頓挫,快慢有致的情形。使得課堂教學節(jié)奏更加完美。
在現(xiàn)代化素質(zhì)教育的大潮中,單純的靠老師在講臺上鋪陳知識點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現(xiàn)代教育的需要了。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應(yīng)該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言語交流依然是教學中重要手段,但是單純的言語交流卻很難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需要輔之以非言語交流。但非言語交流是需要特定情境中才能發(fā)揮其重要的作用,不能單獨存在于教學過程中。
非語言交流運用到課堂教學時,可以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桎梏,強化言語表達效果,彌補了語言交流的不足,使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更加深入,對構(gòu)建和諧課堂,實現(xiàn)素質(zhì)教育起了很好的作用。
[1]李春霞.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交流[J].中國校外教育,2015,23:70.
[2]汪凱寧.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非言語行為的運用[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5,06:119-122.
[3]江紅英.淺析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交流[J].職業(yè)教育(中旬刊),2016,10:54-55+58.
G
A
1006-0049-(2017)14-01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