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湖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暴力與抗爭:后殖民視閾下的《等待野蠻人》
王明湖*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等待野蠻人》是南非白人小說家J.M.庫切的一部寓言體小說,通過描寫帝國假象的敵人“野蠻人”企圖襲擊邊境小鎮(zhèn)的故事揭露了殖民者的種種暴行:對自然界生物的獵殺,對“野蠻人”實施酷刑,以及對邊境小鎮(zhèn)寧靜生活的破壞;其目的就是想要達到殖民統(tǒng)治,但是由于被殖民者的反抗,殖民者最終等來的是霸權統(tǒng)治夢想的破滅。本文基于后殖民理論對小說進行分析,旨在揭示帝國殖民統(tǒng)治的暴行,以及其失敗的原因。
《等待野蠻人》;后殖民;暴力與抗爭
《等待野蠻人》中,庫切用極具哲理性的語言刻畫出了殖民者的種種陋習,淋漓盡致地揭露了其試圖征服殖民地的本性。無論是從話語權的建構,還是其臆想的“野蠻人”,這一切都是企圖將其殖民霸權統(tǒng)治的行為合理合法化。小說中作者對帝國的殖民統(tǒng)治進行了有力的諷刺和批判。自從小說問世以來,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從不同的視角對作品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國內外的眾多文獻中涉及到了種族,話語權,女性主義,“他者”身份以及福柯的凝視和被凝視等理論。在國內的研究中,胡仕薇(2014:4)用后殖民理論分析了殖民話語權的建構。付文麗(2014:9)分析了想象與權力所體現(xiàn)的帝國霸權,指出西方是想象者,建構者,表述者,揭示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不對等的關系。李幸(2016:2)從福柯凝視理論的角度分析了小說中存在的凝視與被凝視的關系從而揭示出了人人都處于他人凝視中的普遍規(guī)律。此外,金懷梅,許煒(2016:3)討論了由于帝國的罪行所導致的自然生態(tài)的危機?;谝陨系难芯?,本文就帝國的暴力行徑以及其對邊境小鎮(zhèn)所造成的各種破壞進行了進一步分析,以期人們能夠對小說中所描寫的帝國殖民暴力統(tǒng)治有所深入了解和把握。
《等待野蠻人》中所揭示的殖民主義的權力關系存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殖民者永遠無法滿足的控制欲望致使人們之間無法形成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和諧發(fā)展的平等互惠的對話關系。在殖民統(tǒng)治的框架下,要想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不可能的。只要存在殖民統(tǒng)治的理念,自然界和殖民地的人們就永遠擺脫不了被掠奪和被壓榨的命運。
在殖民者看來,殖民地的人們和自然界的動物沒什么兩樣,都是野蠻,原始,劣等的,無知和骯臟無序的,需要殖民者對其進行馴化才能走向文明。薩義德反對西方的東方主義,在西方的認識暴力之下,西方與東方,東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受到了扭曲,在西方的俯視下,東方永遠處于臣服和從屬的地位,是被征服的對象。殖民者的暴行和征服欲首先表現(xiàn)在對動物的掠殺和對自然界的大規(guī)模的破壞。
在小說開始部分描述了殖民者殘暴射殺動物的情景,帝國權力的執(zhí)行者喬爾上校談到驅車大狩獵的經(jīng)歷時說:“當時成千的鹿,豬和熊被殺死,滿山遍野都是動物的尸體,多的沒法收拾,只好讓它們爛掉”(1),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二十年前,羚羊和野兔多的不得了,人們只好帶著獵狗夜里巡邏守護,防止這些動物啃嚙青苗”,“而現(xiàn)在打獵的人必須騎馬跑上一個多鐘頭才能開始狩獵行動?!?57)對動物的大規(guī)模的獵殺,不僅是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而且表現(xiàn)出了殖民者的殘忍和無情,他們追求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控制,將其對立面進行肆意殺戮。老行政長官管轄的小鎮(zhèn),早春一到,就會有大隊人馬去狩獵,然后滿載而歸:“拗斷脖頸的鳥被縛住雙腳,一只一只地串在長桿上,那些活的被關進了木籠,驚恐的亂撲亂蹦?!?85)由此可見殖民者的殘暴行徑是人性的喪失,是對文明的踐踏,是徹底的“野蠻人”。
不僅針對動物,殖民者的肆意妄為還表現(xiàn)在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上,在殖民者看來,除了帝國本身,其他一切都是荒蠻,下等的,都應處在其改造和控制之下。殖民者為了防止“野蠻人”入侵而設置防護線,把河岸邊的灌木叢統(tǒng)統(tǒng)燒掉,導致土壤被風蝕,沙漠化。小鎮(zhèn)以前是一片綠洲,“是一片靠著湖邊的富饒美好的土地,甚至在冬天也不乏豐美的牧草“,而如今“湖水正在變咸,這是一個簡單明了的征兆—絕對不能對這種事視而不見”(76)。殖民者的肆意砍伐、獵殺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殖民心態(tài)也必然導致帝國征服夢想的最終破滅。
根據(jù)薩義德的理論,東方主義就是西方殖民者,想象出的一套有利于殖民統(tǒng)治的規(guī)則,企圖在被殖民者的頭腦中內化成一種“殖民思維”:即被殖民者生來就是下等的,落后的,就應該臣服于殖民者,接受殖民者的奴役和馴化。如果不按他們的規(guī)則行事就會被施以酷刑。
刑訊室里刑訊者和受刑者得關系代表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關系,施行者掌控著話語權,受刑者在酷刑的折磨下,被剝奪了自己言說的權利,被迫接受帝國強加的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成為帝國實現(xiàn)他們殖民統(tǒng)治隨意書寫的空白載體,“一個活著的身體,只有完好無損時才有可能產(chǎn)生正義的思維,當這個身體的腦袋被掐住,喉嚨被插進管子,灌進一品脫鹽水時,弄得咳嗽不止,嘔不出東西又連遭鞭撻時,他很快就會忘記一切思維而變得一片空白?!?58)由此可見,被殖民者的身體變成可以隨意書寫文本,是掌握著權力的帝國將自己的話語強加于他者身上的地方。
后殖民理論認為被殖民者是“殖民的地的他者”,是被構建的對象,因為他們是沒有力量,沒有自我意識,也沒有思考和統(tǒng)治的能力。在殖民者眼中被殖民者就像動物一樣可以任意踐踏和虐待。
在《等待野蠻人》中,帝國為了給自己的暴行披上合法的外衣,展開了一場討伐“野蠻人”的戰(zhàn)爭。以喬爾為代表的帝國殖民者對當?shù)氐娜藢嵤K絕人寰的酷刑,逼迫其說出殖民者想象出的一系列罪行,帝國的暴行昭然若揭,血腥場景令人毛骨悚然。老人的尸體被放在小男孩的旁邊進行恐嚇,并用小刀戳進男孩的身體,在其身體內轉動,最終小男孩被迫承認自己和其族人不僅偷竊,而且策劃將對帝國發(fā)動武裝攻擊,以此為理由,一批批“野蠻人”被拘捕,被施加酷刑,遭毆打,致死致殘無數(shù)。其中的一對父女,父親被毆死,女兒腳筋被挑斷,眼睛失明。帝國的殘暴行徑證明其就是用盡一切辦法來征服殖民地人民,以達到殖民統(tǒng)治的目的。這一切表明帝國是在文明外衣掩蓋下的真正的“野蠻人”,其一切暴行無不帶著人性的淪落,內在的野性,以及無休止的征服欲,這正是其野蠻掠奪的本性所在。
庫切在《等待野蠻人》中描述了殖民統(tǒng)治給殖民地人民帶來的創(chuàng)傷,使我們看到了“文明人”的野蠻行為,這不僅是對文明的褻瀆和戕害,而且反應出殖民者的自我否定。任何建立在想象基礎上的建構都經(jīng)不住歷史的考驗,最終逃不掉失敗的命運。殖民者從單向視角構建的“他者”是西方控制欲望和自我為中心的體現(xiàn),是赤裸的霸權主義行徑。在與“野蠻人”的戰(zhàn)爭中,殖民者感受到了來自殖民地人民強有力的反抗,在酷刑面前他們沒有退卻,用正義的力量擊退了殖民者,帝國輸?shù)舻牟粌H是人性和良知,而且是整個帝國構建夢想的破滅。
小說中的行政長官沒有見到野蠻人有任何野蠻行為,卻多次親眼見證了“文明人”在對手無寸鐵的人進行的酷刑和殘殺??吹降氖恰拔拿魅恕痹诼訆Z他人的財產(chǎn),在市場上缺斤短兩和欺行霸市。是帝國自己破壞了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打破了小鎮(zhèn)以往的寧靜,在這種敘述中,我們看到文明與野蠻的界限變得模糊,最終被顛覆。正如行政長官所言:“都是帝國造的孽,是帝國造成了這段歷史。帝國不讓人們以順應天時的方式過自己的小日子,而偏要制造大起大落的動蕩讓人們記住它的存在?!钡蹏奶帉ふ覕橙?,其實敵人就是帝國自己本身。所謂野蠻人對帝國的威脅,需要剿滅的言論也是帝國自己構建出來的。我們找不到野蠻人企圖襲擊小鎮(zhèn)的任何證據(jù),人們只是通過帝國的單方說法來進行推測。一個士兵告訴行政長官造成追擊野蠻人行動失敗的原因時說:“我們被困在山里挨凍,我們在沙漠里餓的要死,為什么沒人告訴我們情況會怎樣?我們沒挨揍,他們讓我們走進沙漠后自己就消失了?!?96)由此可見,真實的情況并不是要“野蠻人”擊敗了帝國軍隊,而是帝國自己打敗了自己,他們敗給了虛偽與無知,敗給了狂妄與自大。正如薩義德在《東方主義》中論述西方世界東方主義觀念形成過程時所指出的那樣,“權威既不神秘也非自然形成,它被人為構成,被輻射,被傳播,有說服力,它有地位,它確立趣味和價值標準……”。帝國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這種建立在虛構事實、歪曲真相基礎上的帝國權威,經(jīng)不起事實的檢驗,最終落敗而逃。
在《等待野蠻人》中,庫切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以及寓意深刻的描述,給我們展示一副帝國虛偽,狂妄,以自我為中心的全景圖。無論是從喬爾上校架在鼻梁上的墨鏡,還是“野蠻人”企圖襲擊小鎮(zhèn)的這一虛構的事實,都不難看出,帝國始終都將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凝視的位置上,被殖民者是被帝國建構的“他者”,是劣等,無知,荒蠻的,需要他們來征服和馴化,才能脫離野蠻,走向文明。但是隨著帝國謊言被揭穿,其殖民心態(tài)暴露無遺。在小說的結尾,帝國放棄了自己的前哨基地,大多數(shù)居民前往首都方向逃離,以保衛(wèi)帝國安全開始的軍事行動最終以帝國的潰敗而告終。帝國等待的“野蠻人”最終也沒有出現(xiàn),而等待帝國的是來自正義的評判和殖民統(tǒng)治夢想的破滅。
[1]Kelly Adams.“Acts Without Agents:the Language of Torture in J.M.Coetzee’s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ARIEL,2015(7):165.
[2]Lochner Liani.“Power and the Subject in J.M.Coetzee’s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ARIEL,2016(10):103.
[3]Patrick McGrath.“To Be Conscious IS to Suffer”.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1994(11):29.
[4]Troy Urquhart.“Truth,Reconciliation,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tate:Coetzee’s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2006(3):1.
[5]付文麗.霸權的話語,顛覆的力量—解讀庫切的小說《等到野蠻人》[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5).
[6]高文慧.后殖民文化語境中的庫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7]金懷梅,許煒.從《等待野蠻人》看庫切小說的生態(tài)整體主義精神[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6(3):58-61.
[8]李幸.凝視與反凝視—《等待野蠻人》中視覺關系的解讀[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2).
[9]薩義德.《東方主義》[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0]J.M.庫切.《等待野蠻人》[M].文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王明湖(1969-),男,漢族,山東濟南人,云南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I
A
1006-0049-(2017)06-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