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蕓蕓
北京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124
淺析亞當·斯密的行為合宜性思想及其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侯蕓蕓*
北京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124
亞當·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論》中,開篇便提到了其道德哲學的核心,“同情”的思想,他認為同情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他在這里提到的同情,并不局限于我們所說的“憐憫”和“體恤”,斯密的同情主要指“同感”。同情的產生需要旁觀者設身處地的想象,和當事人融為一體,但是我們并不能夠做到和當事人情感的完全一致。同情能夠協(xié)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同時,同情也是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的情感基礎。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借鑒斯密的“同情”思想,一方面,道德教育要促進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相互同情;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應注重受教育者美德的培養(yǎng)。
同情;行為合宜性;道德教育
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的“同情”思想是其道德哲學的核心,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就是從人類道德情感的本性,即同情出發(fā),進行一系列問題的深入闡述,闡明了具有利己主義本性的個人怎樣去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為,怎樣使自己的行為合宜,成為一個擁有美德的人,進而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亞當斯密認為人類普遍存在著一種天然的感情——同情,同情產生德行,并且給人們帶來幸福,同情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良性運行的基礎。
(一)同情的內涵
《道德情操論》的開篇就是對“同情”思想的深入闡述。斯密提到:“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這種本性就是憐憫或同情”,①斯密認為同情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亞當斯密在這里提到的同情,并不局限于我們所說的“憐憫”和“體恤”,“同情,……然而現在用來表示我們對任何一種激情的同感也未嘗不可?!雹谠谶@里,斯密所說的的同情主要指“同感”,是一種情感轉移過程,他認為,我們對他人的快樂也可以表示同情。
(二)同情的產生
首先,同情的產生需要旁觀者設身處地的想象,脫離以自我為中心,想象使我們和當事人融為一體,感受當事人的內心體驗,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并不能夠做到和當事人情感的完全一致。斯密指出,一種情況,有一些激情的表露,在我們獲悉它由已產生的事情之前,引起的不是同情,反而是厭惡和反感。另一種情況是我們想象帶來的情感的擴大。當事人或許根本沒有感覺到自己的不幸,旁觀者反而以更加強烈的同情心來理解這種不幸。如母親會把孩子受到的疾病的痛苦無限擴大,導致內心的恐懼,其實孩子的疾病并不嚴重。因此,人們產生的同情,并非一定就是當事人真實的情感。
(三)同情的作用
一方面,同情能夠協(xié)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同情能夠使當事人在心理上產生滿足,得到支持,增強對對方的信任,彼此產生情感的共鳴,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另一方面,同情是社會秩序建立的情感基礎。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在改造自身的同時也在間接影響著社會,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同情他人,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彼此相親相愛,為對方著想,那我們的社會就會在無形中形成良好的秩序,變得安定團結,進而實現和諧。
在《論通過別人的感情同我們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來判斷它們是否合宜的方式》這一章,斯密首先對合宜進行了界定?!霸诋斒氯说脑技で橥杂^者表示同情的情緒完全一致時,它在后者看來必然是正確而又合宜的,并且符合它們的客觀對象……贊同別人的激情符合它們的客觀對象,就是說我們完全同情它們”。③所以,行為的合宜性的產生是以作為人性的同情為基礎的。
斯密認為雙方都需要同情對方的感受,因為每個人是他人的情感的旁觀者,是他人的情感是否合宜的判定者,只有將自己的行為表現得合宜,能夠得到對方的贊同,才能實現彼此情感的協(xié)調一致?!叭缤煨越虒杂^者去設想當事人的各種境況一樣,天性也教導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設想旁觀者的各種境況?!雹苋藗冊谕橹?,產生出合宜的行為,也自然地產生出了美德。旁觀者努力體諒當事人的感情,會確立和藹可親、寬容仁慈的美德,當事人努力把自己的情感降低到旁觀者所能贊同的程度,會確立令人尊敬、自我控制的美德。有了這些美德,就能夠在社會中自覺生成一種和諧的秩序,而非外力強迫,更大程度上實現人們精神上的幸福。
道德教育不同于一般知識的教育,在注重“入腦”的同時更加強調“入心”,強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精神上、心靈上的凈化與提升,更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主體在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的和諧氛圍中進行。亞當·斯密在這里的思想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借鑒。
(一)道德教育要促進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相互同情
教育者和教育對象是教育活動中最根本、聯(lián)系最密切的兩個因素,雙方都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教育對象尚處在人格發(fā)展過程中,沒有教育者,教育對象就缺乏必要的引導和激勵就會變得盲目,而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沒有教育對象的積極配合,教育任務便不存在,教育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同時,雙方又是一個矛盾體,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自教育產生以來就充滿了矛盾,從而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了難以避免的沖突。教育者和教育對象要建立和諧的教育關系,首先要實現他們內心世界的和諧。如果師生都能考慮雙方的處境,在溝通、互動的過程同情對方的感受,自然能消除不和諧因素,打破緊張局面。
一方面,教師應從教育過程的權威者的形象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努力和學生成為朋友,成為學生可以傾訴的對象,多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品德發(fā)展水平和需要,尊重學生、善待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學生也應尊重教師,理解教師,真誠地與教師進行互動和交流,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知教師,確保交流的真實性,這是進行有效互動的保證。只有雙方共同做出努力,我們的道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道德教育應注重受教育者美德的培養(yǎng)
美德的培養(yǎng)就是使人向善的教育,使人懂得寬恕和體諒他人,不為一己私利為中心,能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他人行為的原因以及他人的感受,同時進行自我反思,做到對他人的理解、寬恕,進而體現出自身的美德,產生合宜的行為。
當前,社會上存在很多道德敗壞的現象,使我們的道德教育處在一個相對不利的環(huán)境中,也表明我國的道德教育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小悅悅事件、毒奶粉事件、馬加爵事件、藥家鑫事件以及復旦大學投毒案等一系列事件,嚴重損害了校園和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而這些不良社會現象的出現,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德的缺失,人性的泯滅。社會制度只是一種外在的約束,內因才是事物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如果每一個人在實施主體行為的過程中,都能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與想法,自然也就產生了從根本上維系社會良好運行的美德。只有擁有美德的人能夠自覺地去履行道德法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在給我們帶來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同時,也帶來了物欲的無限膨脹,利益、欲望的盲目追求,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心理危機,社會道德問題層出不窮。我們在正確看待道德領域出現的這些問題的同時,更需要作出努力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人人向善,彼此為他人著想,這些問題便不攻自破了。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對我們在當下進行道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其倫理哲學的思想十分豐富,有待我們進一步地深入研究。
[ 注 釋 ]
①亞當·斯密著,蔣自強等譯.道德情操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
②亞當·斯密著,蔣自強等譯.道德情操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7.
③亞當·斯密著,蔣自強等譯.道德情操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4.
④亞當·斯密著,蔣自強等譯.道德情操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2.
[1]亞當·斯密著,蔣自強等譯.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徐鳳果.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的人性結構理論研究.東南大學,2006.
[3]高華.亞當·斯密“合宜”思想探析.中國政法大學,2009.
[4]張勤.“美德”及美德教育淺談[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2).
侯蕓蕓(1992-),女,山西和順人,北京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091;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