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俐
(山西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當之無愧的民間舞蹈藝術海洋。據統計,山西現存民間舞蹈達230余種,包含秧歌舞、扇子舞、鑼鼓舞、彩燈舞、車船舞、擬獸舞蹈等眾多類型,廣泛分布于全省一百多個縣(市)。“非遺舞蹈”尤其是“非遺”民間舞蹈,是以一種“活態(tài)”的狀態(tài)存在的,它不僅僅能夠依靠文字的方式來記錄下來的。“非遺”的傳承都是“活態(tài)”傳承,以人為載體,由人相傳,難以為繼的重要原因就是后繼無人。民間舞蹈大多是群體性的,要想完整傳承必然要群體性地參與,單憑老藝人們的傳承,這個群體只會越來越小。建立“非遺文化特色教學”,將“非遺”與校園課堂有機結合,實現“非遺”活態(tài)的傳承,對“非遺舞蹈”的保護更為有利。目前我國“非遺舞蹈”在走進校園的時候還存在著一定的限制,很多學生并不能意識到“非遺舞蹈”的文化和魅力所在,這對“非遺舞蹈”有著很不利的影響,所以要努力地去利用合適的方法讓“非遺舞蹈”更好地走進校園,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非遺舞蹈”并進行學習。
對于我們這一代的年輕群體,對當地的“非遺舞蹈”往往都是熟悉而又陌生的。每到逢年過節(jié),總能看到熱鬧紅火,這都是具有地域特點的多種民間舞蹈的有機結合,但是,從小到大所看到的紅火,卻沒有真真正正地了解過它們都是些什么,也沒有切切實實地學習舞動?!胺沁z”的保護與傳承都是經過代代相傳的,而校園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將“非遺舞蹈”引進校園課堂,無疑是為“非遺”注入新鮮的血液、搭建一個更好的發(fā)展傳播平臺。校園藝術院系具有高素質高、學歷的研究人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藝術創(chuàng)造價值,對“非遺舞蹈”進行深入的挖掘、研究與發(fā)展;經過專業(yè)系統訓練的舞者,具有較強的表現能力,使得在傳承過程中能夠更為真實完整的表現出來;利用校園的傳播交流文化途徑,也能夠將“非遺舞蹈”推向更高層次的平臺,讓更多的人發(fā)現了解“非遺舞蹈”,使之得到更好的傳播與發(fā)展。讓每個學生真正明白“非遺舞蹈”的魅力并產生濃厚的興趣,真正喜歡上“非遺舞蹈”。
“非遺舞蹈”要想真正走進校園,就要去建立“非遺文化特色教學”,將“非遺”與校園課堂有機結合,實現“非遺”活態(tài)的傳承,對“非遺舞蹈”的保護更為有利。建立“非遺文化特色教學”,首先是要扎根沃土,立足于當地的文化資源,對山西“非遺”中的民間舞蹈進行整理和篩選,合理選擇出最具有山西特色的、代表性的山西民間舞蹈,從而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教學。在山西現存的230余種的民間舞蹈中,有包含踢鼓秧歌、鳳秧歌、霸王鞭等為代表的晉北地區(qū)民間舞蹈,傘頭秧歌、背棍等為代表的晉中地區(qū)民間舞蹈,萬榮花鼓、翼城花鼓、渾身板等為代表的晉南地區(qū)民間舞蹈。根據不同地區(qū)所表現的不一樣的風格特點以及結合實際選擇適宜進行課堂教學的方面出發(fā),選擇不同種類的舞蹈來對學生們進行深入的教學。
在傳承“非遺舞蹈”的過程中必然少不了的是發(fā)展“非遺舞蹈”。讓“非遺”走入課堂的第一步便是教材的確立,通過采風、調研,向老藝人們求教,學習最為原始的舞蹈動作。在尊重原生態(tài)的前提下,通過對動作的整理、歸類、提取,并且進行科學、系統的編排,形成符合教學需要的完整教材。然而,“非遺”的傳承保護不能固步自封,必須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還要不斷地提煉、加工、創(chuàng)編,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將動作加以創(chuàng)新,力求逐步形成具有標志性的山西民間舞蹈語匯。
“非遺舞蹈”是我們國家歷史流傳下來的文化,“非遺舞蹈”走進校園對我國青少年的影響也將是巨大的,我們每個學生都應該積極地相應國家的號召,擔負起對“非遺舞蹈”傳承的重要作用,努力地學習相關的知識,并進行相應的創(chuàng)新,使“非遺舞蹈”能夠更好地走進校園,從而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
[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手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234-251.
[2]王寧.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步[J].中國民族,2003 (03).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10.
[4]劉魁立.培育根基.守護靈魂——中國各民族民間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J].中國民族,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