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景
(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作為華語樂壇久負盛名的“造星工廠”,臺灣華納唱片公司在音樂生產(chǎn)、藝人定位和市場運營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蔡依林便是其精心打造的一件頗具影響力的“產(chǎn)品”。作為流行歌手,她擁有極大的藝術(shù)價值和市場空間。筆者認為,臺灣華納唱片公司的長盛不衰,以及“蔡依林現(xiàn)象”的成功都是有跡可尋的。
華納唱片集團是20世紀全球五大唱片集團之一,原隸屬于擁有好萊塢華納兄弟娛樂公司、時代雜志、財富雜志以及CNN等傳媒巨子的時代華納集團。
1930年,華納兄弟因收購了Brunswick唱片公司而順利進軍唱片業(yè),隨后分別于1968年和1970年兼并了Atlantic和Elektra Nonesuch兩家唱片公司,并成立了華納唱片集團。
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是華納唱片集團的臺灣子公司,與滾石唱片并列為臺灣唱片界兩大巨頭。臺灣華納唱片的前身為飛碟唱片。1991年,華納音樂集團來臺合資,收購了飛碟企業(yè)的部分股權(quán),并于1996年完全收購了飛碟企業(yè),將飛碟企業(yè)的品牌改為“華納飛碟”。
1998年,時任科藝年代總經(jīng)理的周建輝就職“華納飛碟”大中華區(qū)總裁,基于企業(yè)形象再造的考量于1999年正式更名為“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企業(yè)標志改為華納音樂集團,原飛碟企業(yè)標志正式走入歷史。
“觀眾不會給我10年,他們只愿意給我10天,甚至10個鐘頭;當我緊緊抓住雙環(huán)吊在空中,當布幕落下聽到掌聲的那一刻,我便很清楚地明白:原來這就是我喜歡的一切!”
——蔡依林《地才》
很多人說,蔡依林不是天才,而是地才,因為她是經(jīng)過后天的不懈努力和堅持,才造就了如今舞臺上那個追求完美、光芒四射的“舞娘”。
蔡依林本名蔡宜凌,1980年出生于臺灣新北市。蔡依林早年畢業(yè)于景美女中,后被推選進入天主教輔仁大學英文系就讀。1998年,蔡依林于MTV音樂臺舉辦的“新生卡位戰(zhàn)”音樂大賽中奪得冠軍,開啟了自己的演唱生涯。同年9月,蔡依林發(fā)行了首張專輯《Jolin 1019》;此后陸續(xù)推出了《Don't stop》《Show your love》《Lucky number》三張專輯,逐步確立了她的多元化風格,也醞釀出天后之風的氣勢;2002年,蔡依林發(fā)行了轉(zhuǎn)型之作《看我72變》,銷售量破百萬,首次入圍第15屆臺灣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和“最佳國語女歌手”;2004-2005年推出專輯《城堡》和《野蠻游戲》,亦獲得承繼性的成功;2006年,蔡依林發(fā)行專輯《舞娘》,榮獲第18屆臺灣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和“票選最受歡迎女歌手”,成為史無前例的雙料金曲歌后;2007-2010年間,蔡依林相繼發(fā)行了《愛情任務》《花蝴蝶》《Myself》概念專輯,開啟了世界巡回演唱會;2012年,蔡依林發(fā)行專輯《Muse》,受到了眾多媒體和獨立音樂人的贊譽,憑借作品《大藝術(shù)家》榮獲第24屆臺灣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2014年,蔡依林發(fā)行第13張國語專輯《呸》,跳脫了以往華語專輯的框架,音樂內(nèi)容飽滿、主題包羅萬象,榮獲第26屆臺灣金曲獎“最佳國語專輯”和“最佳演唱錄音專輯”,實現(xiàn)了“金曲獎大滿貫”殊榮。2015年,蔡依林接連登上臺北小巨蛋,再次開啟世界巡回演唱會。
蔡依林是一位風格多元化,不斷力求突破和創(chuàng)新的全能藝人。
蔡依林首張專輯《Jolin 1019》中的10首歌曲,雖中規(guī)中距,但只要有一首歌能使人為之觸動便成功了一半。抒情主打《我知道你很難過》就剛好將蔡依林的伊人情懷展現(xiàn)出來,也彌補了當時臺灣樂壇缺少本土鄰家少女定位的歌手;第二張專輯《Don’t stop》一改以往的抒情路線,呈現(xiàn)出歡快、動感的曲風?!禗on’t stop》既保留了傳統(tǒng)的R&B、Hip-hop,更增添了Rock、雷鬼等音樂元素;第三張專輯《Show your love》維系了R&B的主體風格,與黑人音樂的律動、和聲相呼應,水準更接近當時的國際潮流。此后,蔡依林在曲風上大膽突破,在歌曲演繹上褪去了剛出道時的青澀與稚嫩,從《Lucky number》開始,憂傷的、歡快的、節(jié)奏性的,她都有所嘗試。
在蔡依林的轉(zhuǎn)型之作《看我72變》中,作品顯得愈發(fā)精致和細膩。復古的Disco、Funk迅速成為當時的潮流指標,周杰倫的創(chuàng)作更為蔡依林作品的大熱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城堡》和《野蠻游戲》則是《看我72變》的全面升級,快歌部分在保留Hip-pop、Disco、Old school的同時,電音成為分量較重的元素。而蔡依林自創(chuàng)的Jisco-game、Jissing-game、Jancy-game三種“J式”音樂風格,更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曲風。
對于蔡依林的巔峰之作《舞娘》,她沒有局限于R&B風格的舞曲,而是增加了迷幻電音、異域風情等音樂元素,讓快歌在聽覺上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此外,專輯中還融入了嘻哈、雷鬼和搖滾,但無論是什么風格都是Jisco的一個延續(xù)。這些已然是蔡依林作品風格中的一個既定模式,實際上萬變不離其宗,變的不過是編曲上的細節(jié)。
熟悉蔡依林的人都知道,她的歌曲不光是為耳朵準備的,還需要眼睛的參與。因此,歌曲演唱的同時,各種絢麗、性感的舞蹈和高難度動作成為歌曲演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她在作品《舞娘》中表演的藝術(shù)體操、《花蝴蝶》中表演的芭蕾舞、《大丈夫》中表演的街頭爵士舞,以及《愛情任務》中表演的無重力旋轉(zhuǎn)和彩帶舞等,無不令人嘆為觀止,迅速成為人們口中的熱點話題。
人物形象的打造是蔡依林風格的一個重要立足點。隨著每張專輯的問世,不同的封面設計和一系列附帶的寫真應運而生。其中的著裝搭配,例如早期的馬尾、簡約白裙,突出了鄰家女孩清新脫俗的氣質(zhì);從《看我72變》開始,發(fā)型有了變化,高跟鞋搭配一身藍色的破冰裝,小露香肩,顯得愈發(fā)清爽時尚;而《舞娘》中妖嬈的“印度舞娘”、《花蝴蝶》里可愛俏皮的“芭比娃娃”以及《Muse》中優(yōu)雅的“繆斯女神”形象,都成為了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并屢屢成為當時最流行的時尚元素。
在大眾眼里,蔡依林的唱功如何,見仁見智。但音樂表現(xiàn)力始終有限,作品需要更直觀的音畫相輔助,以達到最佳的視聽效果。華語樂壇中,能夠在MV中極力追求舞蹈編排和畫面美感的非蔡依林莫屬。例如《看我72變》,此時的蔡依林無論是音樂風格,還是個人定位,剛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zhuǎn)型。這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MV中,蔡依林身著各式奇異的服飾,時而穿越時空、變換場景,時而與模擬機器人共舞。畫面擺脫了以往單調(diào)的模式,呈現(xiàn)出動感、時尚的效果,讓人耳目一新。值得一提的是,《舞娘》的MV運用了大量的電腦特技,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MV的開頭營造出濃烈的印度色調(diào),在恒河的背景下,蔡依林化身扭動腰肢的性感舞娘,瞬間點亮了慶典儀式。隨著不斷的旋轉(zhuǎn)、跳躍,彩帶舞、光波舞一一呈現(xiàn),在瀑布下引出肢體的柔美和狂野的誘惑。
如今的蔡依林,天后地位無可撼動,事業(yè)有成、蜚聲國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她的成功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這不僅在于她高質(zhì)量的音樂作品,還有許多音樂作品以外因素的影響。
首先,蔡依林剛出道的時候(2000年前后),華語樂壇人才輩出,涌現(xiàn)了如孫燕姿、蕭亞軒、梁靜茹、周蕙等一批新人。在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下,個性的突出就成為了取勝的先決條件。為此,唱片公司在蔡依林的包裝、定位上做了大量鋪墊,再配以成熟的營銷策略,可以說,蔡依林剛出道時就占據(jù)了天時、地利、人和。此后,隨著蔡依林自身的執(zhí)著和不懈努力以及潛質(zhì)的不斷被挖掘,讓她在華語樂壇站穩(wěn)了腳跟,被大眾所喜愛。
其次,但凡對唱片行業(yè)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會否定企劃的作用。換言之,沒有一個成功的企劃,就不會有一張成功的專輯,歌手的成功也無從談起。而造就這種成功則落到一個切實的位置上,那便是唱片公司。唱片公司為歌手制定的營銷策略層出不窮,例如頻繁的曝光率和緋聞的炒作,都不失為蔡依林的“竄紅”的方式。早期的蔡依林,有“緋聞男友”周杰倫保駕護航,不僅為她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例如《倒帶》《布拉格廣場》《說愛我》等,還在自己的演唱會、采訪中不斷為她宣傳造勢,打響知名度。同時,蔡依林還深受各類社會活動的青睞,例如為迪士尼動畫片《小美人魚》演唱中文版插曲《海洋之心》、參與演唱2008年北京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倒數(shù)100天主題曲《北京歡迎你》、登上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舞臺,演唱《今天你要嫁給我》,以及代表華人受邀世界四大時裝周,對蔡依林的演藝事業(yè)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直以來,蔡依林的廣告邀約無數(shù),個人演唱會遍布全球,場場爆滿,一時間她成為了娛樂的寵兒,媒體更封她為“吸金女王”。在這些光彩的背后,唱片公司功不可沒。實際上,唱片公司對蔡依林的事業(yè)每一步都是有縝密計劃的,大到演唱會前的宣傳,小到專輯改版時附贈的禮物,都經(jīng)過了層層的篩選和精心的策劃。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蔡依林現(xiàn)象”的興起的確有跡可尋。人們喜歡蔡依林,因為她符合了多數(shù)群體的審美趣味,即使歌曲不那么耐聽,只要從視覺上好看、聽覺上刺激即可。所以,蔡依林帶給人們的是一項綜合藝術(shù),講究看聽兼?zhèn)?,而當今的華語流行樂壇,正需要這樣的“產(chǎn)品”。
[1]王思琦.中國當代流行音樂文化功能研究[J].中國音樂學(季刊),2007(02).
[2]王輝.消費時代的中國流行音樂[J].人民音樂,2004(01).
[3]郝巍.流行音樂發(fā)展的視覺趨勢及其探討語境[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6(04).
[4]王黎.流行音樂與文化消費[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2(03).
[5]王娜.論流行音樂的社會功能[J].大眾文藝,1994(01).
[6]周憲.視覺文化與消費社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
[7]包兆會.新媒介時代流行音樂表現(xiàn)方式的變化[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6).
[8]謝麗文.大眾與流行——音樂商業(yè)模式討論[J].商場現(xiàn)代化,2009(03).
[9]李平.當代流行音樂的藝術(shù)特質(zhì)[J].流行音樂研究,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