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佳 蘇毅苗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
探尋歷史足跡,追憶聲腔之內涵
——山西省忻州北路梆子調查與研究
武文佳 蘇毅苗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又名“上路戲”,主要流傳于山西、河北、陜西、內蒙古等地,屬于梆子腔劇種。本文主要對北路梆子在山西省忻州一帶的發(fā)展狀況展開研究。具體研究中通過采訪、觀摩、記錄等實地調查的方法進行探究,結合北路梆子的音樂形態(tài)、聲腔體制及文化內涵進行闡述,對北路梆子面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北路梆子;音樂形態(tài);聲腔體制;忻州地區(qū);傳承保護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fā)源地之一,北路梆子更是富有特色的地方性劇種之一。在中國戲曲藝術中,元雜劇是我國戲曲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到明代初期,山西地區(qū)仍以演唱元雜劇為主,明中期元雜劇趨向衰落,昆山腔和弋陽腔在山西傳播的過程中發(fā)生變異和創(chuàng)新,以梆子、亂彈為主的山西地方戲曲蓬勃發(fā)展,這一時期蒲州梆子產生,到清初形成成熟的演出程式,北路梆子就是在在蒲州梆子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
(一)歷史發(fā)展過程
1.產生
北路梆子產生于明末清初,是由山陜梆子衍變發(fā)展而來的。山陜梆子在晉南轉變?yōu)槠褎?,隨人口遷徙涌入晉北地區(qū),與當?shù)胤窖砸粽{相結合,逐漸蛻變成一門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北路梆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北路梆子最初在石嶺關、雁門關一帶盛行,后來發(fā)展到晉北各地,在大同、包頭、張家口一帶受到普遍歡迎,與走西口關系密切。
明清時期政治基礎雄厚、商品貿易發(fā)達,為晉商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北路梆子也逐漸受到晉商的扶持并廣泛流傳。忻州商人修筑會館、搭建戲臺,每年都會在固定的節(jié)日舉辦廟會,祭拜祖先,演出唱戲,客觀上也促進了北路梆子的發(fā)展。
2.流傳
清末到抗日戰(zhàn)爭期間,正處于北路梆子的輝煌時期,戲曲演出市場活躍,發(fā)展日益壯大。這一時期還形成了三大流派,以大同為中心的“云州道”,以忻州代縣為中心的“代州道”和以河北蔚縣為中心的“蔚州道”。它們在演出風格上獨具特色,異彩紛呈,共同促進了北路梆子的發(fā)展。但這一劇種在抗戰(zhàn)期間卻瀕臨滅絕,直至1954年,北路梆子演員賈桂林和高玉貴等成立了北路梆子劇團,通過在晉北、晉中等地的演出才使得北路梆子得以保存。解放后,北路梆子劇團響應政府的號召,在加工整理傳統(tǒng)劇目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進行劇目創(chuàng)作,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3.演變與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傳統(tǒng)的戲曲文化日益受到重視,對于北路梆子的規(guī)范化也逐漸提上日程,并于1954年正式更名為“北路梆子”。忻縣專區(qū)人民劇團成立后,整理編排了很多優(yōu)秀劇目,在晉北、晉中等地巡回演出。隨后山西、內蒙等各地紛紛建立起北路梆子劇團,積極選拔優(yōu)秀人才,對青年演員演出予以扶植鼓勵,使北路梆子重煥生機。后來經過不斷調整,劇團又更名為忻縣專區(qū)北路梆子劇團。
(二)北路梆子在忻州地區(qū)的現(xiàn)狀
北路梆子在忻州地區(qū)目前主要以劇團的形式得以發(fā)展,包括政府劇團和民營劇團,其中政府性質的分為一團和二團,通過政府集資進行上山下鄉(xiāng)公益演出,老百姓不用花錢就可以了解北路梆子戲曲的魅力,不僅增添了廣大民眾的生活趣味,而且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此外還有大大小小很多民營劇團,如孫永清創(chuàng)辦的梅琳劇團,白雪亮創(chuàng)辦的振興北路梆子劇團等。
對北路梆子的內在價值探析主要從其音樂本體出發(fā),關注其音樂形態(tài)特別是“聲腔”的特質,從而挖掘和解讀北路梆子的內涵,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其精髓。
(一)北路梆子的音樂形態(tài)
北路梆子是在黃河流域一帶發(fā)展形成的地方性戲曲劇種之一,是具有一定程式規(guī)范的表演形式,包括紅、黑、生、旦、丑這五種行當。在音樂結構上屬板腔體結構,具有固定的程式結構,屬于七聲清樂徵調式音階,曲調色彩多樣。
(二)北路梆子的“聲腔”特質
1.“聲腔”由來
“聲腔”一詞在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中首次出現(xiàn),宋、元時期戲曲大多稱作“腔”、“調”,明代中葉以后“腔”字開始盛行,近代以來“聲腔”這一專業(yè)術語在周貽白的《中國戲劇史》中出現(xiàn),文章指出:“中國戲劇,在聲腔上可以分為兩大源流,即昆曲、弋陽腔、梆子腔,后經過發(fā)展演變?yōu)樗拇舐暻幌到y(tǒng),即昆腔腔系、高腔腔系、梆子腔系和皮黃腔系。”目前對于聲腔的劃分仍然以這四大系統(tǒng)為主,即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黃腔。北路梆子就屬于其中的“梆子腔”,即在一個基本曲調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派生、衍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聲腔,以梆子擊節(jié)而得名。
2.北路梆子“聲腔”特色
北路梆子歷史悠久,與山陜梆子、蒲州梆子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緣關系,這在客觀上決定了北路梆子必然帶有與山陜梆子、蒲州梆子的某些共有特征。山陜梆子在梆子腔系統(tǒng)中出現(xiàn)最早,最初被稱作秦腔,在晉南轉化為蒲劇后隨人口遷移又流傳到晉北地區(qū),經過自身的融匯凝練,與當?shù)胤窖浴⒁粽{、審美習慣相結合,形成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聲腔。
(一)北路梆子的文化內涵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而山西北路梆子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主要表現(xiàn)在:
1.善于吸收,銳意進取的品質
2.彰顯地域特色、表現(xiàn)生活情趣的的風格特征
3.承接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
(二)北路梆子所面臨的問題及挑戰(zhàn)
1.北路梆子正處于“瓶頸期”
2.北路梆子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碰撞”
(三)北路梆子傳承之思
北路梆子是歷代傳承下來的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藝術品種,在當今社會要想尋求更好的發(fā)展,就要主動進行自我調整。為此,筆者認為對北路梆子的保護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增加投入,鼓勵人才
2.深入探究,推陳出新
3.以人為本,文化惠民
4.注重內涵,提升品質
5.創(chuàng)新體裁,擴大宣傳
[1]韓軍.山西戲曲唱腔體式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2]顧小英.北路梆子唱腔精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
J825
A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跨界民族村落音樂文化現(xiàn)象選點調查——中越彝(倮倮)族唄耄文化圈研究”(項目編號:13CB102)階段性成果之一;重慶師范大學“西南地區(qū)傳統(tǒng)音樂研究與傳播中心”2016年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