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蓮
文學名著閱讀教學淺議
——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
吳紅蓮*
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文學名著閱讀在當下的式微,凸顯出相關閱讀教學研究的重要,本文即試圖從課外與課堂的結合中,探討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策略。
名著;閱讀;魯濱遜
文學名著閱讀于人的意義無需贅言,而在當下影視與網絡的沖擊和影響下,“淺閱讀”成為很多青少年的主要閱讀方式,疏遠名著,甚至對名著閱讀產生畏難情緒。文學名著經歷了歷史的沉淀和歲月的淘洗,提供了對于世界更深刻的認識,讓人收獲豐厚的人文精神補給,值得一讀再讀。筆者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淺談一下文學名著閱讀教學。
閱讀是一種相遇,在不同的書中,會遇到不同的風景、不同的人生;與此同時,我們又可以說,同一本書,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閱讀,也會發(fā)生不一樣的故事。斯蒂夫·愛倫說過:“所有名著都經得起反復讀……如果幾年前你讀過一部名著并且喜歡它,就再讀一遍。書里還有那么多的東西要告訴你,你簡直不會相信這是同一本書。”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這是一本常讀常新的經典名著。在大學課堂上,教師提起這本書,絕大多數學生們都回答讀過,而且是不只一遍:小學、初中、高中,至少三次讀過。那為什么這本書還是被選入大學語文讀本中呢?“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在逆境中不放棄,堅持到底,就能成功!寒假里我閱讀了英國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的大作《魯濱遜漂流記》,那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使我體驗到了魯濱遜豐富多彩的冒險生涯,真是讓我受益匪淺?!薄@是一個小學生寫的《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片段。小學生對這本小說的閱讀,重在了解故事內容,初步感受魯濱遜的人物形象。從小學生所寫的讀后感看,關注點集中在魯濱遜的“不畏艱險”性格特質上。下面是初中生的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令我敬佩的,不僅是魯濱遜的智慧和勇氣,還有他那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心態(tài)……在這本書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在逆境中不放棄,堅持到底,就能成功!”還有高中生寫的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他不因一些難辦的事情而絕望的精神鼓舞著我,教會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實干才能幫助我擺脫困難,實干比信念更重要……我的人生也會隨著這本書而揚帆起航,在我人生航海中,勇于前進,戰(zhàn)無不勝,永不放棄?!边@三篇由小學、初中、高中不同階段的學生對魯濱遜人物形象的解讀并沒有更寬、更深地拓展,都基本圍繞著主人公的堅強、勇敢、信念的角度來闡釋對自己的激勵作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開始就說“我們大多數仍停留在基本水平,就學校受教育程度來講,大多停留在小學六年級的閱讀指導上。中學畢業(yè)的時候,學生都讀過不少書了,但如果他要繼續(xù)念大學,那就得還要念更多的書,不過這個時候他卻很可能像一個可憐而根本不懂得閱讀的人。”從上述不同階段的學生對《魯濱遜漂流記》的解讀看,也從某方面印證了這個觀點。那么作為高校語文閱讀教學,如何指導大學生提高閱讀水平呢?
還是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在課堂上當教師提出關于這部作品的閱讀經驗時,教師可以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對這部文學經典的閱讀史,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在互動交流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其中穿針引線,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質疑,促使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在大學階段重新閱讀審視,將閱讀延伸到課堂以外。伏爾泰說過:“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痹诤屠吓笥阎胤曛H,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研究,質疑釋惑,而不再是淺層的重復性、隨意性閱讀,流于事物的表面。如此才能夠對大學生的人文熏陶、人格塑造、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產生持續(xù)、有效的正向影響。比如關于《魯濱遜漂流記》的主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以往的閱讀經歷即主要關注的冒險視角進一步拓展視野,常讀常新,進行多元主題分析:殖民主義主題、宗教主題、道德主題、經濟主題……讓學生走近文本,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發(fā)散思維,進而向更深處漫溯。
教材里的名著選段閱讀教學,教師在課前激發(fā)學生進行整體閱讀感知的前提下,還要進一步在課堂教學中關注作品細節(jié)的賞析。對于像《魯濱遜漂流記》這樣一部被常人認為是驚險刺激的冒險小說,好多同學雖然閱讀不止一遍,但是在重復閱讀中往往還是泛泛地整體感知故事情節(jié),缺乏對作品細節(jié)的認真玩味,所以閱讀體驗并不深刻。教師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引領學生對精彩段落文本細讀反復閱讀,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作品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具體而逼真地描寫主人公在島上生活的場景、日常勞動的細節(jié),比如燒制陶器、烤面包等,細膩的刻畫,使看似荒謬的故事顯得非常真實可感,特別是主人公在荒島上求生的過程中,對自然風物的感受、在為生存而工作中心理上的起伏波動等,只有反復細讀才能夠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并進而引發(fā)學生對人生與生命意義的思考和探索。
當下消費主義盛行、網絡快餐文化對學生的名著閱讀沖擊很大,但是文學名著對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教師應該基于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不斷研究并在不斷實踐中探索有效策略,以提升學生對文學經典名著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1]石懿.文學名著欣賞與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J].語文建設,2013(09).
[2]周同巖.拉近大學生與文學名著的距離[J].語文教學通訊,2013(06).
吳紅蓮,文學碩士,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
G
A
1006-0049-(2017)22-02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