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濤
(大連市旅順口區(qū)九三小學,遼寧 大連 116000)
淺談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
徐海濤
(大連市旅順口區(qū)九三小學,遼寧 大連 116000)
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離不開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審美教育,而審美教育的核心內容則是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學生;審美素質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訴諸于人的聽覺,打動人的內心,使人獲得各種各樣美的感受。音樂課以其趣味性、情感性、審美性的特點,在培養(yǎng)兒童審美素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下面,我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就音樂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談談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
審美能力主要是指在特殊的情感體驗里,將審美特性進行展現(xiàn)的一種認識能力,它的發(fā)展過程為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兒童受年齡關系的影響,他們對音樂的感知依然處于萌芽階段,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抽象的音樂難以理解。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經常運用各種各樣的圖片場景,創(chuàng)設一種優(yōu)美愉悅的氛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比如,在學習《森林動物音樂會》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教學情境,教師課前制作一個場景“古老的原始森林里有樹樁、小路和池塘?!睂W生走進教室后會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住,從而使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fā)出來,學生心中會想,老師畫這幅畫是什么意思?為了將自己的疑惑解開,同學們上課會注意聽講,這就為課堂知識的講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小動物們也叫著逐一的走入到學生的視線里,小鳥、小鴨、小青蛙、大象……。教師引導學生依據(jù)小動物的叫聲,找到一定的發(fā)音規(guī)律,寫出節(jié)奏譜,從而組成美妙的森林動物音樂會??菰飭握{的動物叫聲變成了美妙的音樂。學生的審美觀念,美好的道德情操在潛移默化的愉悅式教育中得到升華,審美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心理學家一致認為:音樂是心靈的直接語言,它在直接表達人的情緒和內心感受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地位。音樂長于表情,審美教育同樣應突出“情”字,音樂形式可以較好地將“情”體現(xiàn)出來。音樂作品中出現(xiàn)的形象與現(xiàn)實生活有著一定的差別,不是簡單的復印和照錄情景,需要將作者的感情融入其中,使其形象具有較強的審美意蘊。所以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感知、理解和想象就顯得十分重要。
在音樂教學的時候,不能只是注重發(fā)音方法和發(fā)音技巧的訓練,需要對音樂形象和歌曲情感進行挖掘,在對歌曲內容展現(xiàn)的背景、任務、地點和時間有清晰的掌握以后,再對作者想要的表達的情感進行正確的把握。培養(yǎng)學生將自己的感情融合到音樂中,牢固掌握音樂歌唱的相關技巧,從而使音樂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比如,在演唱舒伯特《搖籃曲》的時候,要教會學生唱譜、唱詞,這也是音樂教學的核心內容,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可以對音樂中的情感有所感知。學生在歌唱歌曲的時候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安靜的夜晚,媽媽在柔和的燈光下愛撫著自己的孩子,輕輕地唱著搖籃曲哄著自己的孩子入睡,媽媽的臉上呈現(xiàn)著滿滿的幸福。通過一系列的渲染,使學生的情緒更加的安靜和溫柔,接著教師對學生的氣息、音色、聲音位置等方面提出要求。要讓學生將音樂中的四四拍子和音符跳動與溫柔安靜的氣氛融合為一體,全曲以3(mi)為中心(大多在其上下三度范圍內移動),節(jié)奏比較平穩(wěn)。讓學生學會如何挖掘歌曲中的“美”,并真正領悟到歌曲的情感,體驗到母親寬闊的胸懷,高尚的品格,使其身心受到感染,心靈受到啟迪,同時也倍感母愛的偉大與珍貴。
教師可以使用多種策略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欣賞活動中,將音樂的審美功能進行充分展現(xiàn),比如音樂審美判斷力、音樂審美知覺力和音樂審美直覺力等。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主要是通過聽覺展現(xiàn)出來的,所以音樂教學的核心內容就是聽,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投入到視聽的氛圍中,通過聆聽對音樂作品有全新的理解、認識和感知。教師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使用的教學方法有很多,比如對比法、提問法等等。
對比法教學的教學效果會比較深刻,對比法也是音樂欣賞的主要方法。對于學生來說,要想使音樂形式、特點和風格有感性認識,就要將對比法進行較好的使用。在聽曲子的時候,學生可以對音樂的形式、風格、特點、力度、速度、節(jié)奏以及節(jié)拍等進行對比,從而使學生對音樂的認知水平得到較好的提高。比如欣賞《牧童短笛》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段欣賞并進行認真對比。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對第一段中二聲部復調手法有全面的認識,學生會感受到曲調是那么的清新優(yōu)美,人們會有置身田野中的愉悅感。在聽第二段曲子時,節(jié)奏和旋律非常的歡快,使人的情緒更加的活潑熱情,牧童奔跑追趕、縱情嬉戲的情景展現(xiàn)在聽者的面前,從而使曲子達到了高潮的境界。在聽第三段曲子時,使用變奏加法的方法對第一段主題進行再現(xiàn),從而使音樂的意境更加深入,使音樂情趣更加的清新自然。使用對比法可以使學生對《牧童短笛》有深入的理解和感知,使學生的鑒賞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提問法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前有目的、有計劃的給學生準備一些啟發(fā)性的教學問題。比如在欣賞《牧童短笛》時,教師在課前可以設置以下問題引導學生積極聽講:1.使用什么樂器進行演奏的?2.曲子的演奏速度怎樣?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會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從而使整首曲子所表達的情感和曲子歡快、優(yōu)美的節(jié)奏被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提問法盡管比較簡單,但是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可以得到較好的集中,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使審美功能的知覺力和直覺力得到較好地發(fā)揮,使學生對曲子有初步的理解和感知,教學效果會比較突出。
音樂教學,最終是為了培養(yǎng)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這就讓我想起了一首古詩:“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這說明,只有量的積累,才能引起質的飛躍,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要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進行滲透和培養(yǎng),最后達到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