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國
文章標題的教學價值探微
童志國
對大多數讀者而言,文章的標題往往是閱讀的起點,經由這個橋梁自然過渡到對文章內容的獲取上。很少有讀者在文章標題上多作逗留,停留下來細細玩味標題所包含的豐富情味者則少之又少。這對普通的只關注文章原生價值(信息價值)的讀者來說,本也無可厚非。如果我們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也這樣來處理文章標題,這無疑是一個不小的缺憾。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文章標題的教學價值并沒有被最大化地發(fā)揮,這個缺憾現(xiàn)實地存在著。
下面筆者以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標題為例,粗淺地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觀察、思考和做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般人的閱讀習慣都是先讀標題,再讀文章,語文課堂上的師生閱讀教學也不例外。雖然大多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也會關注文章標題,但是對文章標題的解讀和處理一般停留在表層。據筆者的觀察,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將標題簡介納入導入語
這是最習見最常規(guī)的一種處理文章標題的方式,教師將標題作為導入新課的一個線索,由對文章標題的介紹過渡到文章內容的學習。這種方法處理文章標題的好處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保持學習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比如,在教學《動物游戲之謎》一文時,我們往往設計這樣的導入語:科技飛速發(fā)展到今天,人類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形成之謎;從16世紀起,位于百慕大群島和佛羅里達群島之間的百慕大三角海域神秘失蹤了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只,被稱為“死亡三角”,我們至今也沒有弄清真相;而動物界也有許多我們尚未解開的謎團,比如動物為什么要做游戲?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動物游戲之謎》——不僅介紹了科學家對動物游戲行為的觀察,還提出了科學的假說。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隨著科學家的研究去一探究竟。
像上述這種明顯帶有趣味性的文章標題,在作為導入語介紹時,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好奇心以及探究事件因果結局的積極性。類似的文章標題還有 “宇宙的未來”“咬文嚼字”“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等。
2.指導學生辨別文體特征
眾所周知,有不少文章的標題或直接或間接地標示了文體特征,而依照文體特征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避免將所有的語文課上成千篇一律的“同質課”的內在規(guī)范之一。
人教版教材中不少文章的標題直接指明了文體特征,比如,“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的“記”,就表明本文是一篇寫事(“演講”)記人的散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的“講話”,表明文章是演講稿,“墓前”表明文章是悼文。還有不少文章的標題暗示了文體特征,比如,“說 ‘木葉’”中的“說”暗示文章是一篇文藝論文;“歸去來兮辭”中的“辭”暗示文章是一首詩歌……
但事實的情形是,大部分教師注意到了文章標題暗示的文體特征,也要求學生關注文體特征,但在具體的教學中卻不能做到以“體”定教。比如將《歸去來兮辭》《琵琶行》《離騷》等詩歌統(tǒng)統(tǒng)上成了文言文。
3.由標題推演文章思路
標題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濃縮,有不少標題其實提示了文章的行文思路。閱讀這類文章的標題,我們就能對文章內容有個大致的判斷,同時能從“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的角度來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比如,“我有一個夢想”這個標題,不看文章內容,我們可以推演出如下內容:一個夢想是什么?我為什么有這個夢想?怎樣實現(xiàn)這個夢想?夢想實現(xiàn)之后怎么樣?而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正是按照這樣的思路行文的。再比如,閱讀“竇娥冤”這個標題,我們會生發(fā)如下思考:竇娥有何冤屈?她是怎樣伸冤的?她的冤屈最終有沒有得到昭雪?……
像“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記念劉和珍君”等,都可以從標題推演出行文思路。
上述文章標題的常規(guī)處理路徑在閱讀教學的導入新課、辨明文體和理清文章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對文章標題教學價值的挖掘仍然不夠深入,因為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與一般的社會閱讀不一樣,“這些文章一旦進入語文教材,它們的價值發(fā)生了增值和變化。它們原本所有的傳播信息的價值仍然得以保留,同時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價值,即‘如何傳播信息的信息’,這種‘如何傳播信息的信息’即我們所說的‘教學價值’。”作為學生學習對象的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標題,其教學價值明顯,應當將其納入教學內容的范疇。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從如下四個方面來挖掘并發(fā)揮文章標題的教學價值。
1.由標題生發(fā)教學內容
對一些在表述上存在矛盾的文章標題,我們可以將其作為教學內容來開發(fā)。比如曾獲得普利策獎的新聞名篇《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個新聞的標題就充滿了矛盾:既然是報道奧斯維辛的新聞,又說沒有什么新聞,那還報道什么呢?這個否定句標題充滿了懸念,很能吊足閱讀者的胃口。
筆者以這個充滿悖論的標題為抓手,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設計了如下的教學內容:①“奧斯維辛”是什么?②奧斯維辛為什么沒有“新聞”?③沒有新聞,那么羅森塔爾為什么要寫這篇新聞?④奧斯維辛現(xiàn)在有什么?⑤羅森塔爾在文章中實際寫了什么?⑥本篇新聞憑借什么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這六個問題涵蓋了文章的內容、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文章突破“零度寫作”原則、著眼細節(jié)和冷峻的視角等藝術特色。學生在筆者的指導下,通過對著六個問題的梳理和探究,最終領悟到這個名篇的妙處,教學效果良好。
類似的標題還有“為了忘卻的記念”“錦瑟”“死海不死”等等。
2.比較不同標題之優(yōu)劣
一些外國的文章,由于譯者的視角等原因,致使文章的題目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教師如果能指導學生比較不同版本譯作的標題,往往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羅森塔爾的《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還有一個譯名——《布熱金卡: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筆者將這兩個標題提供給學生,讓他們比較其優(yōu)劣。結果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布熱金卡:陽光明媚,鳥語花香》這個標題不好,乍一看它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對某一旅游勝地的簡介,好像是一份旅游指南的宣傳標語,這與文章中表現(xiàn)出來的“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不吻合;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運用否定句將標題與文體放在對立面,巧妙地設置懸念,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再比如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也有另外一個譯名——《套中人》、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萊特》的另一個譯名——《王子復仇記》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完全可以引入課堂,讓學生深入討論其在關涉主旨及創(chuàng)作意圖等方面的作用。
3.探討文章標題之意蘊
雖然標題的命名角度不一,但是最終指向的要么是文章的文體形式,要么是內容主旨,且都具有豐富的意蘊。如果在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探討品味文章標題的意蘊,學生收獲的可能不僅僅是語言的建構和運用等語文素養(yǎng),而且是一種接地氣的實用的擬制文章標題的方法。
比如在學習海明威的《老人與?!芬晃臅r,有學生概述了小說的大意后,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桑地亞哥三天兩夜搏斗的對象是大馬林魚;在歸航的途中,為了保護大馬林魚不被鯊魚攻擊,老人又與鯊魚搏斗。大馬林魚和鯊魚都是魚,小說寫的是老漁夫與魚之間的搏斗,表現(xiàn)的是人與魚之間的關系。為什么小說不叫為《老人與魚》,而叫《老人與?!??筆者指導學生從大馬林魚、鯊魚以及海的象征意義上去思考,結果發(fā)現(xiàn)《老人與?!返臉祟}意蘊豐富,“把大海描寫成女性,外表溫柔的她,卻有著無窮、強大的力量,她有著聞所未聞的大馬林魚,有著兇殘貪婪的大鯊魚,她是如此的深不可測,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海,也真正顯示了具有柔弱外表卻內心堅強的才是‘真正的’,顯示了外在柔弱謙卑內心卻擁有非凡毅力和奮斗精神的才是‘真正的硬漢’”,而這些意蘊是標題《老人與魚》無法達成的。
意蘊豐富的標題一般都包括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表層含義即標題的字面含義、文中的內容;深層含義指引申義、雙關義、比喻義和象征義等。指導學生透過標題的表層義看到深層義,學生擬制標題的能力也會得到增強。類似的標題還有 “囚綠記”“別了,‘不列顛尼亞’”“飛向太空的航程”“祝?!薄斑叧恰钡?。
4.給節(jié)選文章擬加標題
文選型的教材中有不少課文來自節(jié)選,對這一類文章的標題,教材編者往往作如下處理:沿用原作題目,比如《老人與海》《逍遙游》《邊城》等;使用原作中的章回目錄作為標題,比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有的在原作的章回目錄上作了適當的改動,比如《紅樓夢》第三回的回目是“賈雨村夤緣復舊職 林黛玉拋父進京都”(岳麓書社1987年4月版),《脂硯齋批評本紅樓夢》第三回的回目是“金陵城起復賈雨村 榮國府收養(yǎng)林黛玉”(岳麓書社2015年9月版),而在高中語文必修三中的標題是“林黛玉進賈府”,這個標題就是教材編者根據編寫意圖編加的。
對上述第一種仍沿用原作題目的處理方法,筆者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閱讀心得,嘗試著給所選章節(jié)擬加標題。比如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教材節(jié)選了原作的前三至六節(jié),原作只有序號。筆者要求學生在完成閱讀后,給這四節(jié)各加一個小標題,學生興致很高,所擬制的標題也很有質量,如“風俗”—“邂逅”—“遐想”—“心思”,“風土人情”—“一見傾心”—“蜜甜回憶”—“迷蒙心緒”。甚至有學生認為從《邊城》整篇小說來看,從翠翠的角度概括,完全可以用納蘭性德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中的首句來擬題——“人生若只如初見”。這個概括確實有見地。
綜上,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做一個有心人,能在文章的標題上勤思考、多琢磨、巧設計,筆者相信我們一定能讓文章的“眼睛”——標題——大放光彩。
[作者通聯(lián):安徽銅陵市義安區(qū)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