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青 朱安博
儒學義利觀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相關性研究
趙 青 朱安博*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復興中,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學是主要支柱,中國儒學與馬克思主義有許多相通之處。討論儒學義利觀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間的關系,就是在全球化語境下進行的一次嘗試。以人為本是儒學義利觀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契合點,兼顧精神與物質是儒學義利觀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構建和諧社會是儒學義利觀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共同目標。儒學義利觀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相關性研究還需要繼續(xù)深入。
儒學義利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相關性
現(xiàn)代漢語中的“義”字,是由傳統(tǒng)的“義”字演變而來。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中,曾經對“義”做過考證,認為是“一個人頭戴羊形冠飾,手執(zhí)一柄三叉的戈形武器,站在地上的形象”?!傲x”字有羊,取美善吉祥之意。①《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1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第88-89頁。又參見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第286-288頁。“利”在甲骨文中指“使用農具從事農業(yè)生產以及采集自然果實或收割成熟的莊稼”。從詞源上講,“利”蘊含獲得、得到的意思,尤其是物質成果和必需之物。義利兼論,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中國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春秋末期把義作為宏大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把它樹立為儒家道德規(guī)范。利與義緊密相關,在儒家話語中逐漸形成特殊的所指,并與現(xiàn)實和物質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后來關于義利的討論衍生諸多觀點,如孔子的重義輕利、孟子的舍生取義、荀子的義利并舉等,儒學義利觀在歷史上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其核心均圍繞義利的辯證關系進行。②相關論述請參見王澤應:《論義利問題之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吳圣正:《義利之辯與科學發(fā)展》,《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嚴琳:《先秦儒家義利觀及其現(xiàn)代價值取向》,《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李騰凱:《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契合點》,《鄂州大學學報》2014年第8期等。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圍繞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對不掌握任何生產資料的無產階級以及勞動人民的壓榨剝削這一社會現(xiàn)實展開討論,后來成為“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guī)律的科學”。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8-489頁。一方面,它揭示資本家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的本性;另一方面,它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當中資本家與無產階級不可調和的矛盾,并為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提供理論依據(jù)。資本主義社會重利輕義,物欲橫流,錢權交易,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發(fā)生異化,從而變得冷漠,拜金主義的盛行又加速了兩極分化的程度。這在某種意義上恰好印證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前瞻性、科學性和現(xiàn)實性。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89-492頁。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儒學與馬克思主義有諸多不同,但是由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儒學已成為支撐中華文明大廈的兩根支柱,缺一不可,②崔龍水、馬振鐸:《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第12-16頁。我們討論中國儒學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討論中國儒學視閾中的義利觀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觀照下的義利觀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孔子在答哀公問政時說“仁者人也”,③《中庸》第二十章。孟子也說:“仁也者,人也?!雹堋睹献印けM心下》??鬃蛹懊献影讶收呤紫纫暈槿?,旨在說明:無論仁者還是君子,一個基本事實就是他們是社會群體當中有物質需要和現(xiàn)實需求的個體的人。以此為據(jù),儒家所論述的道德準則和價值操守都是以人為出發(fā)點,都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自由自覺所做出的不懈努力。⑤王海明:《新倫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88-92頁。不管涉及義還是談論利,都與人有關,而且希望在義利的認知方面,人能夠做出理智的判斷。尤其是在實踐義利的過程中,人應該是高尚的人、偉大的人、有責任擔當?shù)娜耍菍φ麄€社會有所貢獻的人。所以孔子指出:“義者宜也”,⑥《中庸》第二十章。并再次強調:“君子義以為質”。⑦《論語·衛(wèi)靈公》。與此相對,利也是人不可或缺的內容,尤其是作為社會人,只追求義的至上性而無視利的客觀存在,對于一個完整的人而言,是無法想象的。⑧劉立夫、龍璞:《現(xiàn)代市場經濟視域下的中國傳統(tǒng)義利觀》,《倫理學研究》2013年第5期。儒家倡導義利的辯證統(tǒng)一,本質上講,就是著眼于人的立命之本,并從人的需要層次出發(fā)做出的既現(xiàn)實又理性的選擇。一方面考慮人是一個現(xiàn)實存在,既有對利的需求,又有對義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從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立場出發(fā)想問題、做事情,既不做有損他人的事,又不做有損社會的事,而是心中蘊含一種大愛和仁的觀念,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⑨《論語·顏淵》??梢?,從人的基本屬性出發(fā),兼顧義與利的操守,這是儒家積極倡導的行為方式。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把人作為立論基礎,一切從人的基本需求開始,又回歸到人本身。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注現(xiàn)實社會中從事生產勞動的人,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況以及他們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關注“有自由權利的人”是否真正享有自由,是否能夠實現(xiàn)“自由人”的徹底解放。一切有利于人自由發(fā)展和全面進步的就是好的,凡是阻礙人自由發(fā)展和全面進步的就是壞的。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25-227頁。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論述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墮落以及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際關系的異化,和他后來在《資本論》中所集中批判的“資本主義條件下一切不平等的社會和生產關系”,都是基于上述人本主義思想進行和展開的。雖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人本主義思想與中國儒學視閾下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和觀念有許多不同,但是當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之后,關于人的各種討論,如“既然人是根本,就要以人為本”的觀念,也就有了新的詮釋。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曾經提到,儒學義利觀中的人和馬克思主義觀照下的人都應該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②毛澤東:《紀念白求恩》,《毛澤東選集》第2卷。這才符合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實際,也才符合中國要全力解決的關于人的各種重大方針和政策。
除了考慮人之屬性,儒學對義利關系的討論,在很大程度上涉及人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儒學義利觀強調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強調君子和仁者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比如孔子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③《論語·里仁》。強調義對于君子的重要性。對義的追求,實際上是在道德標準和個人品性及修養(yǎng)方面對人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人的精神世界轉化為物質世界的過程中,儒家不僅把義視作一種精神層面的訴求,而且把它視為一種行為方式。與義相對應,利與現(xiàn)實世界緊密聯(lián)系,不只關系個人所得利益、集體共享利益,還關系人與人以及人與集體之間的物質利益,所以恰當處理義利的關系,意義重大。這涉及人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存在和發(fā)展問題,也涉及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平衡和協(xié)調問題。一方面,不能否認利的存在而去單方面追求義;另一方面,也不能因為要樹立義的形象而無視利。其出發(fā)點在于:作為個體的人不僅有精神層面的需要,也有物質層面的需要。積極倡導義、竭力創(chuàng)設美好精神家園的孔子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④《論語·里仁》。更直言不諱地指出:“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雹荨墩撜Z·述而》。正是看到人對精神與物質的雙重訴求,使孔子這樣的圣人也在義利問題上做出符合實際的判斷,同時秉持理性的態(tài)度使義利成為關注的焦點。但是,對于那些只注重物質,而不顧道德與精神的行為,孔子持鄙視和批判的態(tài)度:“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⑥《論語·述而》。即如果忽視義,不注重精神品質的培養(yǎng),而一味追求物質利益,該行為不僅是對義的褻瀆,更是對義的損害。可見,處理好義與利的關系與處理好精神與物質的關系一樣重要。西漢儒學家董仲舒繼承孔孟思想并使之有所發(fā)展,認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yǎng)其體,義以養(yǎng)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yǎng)也;利者,體之養(yǎng)也”。①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yǎng)重于義》。換言之,義與利對于人都很重要,一個用來修養(yǎng)內心,充實人內在的精神使人愉悅;另一個給養(yǎng)身體,滿足人生存的需要。在此處,義成為“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價值范疇”,而利逐漸成為“物質和財富的代名詞”。②吳圣正:《義利之辯與科學發(fā)展》,《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疆域內,對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討論深刻而集中。一方面,馬克思承認精神和物質均客觀存在,不僅認為精神和物質與人類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還認為關注帶有抽象意義且與人的精神層面有關聯(lián)的義,以及關注帶有現(xiàn)實主義色彩且與人的物質世界有關系的利,都是從客觀事實出發(fā)所做出的人性選擇;另一方面,馬克思建立了具有獨特認知的哲學體系和思想體系,認為實踐出真知,在對待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上,立足于實踐基礎,在探索義利辯證關系時,發(fā)現(xiàn)人對于義利的選擇,是出于對現(xiàn)實的關照。此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涉及的義利觀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認為人類社會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意識的能動作用不僅表現(xiàn)在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而且表現(xiàn)在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在對待義利問題上,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這就要求我們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轉化為現(xiàn)實勞動成果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使主觀符合客觀——除了堅持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之外,還要反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比如對義利進行取舍時,要站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立場上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這既是獲得正確認識的前提,也是馬克思主義者獲得真知的落腳點。③《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87-89頁;另參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10-212頁。
在中國儒學發(fā)展史上,義與利被賦予一種內在的統(tǒng)一性,其目的是為實現(xiàn)和諧社會做出努力?!兑住で吩疲骸袄撸x之和也”;“利物,足以和義”?!稜栄拧方忉屨f,此處的“和”有“諧、輯、協(xié)”之意,是說義與利相互協(xié)調,會促進社會進步。類似的說法還見《左傳》如“義以生利”,“義以建利”;④《左傳》成公二年、成公十六年。見《國語·晉語四》如“義以導利”等。這些觀點都試圖說明義利是一個整體,恰到好處地處理義利關系,對于人類社會發(fā)展有著重要價值和作用。歷史地看,儒家倡導的義利觀旨在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孔子云:“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⑤《論語·憲問》。意思是說倘若一個人見到利益就立刻想到道義,理性地判斷該利益是否屬于自己,這是君子所為。唯有“義然后取”⑥《論語·憲問》。才是對的,因為只有那樣他周圍的人才會“不厭其取”。他還認為“君子有九思”,其中“見得思義”⑦《論語·季氏》。是其中之一,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鬃佑终f:“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雹佟墩撜Z·季氏》。君子胸懷大志,隱居修身養(yǎng)性只是獨善其身的表現(xiàn),更重要的是與人接觸,通過做合乎正義的事情達其道,回饋社會,那才是正途。此外,儒家倡導的義利觀還關系到社稷安危和執(zhí)政者的水平??鬃诱J為“上好義,則民莫敢不從”,②《論語·子路》。意思是說居高位者如果重視義,講究情義,百姓就沒有人敢不服從的。倘若居高位者和管理階層忽視義,不妥善處理義與利的關系,則君子也會亂世,小人會變成強盜土匪,因此必須要明白“君子義以為上”的道理,“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③《論語·陽貨》??梢?,妥善處理義利的關系,使之積極地發(fā)揮作用,除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還有利于建立和諧社會。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義利的關系問題上也主張要自覺把對義利的討論與國家的發(fā)展命運緊密結合。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上,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的放矢地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思想付諸實施并得到實踐檢驗,仍然是當代中國要努力奮斗的目標。尤其是為了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等的和諧關系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以及在該理論指導下堅持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tǒng)一非常重要,因為這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基本訴求在本質上一脈相承?!榜R克思主義倫理學堅持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tǒng)一論,它既反對動機論,又反對效果論,主張把動機和效果結合起來,通過效果去查動機,通過動機去看效果?!雹芡鯘蓱骸墩摿x利問題之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谠摾砟?,馬克思在處理義利關系時,其立場是“既不拿功利論去反對道義論,也不拿道義論去反對功利論,不簡單地以為道義就是功利,也不武斷地認為功利就是道義,而是主張對功利與道義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科學的把握”,⑤王澤應:《論義利問題之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這就因此產生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動機和效果的統(tǒng)一論。在當代中國,我們積極倡導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主導思想就是為了構建和諧社會。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及其理論指導下的義利觀就顯得意義非凡。
綜上所述,儒學義利觀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許多理念及觀點方面的相似性。一方面,我們要以中正之眼光批判繼承和發(fā)揚延續(xù)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儒家文化,既要全面和客觀地認識義,又要理性和正確地對待利,使儒學義利觀體系中積極、合理、向上的一面充分發(fā)揮作用,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另一方面,我們要在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背景下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之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發(fā)展的實際,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當中關于義利的討論與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國家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等重大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使之發(fā)揮更加實際有效的作用。
責任編輯:沈潔
*趙青,女,1978年生,陜西藍田人。西安財經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論、社會語言學。朱安博,男,1972年生,安徽蕭縣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翻譯與跨文化研究。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項目號:12AZD090)和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項目號:2014J1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