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旭
廣東詠春拳的起源及其形成再思考*
李朝旭
詠春拳淵源于洪拳橋手的練功之法,集中了各位先輩們的集體智慧,梁贊規(guī)范并奠定了詠春拳技術內容和體系的雛形;李小龍與截拳道因影視得以廣泛和迅速傳播;葉問使詠春拳影響更大、流傳更廣,并不斷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
詠春拳 紅船武技 南派武術 南拳拳系
隨著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及其截拳道的威名和影響,特別是《葉問1、2、3》《一代宗師》等影視作品的廣泛熱播,以詠春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武術,重新點燃了人們對中國武術的熱情與向往,掀起了繼電影《少林寺》之后的又一輪習武高潮。有關詠春拳的名稱、源流、門派甚至掌門、正宗等主題,備受關注;關于詠(詠、永)春拳的起源、形成,可謂更是眾說紛紜。隨著時間的推移,且說法還互有出入,有些觀點甚至相互矛盾。詠春拳歷來都是在群眾中以傳說、故事的形式進行口頭流傳,以及野史、小說等文學作品來加以描述的,缺乏完整的文字、影像和實物,特別是史料、典籍的記載。對于多種觀點不一的說法,作為旁觀者的史學界、武術界的其他拳派等難以通過研究加以辨析,就連詠春拳傳人和拳家自身,也是互不認可。但不可否認,人們對詠春拳的熱度不減,其魅力隨著人們了解的加深更加深入人心。本文基于這種背景并為突破這樣的瓶頸,擬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對于眾說紛紜的詠春拳的起源,查閱到現(xiàn)今可搜(收)集到的資料,以及通過調研走訪、訪談等形成的說法,結合參閱、分析現(xiàn)已成型的詠春拳的運動技法、特點和風格等,主要集中在以下六種說法。
1.詠春拳始創(chuàng)于福建嚴詠春見到蛇鶴相爭,也依此得名*韓廣玖:《詠春拳》,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8頁。
嚴詠春是清中葉少林俗家弟子嚴二之女,相傳,她偶然看到蛇鶴相爭,受啟發(fā)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礎上創(chuàng)編詠春拳術。嚴詠春傳其夫婿梁博儔(濤),再傳紅船戲班中正印花旦易金(正旦金)。易金后隨李文茂等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后到廣州市白云區(qū)人和鎮(zhèn)鴉湖村設館授徒,在班中傳授詠春給曹家子弟,其中曹德勝盡得真?zhèn)?,曾在廣州等地開設多間武館。據說,當時省港澳名教頭崔章、李源、譚珠等都曾拜其為師。廣東“十虎”之一陳斗,也與其交情不淺。此說為廣州人和鴉湖支系的說法。
2.詠春拳源于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并且結合白鶴拳技法內容和適合女性特點并不斷改良
相傳,當初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師太,而不是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福建永春白鶴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寺被清政府所焚,她為避禍,隱居于川滇邊界的大涼山。由于她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蛇鶴相爭的場景,她依據蛇鶴打斗的原理,結合白鶴拳技法內容及其女性特點而創(chuàng)出了詠春拳。后來傳于嚴詠春,嚴詠春又傳給自己的丈夫梁博儔,梁傳親侄梁蘭桂,由梁蘭桂傳同為佛山紅船中人的黃華寶、梁二娣,再傳至梁贊。后梁贊傳于陳華順,再傳陳汝棉、吳仲素、葉問等人。鶴山古勞支系和香港與南海葉問支系均持此說法。
3.詠春拳創(chuàng)始于五枚師太,得名于梁博儔紀念愛妻嚴詠春*韓廣玖:《詠春拳》,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8頁。
五枚師太首創(chuàng)詠春拳后,并非直接傳給嚴詠春,而是傳給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嚴詠春,嚴詠春傳給夫婿梁博儔(濤)。嚴先于梁逝世,梁為紀念愛妻,逐將此拳取名為“詠春拳”。梁博儔(濤)又將詠春拳傳授紅船弟子黃華寶、梁二娣,再傳在佛山行醫(yī)的梁贊。梁博儔(濤)還將詠春拳傳給陸錦(大花面錦),再傳至順德人馮少青*曾昭勝等:《廣東武術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頁。,后再傳阮奇山,再傳岑能、黃禎,又再傳彭秋、岑兆偉、岑迪斯、黃滬芳(米機王)等人。至此,詠春拳的歷史傳承始有明確的記載,包括岑能支系和廣州米機王支系在內等,多支持此說法。
4.詠春拳為清代乾隆末年晚年隱居在湖南衡山的老僧一塵庵主所創(chuàng)*梁挺:《江湖秘術》,香港:國際詠春拳術總會1985年版。
詠春拳的創(chuàng)拳與五枚師太和嚴詠春均無關系,更沒有什么蛇鶴相爭。詠春拳的前身是永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斗爭的武技,是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傳。他首先傳給湖南昆劇戲班的武生張五(綽號“攤手五”,因他善用攤手,有“一只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后來落難來廣東,落腳于南??h佛山鎮(zhèn)的“瓊花會館”,便將永(詠)春拳傳于粵劇界諸弟子。咸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永春拳”的“永”字改為“詠”。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陸錦(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yī)的梁贊,此后梁贊將永(詠)春拳發(fā)揚光大。此說為佛山彭南支系的說法。
5.詠春拳應為永春拳*佛山市順德區(qū)杏壇鎮(zhèn)文化站,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項目(永春拳)申報書,順德區(qū)杏壇鎮(zhèn)文化站,2013年,第1頁。
認為詠春拳得名于福建莆田九蓮山少林寺的永春殿,是當年進殿者所習的一種南派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拳,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莆田九蓮山少林寺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粵劇“樂榮華”紅船戲班中當伙夫。后因在東莞打抱不平而顯露出非凡的武功,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蘇三妹(又稱蘇三娘),是戲班中的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后三娘將武功傳給陸錦(大花面錦)。陸錦又傳給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黃、梁又傳佛山梁贊,再傳順德陳華順,又再傳其子陳汝棉及吳仲素、葉問等人,后傳招就、彭南、陳家廉、陳國基、李小龍、梁挺等人,使永春拳得以在廣東的佛山、順德、廣州、南海、江門、中山、肇慶,廣西的梧州、柳州、貴縣以及美國、德國、英國、俄羅斯、中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qū)流傳發(fā)展。此為順德陳華順支系和南海鄧算、白昌支系的說法。
6.詠春拳源于福建省永春縣方七娘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始創(chuàng)的永春白鶴拳*林玉品:《詠春拳和永春白鶴拳關系初探》,《閩南》2009年第3期。
在1870年前后,由于左宗棠和郭嵩燾的不睦,驅匪入廣(廣東),促使在林俊、陳湖殘部中的永春白鶴拳弟子流落廣東,個別人隱姓埋名,傳授永春拳,后因為沒有文字記載,只有口傳的原因,產生了嚴(顏)詠春這個人物,致使詠春拳無法正本清源。這個觀點,主要是福建省永春縣永春白鶴拳武術文化研究中心的說法。
詠春拳的起源存在多種不同的說法,且難以統(tǒng)一,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人們對詠春拳的喜愛、崇拜、敬仰,自然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出于崇拜和仰望心理,人們往往不滿足于一般平凡的說法,總喜歡把所敬仰的東西找一個不平凡之處,把它完美化、傳奇化甚至神話化。再加上口頭傳說中的不斷加工、創(chuàng)造,于是越說越多、越說越玄,與歷史真實性越來越遠,以至于面目全非,各持己見。
1.關于五枚師太、至善禪師、一塵庵主等人物,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呢?
五枚、至善、一塵這些人物的出現(xiàn),都是源自小說《圣朝鼎盛萬年青》中。這是一本章回體小說,又名《萬年青》《繡像萬年清奇才新傳》《乾隆巡幸江南記》,民國初年后改稱《乾隆游江南》。盡管此小說內容講述和涉及到的是流行于廣州佛山一帶的廣東洪拳人物,對南方武俠小說乃至嶺南武術研究很有影響,但不可否認,小說、故事、傳說、寓言等作品作為文學體裁,虛構、夸張、聯(lián)想等都是其主要寫作和表現(xiàn)手法,是不能作為史料支撐的。
五枚師太、至善禪師逃亡避禍之說就難以成立。有關五枚師太、至善禪師等再入江湖,現(xiàn)都說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這是不可能得以考證的。依據清宮檔案材料的考證和當代歷史學家的研究結果:在清朝,南北少林都倍受朝廷恩寵禮遇。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直至光緒、宣統(tǒng),都從來沒有發(fā)生過朝廷焚燒少林之事?;馃倭忠徽f,是當時的反清組織“天地會”,為了煽動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緒而編造出來的。
即使五枚師太、至善禪師逃難成立,南少林被焚燒存在,那么詠春拳“是將福建少林永春殿的永春白鶴拳傳播出去的”說法,其可信性也很值得懷疑。其原因是:第一,各門派拳法的運動特點和風格,特別是拳派核心技法特點是不可能彼此毫無傳承印跡的。從現(xiàn)在拳套演練的運動技法來說,現(xiàn)福建永春白鶴拳與廣東詠春拳(永春拳)的拳法特點和風格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反而與粵東汕頭潮州一帶的李家教、揭陽的南枝拳的技法風格更為相近(可同桌視頻或現(xiàn)場演練對比)。第二,兩地的語言、生活習慣也非常相似,兩地人們的交往自古有之。第三,有史料記載:永春白鶴拳屬少林五祖拳,最早在福建省著名僑鄉(xiāng)永春縣流行,而后傳到德化、大田、永安、福州、福清、泉州、同安、廈門、漳州直至臺灣等地??梢姡诮煌ㄅc交流都非常閉塞和原始的當時,其傳播走向也是南轅北撤。
有關詠春拳的起源,許多共同的文字和語言表述,包括葉問作為詠春拳一代宗師,在他的遺稿中也都寫到:“嚴詠春師祖初學藝于五枚,后歸梁氏博儔,并傳以該拳……”,也是20世紀50年代,葉問在香港公開教授詠春拳的前后時期才提出來的,其遺稿文字更見晚于60年代后期,他的觀點也與之前他人的觀點并無不同。
2.嚴詠春及其身世之謎,其關鍵的時間節(jié)點,讓人費解
嚴詠春,清乾隆時期人士,其父嚴二,清乾隆(1735-1795)時期人士,廣東人。根據葉問所述(共同資料):“清康熙年間(1662-1722),廣東人嚴二因事被誣告,面臨牢獄之災。其時嚴妻已經亡故,遂攜女嚴詠春遠徙四川大涼山山底,以賣豆腐為生。詠春15歲,有當地土豪垂涎其姿色,前來逼婚……”。
邏輯分析:
之一:嚴二是以跨越乾隆和康熙兩個時期的人士*根據沈志泉提供的資料:我的祖師易金。??滴跄觊g嚴二被誣告(最晚1722年),此時詠春15歲,則嚴二至少32歲以上(1690年生)。后嚴二是乾隆時期人士(乾隆皇帝1736年登基,1795年去世),也就是在乾隆時期去世。如以80歲來論(1770年去世),這樣,嚴二較為符合跨越康乾兩個朝代。這樣,嚴詠春至少應該是出生在1707年之際的人。有資料記載:五枚師太在“南少林被火燒”時,便是南少林五老之一,嚴詠春是五枚師太的傳人。從其生活且正當年的年齡來分析,她起碼應該是雍正末年乾隆初年的人,也基本相符。
之二:黃華寶(1796-1861)60歲之后返鄉(xiāng)授藝梁贊(1855年),而此時的梁贊已是當地德藝兼?zhèn)涞拿t(yī)。按照中國傳統(tǒng)行醫(yī)的傳統(tǒng)習慣,要取得其江湖地位,即使30而立40成名,其年齡自然不該太年輕。按照梁贊的年齡,也就是哪怕1855年之后授藝梁贊,這時梁贊是24歲,也是時間矛盾。
之三:梁贊曾遵其師傅黃華寶、梁二娣之命,前往福建尋師嚴詠春繼續(xù)學藝深造,嚴詠春傳藝于梁贊(1831-1905),等等。如果嚴詠春生于雍正末年乾隆初年,到后又傳詠春拳于已經成名后的梁贊。從這些時間節(jié)點來推理,嚴詠春便成為了橫跨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等六朝元老,年齡應該是150至200歲。
3.廣東詠春拳起源的邏輯分析
主要從“三條主線”及其所涉及到的事件與人物的時代背景、內容和時間等加以分析。
第一條: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特別是其1853年定都金陵的偉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廣東“天地會”組織,1854年夏天爆發(fā)了廣東“天地會”武裝起義?!疤斓貢笔最I陳開、李文茂等在廣東佛山倡議,接著又爆發(fā)了廣西大成國武裝起義(1854年6月—1864年5月),并建都于廣西桂平縣。廣西大成國起義被認為是19世紀中期繼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后在南方爆發(fā)的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農民起義,義軍橫掃粵桂兩省,在長達12年的時間里與清王朝進行了殊死的斗爭,在我國農民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絢麗而悲壯的篇章。
第二條:詠春拳早期先驅人物黃寶華、梁二娣——梁贊。從廣東紅船武生黃華寶、船工梁二娣開始的反清義舉,到陳開、李文茂這個時期的公開大規(guī)模的率眾反清,特別是李文茂1858年身亡,佛山瓊花會館解散,導致粵劇全面被禁達15年之久?;泟”唤?,更加堅定了這些紅船武生們以武為友、憑武求生的行為動機。黃華寶本來就曾追隨梁蘭桂學習拳術,屬洪拳弟子,由此,黃華寶、梁二娣便公開授武。后來,黃、梁又將所學武技傳授給梁贊。因梁贊是詠春拳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各派已達成共識、幾乎不存在爭議的人物,所以,無論哪一個派別詠春拳起源的傳說,黃寶華、梁二娣、李文茂等都是詠春拳早期的先驅人物?,F(xiàn)從其時間和經歷加以推理。
有資料記載:黃華寶在紅船期間,曾在一條船上安裝有木人樁、刀樁和棍樁等習武器械,甲板上還刻畫有梅花樁步法。當時,在紅船上與黃華寶一起練習的還有船工梁二娣,梁是洪門中人,精通蛇形洪拳、六點半棍法等。
第三條:粵劇被禁15年(1854—1869),期間引發(fā)的歷史事件和國民思潮。歷經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840)、第二次(1856年)的失敗,廣東人更有著切膚之痛,靈肉俱傷。家國都沒有了,個人生存也存在巨大的安危。
分析一:1854—1869年的粵劇被禁期間,這是廣東習武者(包括詠春拳人)只能關門在自家或友人相對狹小和狹窄的庭院內封閉練武,重溫武夢的時候;更是粵劇武生將洪門拳術等南派拳技帶上紅船,融入粵劇舞臺,并封閉于紅船上苦練實戰(zhàn)武藝、武技的時候。此時期,被認為是詠春拳的雛形。
黃寶華、梁二娣、李文茂等均是洪門弟子,其手法、拳法和肘法等是以洪拳技法中的習練橋手功力的功法為主;因需在船上封閉訓練,江河中船體搖晃導致其夾板的無規(guī)則顛簸和搖晃,此時,練功者為了維持其身體的平衡,采用二字鉗羊馬,更有利于手法的運用和個人綜合搏斗能力的提高,集中集體智慧,以“二字鉗羊馬”為主的詠春拳技法風格便自然形成。
同樣,在狹窄和狹小的地方兩人或多人進行對抗和打斗,左右開立的二字鉗羊馬和前后開立的二字鉗羊馬,都是最有利于發(fā)揮徒手搏殺力且最有利保持下盤穩(wěn)定的步型和步法。反過來,保持二字鉗羊馬的多種橋手的沖打練習,如果其拳法是左右開合、上下點打、拋掃結合、轉身橫擊等大幅度動作,既不穩(wěn)定,更不宜發(fā)揮攻防打擊效果,由此,甲板上的徒手打斗即洪拳橋手之法便應運而生,也使其練功與練拳整合一體;中線理論是本拳法最為科學和合理的技法原理。
封閉于自家或友人家狹窄的庭院內練武,同樣遵循類似的形成過程。
這一時期,依托以黃寶華、梁二娣、李文茂等紅船洪門弟子為代表的集體智慧,積累了詠春拳的技法內容和風格形成的素材,奠定了其逐漸自成流派體系的基礎。
分析二:梁贊(1831—1905)師承于60歲之后返鄉(xiāng)的黃寶華(1796—1861),即1855年,梁贊24歲。因授藝之時,梁贊已是當地有影響力的洪拳門徒和很有威望的名醫(yī),可見,梁贊年齡自然不會太過年輕,即使30而立40成名,至少也是1871年之后,梁贊才學、練、研詠春拳。拜師學藝之后,梁贊又需經過至少是多年之后的拳學經歷和經驗,才可能對詠春拳的雛形(甲板上洪拳橋手之法)更加深入體會、實戰(zhàn)體驗和思考研究。有資料顯示,梁贊將這一拳法整理后傳出,稱為詠春拳,才有詠春拳之說。說明此前也許本拳法拳套內容和風格已經存在,但拳名未見。
可見,詠春拳淵源于洪拳橋手的練功之法,因實戰(zhàn)打斗的需要,成為近似實戰(zhàn)搏擊的中國傳統(tǒng)的練功形式——套路運動,梁贊進一步規(guī)范并發(fā)展了詠春拳。
分析三:當代歷史學家及老一輩武林界人士的說法,也依據清宮檔案材料的考證,在清朝的歷代,南北少林都備受朝廷恩寵禮遇,更沒有發(fā)生過被焚燒的事件。陳華順拜梁贊為師,葉問又師承于陳華順。主要因葉問在香港授拳,詠春拳才得以影響更大、流傳更廣,并不斷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
綜合上述觀點,結合所采用的多種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結論:
1.綜合吸收了我國南派武技,主要是廣東洪拳、福建白鶴拳、廣西壯拳等為主體,特別是廣東洪拳豐富的手法(含拳法、掌法)技法及其橋手練習的練功之法,以及廣東珠三角一帶特殊的時代背景及其地理、地貌和社會現(xiàn)實是詠春拳生長的環(huán)境和土壤。
2.福建、廣東和廣西武術對紅船武生的影響,特別是反清農民起義過程中紅船武生的生存需要及其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以及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林則徐為提升其水軍在船體甲板上的作戰(zhàn)能力而引入詠春拳,加速并促成詠春拳前輩們共同探索了適應時事所需,符合南方人種和環(huán)境的拳技特征,初步形成了其技法雛形。
3.集前輩各位拳家特別是廣東洪拳前輩的集體智慧,梁贊對詠春拳技法內容、特點和風格的進一步規(guī)范、提煉,尤其是對其拳法、拳技和拳理整理后的傳教,奠基了詠春拳的基本技術內容和體系并因此得名。
第一,詠春拳的歷史及其拳學體系與“五枚師太”本人及其所傳授的拳術,乃至流傳較廣的“六種傳說”等,都難以找到可支撐的依據。作為詠春拳的先輩,嚴詠春這個人物是存在的。但其授徒與教拳的時間與經歷,以及與其相關的傳承譜系等,缺乏有力的支撐依據,還有待進一步推理和研究。
第二,梁博儔先生在云貴邊界娶妻嚴詠春,婚后,嚴詠春將武藝傳給了丈夫梁博儔,以后夫妻倆來到廣東省韶關市南雄縣城開館授教,繼而南下廣東高要(現(xiàn)屬肇慶市)設館傳技。先傳拳與族侄梁蘭桂,再后到佛山謀生并傳藝于紅船中的武生黃華寶、船工梁二娣、大花面陸錦、武旦易金(正旦金)等人。黃華寶、梁二娣傳于梁贊,陸錦傳于馮少青,易金傳于曹德勝(廣州鴉湖)。至此,這一形成的傳承脈絡相對比較清晰。
第三,詠春拳淵源于洪拳橋手的練功之法,集中了各位先輩們的集體智慧,因實戰(zhàn)打斗的需要,成為近似實戰(zhàn)搏擊的中國傳統(tǒng)的練功形式——套路運動,梁贊規(guī)范并奠定了詠春拳技術內容和體系的雛形;李小龍與截拳道因影視得以廣泛和迅速傳播,又因其師從于葉問,擴大了詠春拳的影響;主要因葉問在香港授拳,詠春拳才得以影響更大、流傳更廣,并不斷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
第四,文化現(xiàn)象、文化符號也是一種精神寄托。曾經有的傳說、小說、故事、寓言等,有些已與歷史背景不符,失去了其作為史料存在的依據和價值。在這里,民間流傳的精彩故事,只能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或是一種精神寄托。詠春拳起源之說,如果要一切以史料和實物等為依據,也許將永遠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歷史紐結。其實,詠春拳的歷史,以另一種方式活在人們的口中、心中,讓多種說法并存,讓它們一代一代流傳下去,保留一定的神秘感,或讓人們去思考、去想象,又何嘗不是一個積極的結論呢!
[責任編輯]蔣明智
李朝旭(1965-),男,湖南桃源人,廣州體育學院教授。(廣東廣州,510500)
* 本文系2015廣東省創(chuàng)新強校重點平臺及科研項目(課題編號:2015WTSCX053)的階段性成果。
G122
A
1674-0890(2017)02-1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