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
(山東大學(xué)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
我在學(xué)習(xí)上博簡第六冊《用曰》篇的過程中,就兩處文本的釋讀有一點淺見,在此提出來,希望方家指正。
簡12:
“舌非考娩慎良臺家嗇則行也(?)”一句,整理者斷讀為“舌非巧字(置),慎良以家。嗇則行也(?)”[6],何有祖讀為“舌非巧辯,質(zhì)良治稼穡則行??凇盵7],李天虹師讀為“舌非巧免。慎良以家嗇,則行口(?)……”[8],李銳讀為“舌非巧辯,質(zhì)良治家,嗇則行??冢??)……”[9]。整理者所釋“字(置)”字原作,這個字又見于同簡“若矢之~於弦”,陳偉指出應(yīng)釋為“免”;“家嗇”,陳先生指出當(dāng)連讀作“稼穡”[10],均可信。“行”下一字,原簡作,整理者疑為“也”,李銳疑為“口”[11]??床噬珗D版,該字“口”形下部有殘泐的痕跡,是否還有筆畫難以確定,所以我們暫時采用整理者的意見。
隨著出土楚簡材料的不斷增多,其中所揭示的用字習(xí)慣已經(jīng)成為學(xué)者們在釋讀楚簡材料時非常重視的參考因素?!懊洹保ㄔ棵髂福┳x為“辯”(元部并母)在聲韻上沒有問題,但不符合楚簡用字習(xí)慣,楚簡“娩”字基本上都是用為從“免”聲的字[12],而“辯”這個詞楚簡一般是用從“卞”聲之字來表示的[13],二系似未出現(xiàn)交叉現(xiàn)象。所以,將“娩”與“考”連起來讀為“巧辯”的讀法也難以令人信服。
我認(rèn)為,這一句應(yīng)當(dāng)在“考(巧)”下斷開,“娩”當(dāng)讀為“勉”,“臺”當(dāng)讀為“以”(“娩”又見本篇簡2、18,均用為“勉”;本篇“臺”字多見,如簡1、9、11、13、14,均用為“以”),此句讀為:“舌非巧,勉慎良以稼穡,則行也(?)”?!吧髁肌币嘁姲不諌劭h蔡侯墓所出蔡侯尊、盤銘文[14]。“非”可理解為不?!稌けP庚下》:“肆予沖人,非廢厥謀,弔由靈各。非敢違卜,用宏茲賁?!眰慰讉髯ⅰ胺歉疫`卜”云:“不敢違卜?!盵15]“非廢厥謀”即不廢其謀。《禮記·檀弓下》“蕢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孔疏引皇氏云:“非,不也?!盵16]“非刀匕是共”即“不供刀匕”。本篇簡8有“非稷之種,而可飲食”[17],其中“非”亦可理解為不,“非稷之種”即不種稷。“勉”意為勉力,是副詞,涵蓋“慎良以稼穡”一句而言。行,意為可以行得通。
“舌非巧,勉慎良以稼穡,則行也(?)”意為:如果口舌不靈巧,勉力地謹(jǐn)慎良善來從事稼穡,則可以行得通。前文云“既出於口,則弗可悔,若矢之免於弦”,是說言既出于口,就像箭離開弦一樣,無法反悔,應(yīng)當(dāng)慎言?!吧喾乔?,勉慎良以稼穡,則行也(?)”是承接這個意思進(jìn)一步闡述的。
本篇的行文有一個特點,即句式較整齊,多四、五字句,且多韻文。但其中也存在少數(shù)句式為散文及不押韻的,如簡3“難之,少疋(疏)於 (榖),亦不邇於賊”[18],簡5“難之,而亦弗能棄”,簡7“則方而弗可矣”(這句位于簡首,上接何簡不得而知,“則”前可能還有文字)。此處所討論的簡文,也是屬于散文且不押韻的那一類。
簡13:
第一,從句式上看,“既”后應(yīng)該是一個形容詞?!抖Y記正義》卷六十“言積聚藏之既多,必厚重而散亡也”[22],“藏之既多”與此處“藏之既A”類似。
第二,從文義看,將A釋作“舊(久)”是較好的選擇?!坝胁卦谛摹髅衲擞伞彼木涫钦f,賈臣心中懷藏著“嘉德吉猷”,藏得“”了,便為民眾所由從。這里的“藏”字值得注意。既然說“藏”,就不是顯明外露的。而且從上下文看,賈臣顯然也沒有要將心中的嘉德吉猷拿出來顯擺、炫耀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民眾要先察覺到嘉德吉猷,然后才會由從。要怎么才能讓他們察覺呢?容易想到的答案就是借助時間——民眾在與賈臣長期接觸的過程中,就會逐漸察覺到他們內(nèi)心的德行和謀猷。這是我們將A釋作“舊(久)”的一個重要根據(jù)。
而且,將A釋作“舊(久)”,則前文說“有藏在心”,這里說“藏之既久”,文義的推進(jìn)比較順暢、一貫。
A與楚簡一般的“舊”字形體存在不小的差異,A從“木”、“雚”,“舊”從“雚”、“臼”聲;同時,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即“雚”與“雈”的形體比較接近??紤]到本篇頗多字形訛變現(xiàn)象,如簡5、8、16“寧”(楚簡一般寫作)寫作[23],簡18“樹”(楚簡一般寫作)寫作(這一點有另文詳論),簡19有一個“甚”字寫作[24],我們認(rèn)為A本為“舊(久)”、被訛寫成現(xiàn)在的形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粗略而言,從“舊(久)”到A,丟失了聲符“臼”,并加上了“木”旁。這種丟失聲符的現(xiàn)象在戰(zhàn)國文字中并不少見[25],如侯馬盟書三:一九“ ”省寫作“鬼”[26];曾侯乙墓漆衣箱E.66二十八宿之“軫”宿寫作“車”[27];楚簡“深”一般寫作,而郭店《五行》簡46有兩例寫作[28];楚簡“窮”一般寫作,從躳聲,而又有很多寫作[29],聲旁省寫作“身”;郭店《老子》甲簡19“賓”寫作[30];等等。
“既久”在古籍中有用例,如晉干寶《搜神記》:“母疾,既久。”[31]《抱樸子別旨》“緣氣閉既久,則沖喉。”[32]《后漢書·楊李翟應(yīng)霍爰徐列傳》:“以施行既久,孝子無改父之道?!薄段髑紓鳌罚骸皶r羌?xì)w附既久,無復(fù)器甲。”[33]
下面對上引簡文略作解釋?!百Z臣”,凡國棟認(rèn)為乃君王之小臣之屬[34]。陳劍則認(rèn)為“賈”系動詞,謀求、求取義,由“買”義引申而來。簡文意思是說,君主求取得到臣下,不是用貨財來作交換手段的[35]。這似乎是將“之”理解為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我們傾向于認(rèn)為“賈臣”是一個名詞,“賈”取“買”義。這種臣子是君王用財物買來的,所以叫做“賈臣”。著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大概就屬于這類臣子(《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云“百里奚轉(zhuǎn)鬻”[36],郭店簡《窮達(dá)以時》簡7說百里奚“轉(zhuǎn)鬻五羊”[37])?!俺辍?,意為酬報?!罢髅瘛?,陳偉讀“征”為“正”,解“正民”為正直的人[38],或可從?!坝伞痹鳎悇︶寣憺閇39],可從,我們認(rèn)為當(dāng)讀為“由”,遵從之意?!墩撜Z·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鄭玄注:“由,從也?!薄罢髅衲擞伞敝^民乃遵從“賈臣”之嘉德吉猷。簡文是說,君王的賈臣雖然是用財物買來的,(但他們對君王)卻并非用財貨來酬報的,他們心中懷著美好的德行和謀略,懷藏的時間長了,便為民所遵從。
附記:本文初稿蒙李天虹師、陳劍、何有祖、郭永秉、單育辰、劉洪濤等先生審閱指正,謹(jǐn)致謝忱!文中疏誤,由作者本人負(fù)責(zé)。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98(釋文).這里的釋文據(jù)后來學(xué)者們的意見有所改動。
[2]同[1]:298.
[3]蔣文.《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六)》文字編[D].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2008:235.
[4]同[1]:296.
[5]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594.
[6]同[1]:298.
[7]何有祖.楚簡散札六則[EB/OL].簡帛網(wǎng),2007年7月21日.
[8]李天虹.上博(六)札記兩則[EB/OL].簡帛網(wǎng),2007年7月21日.
[9]李銳.讀《用曰》札記(三)[EB/OL].簡帛研究網(wǎng),2007年7月27日.
[10]陳偉.讀《上博六》條記[EB/OL].簡帛網(wǎng),2007年7月9日.
[11]李銳.《用曰》新編(稿)[EB/OL].簡帛網(wǎng),2007年7月13日.
[12]白于藍(lán).戰(zhàn)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匯纂[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866—867.“”字該書作“”。
[13]同[12]:768—769.
[14]程鵬萬.蔡侯尊、盤銘文“慎良”試釋[C]//出土文獻(xiàn)與古文字研究(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5]a.阮元???十三.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172.斷句依b.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5:925.
[16]同[15]a:1305.
[17]同[1]:294.
[18]整理者原將“難之少”讀為一句,這里依曹峰將“少”屬下讀(a.曹峰.上博六《用曰》篇札記[EB/OL].簡帛網(wǎng),2007年7月12日.)。“疋(疏)”字原作“”,整理者釋作“足”,其釋讀參看b.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EB/OL].簡帛網(wǎng),2007年7月9日.“ ”讀為“穀”參看c.陳偉.《用曰》校讀[EB/OL].簡帛網(wǎng),2007年7月15日.
[19]“酬”原作“ ”,整理者未破讀,此依凡國棟讀(a.凡國棟.上博六《用曰》篇初讀[EB/OL].簡帛網(wǎng),2007年7月10日)。“藏”字原作、 ,陳偉讀為“藏”(b.同[18]c.c.陳偉.新出楚簡研讀[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0:295.),可從。清華簡《程寤》簡9“ ”字用為“藏”{d.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研究與保護(hù)中心編、李學(xué)勤主編.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壹)[M].上海:中西書局,2010:51(圖版)、136(釋文)}?!坝伞痹鳌?”,整理者釋作“貴”,不確,此依陳劍釋作“ ”(e.陳劍.讀《上博(六)》短札五則[EB/OL].簡帛網(wǎng),2007年7月20日),并讀作“由”(參見下文)。
[20]同[1]:299.
[21]目前似乎還沒有學(xué)者將所謂的“權(quán)”讀為別的字。戰(zhàn)國秦漢簡帛中從“雚”聲的字一般都是在“雚”字聲系內(nèi)部通用(即與別的從“雚”聲的字相通)。同[12]:806—808.
[22]同[15]a:1676.
[23]a.凡國棟.《用曰》篇中的“寧”字[EB/OL].簡帛網(wǎng),2007年7月12日.b.凡國棟.上博六《用曰》篇校讀札記[J].江漢考古,2009(4).楚簡中“寧”字一般寫作。
[24]沈培.《上博(六)》字詞淺釋(七則)[EB/OL].簡帛網(wǎng),2007年7月20日.
[25]戰(zhàn)國文字中聲符省簡的現(xiàn)象,可參看何琳儀.戰(zhàn)國文字通論(訂補(bǔ))[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207.據(jù)該書,西周金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類現(xiàn)象。
[26]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盟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352.
[27]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54.
[28]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940.
[29]李守奎.楚文字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3:466.
[3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419.
[32]同[31]:123.
[33]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1598、2886.
[34]同[19]a.
[35]同[19]e.
[36]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1319.
[37]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7(圖版)、145(釋文)、146注釋〔九〕.
[38]同[18]c.[19]c:296.
[39]同[1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