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新
周瑜在荊州事跡考略
夏日新
周瑜為三國時期的一代名將,其雖出生于揚州,但一生與荊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成名在荊州,死亦在荊州。其在荊州指揮戰(zhàn)事期間對當時的天下大勢和東吳的立國方略有一些重要的思考,曾就此專門到京口向孫權當面建策,史稱“京口建策”。
周瑜 荊州“赤壁之戰(zhàn)”“京口建策”
周瑜為三國時期的一代名將,其雖出生于揚州,卻成名于荊州,又卒于荊州,一生與荊州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F(xiàn)將其在荊州的事跡梳理如下。
建安三年(198)周瑜投孫策,授建威中郎將,時年24歲。次年孫策欲經(jīng)略荊州,授周瑜為中護軍、江夏太守。在隨孫策攻克皖縣后,復進尋陽,破劉勛、討江夏。破劉勛、討江夏就是發(fā)生在荊州境內的兩次戰(zhàn)役,也即流沂、沙羨之戰(zhàn)。
劉勛,《三國志》卷12《司馬芝傳》注引《魏略》謂:“(劉)勛,字子臺,瑯邪人。中平末,為沛國建平長,與太祖有舊。后為廬江太守,為孫策所破?!雹?晉)陳壽:《三國志》卷12《司馬芝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87頁。孫策破劉勛的經(jīng)過見于《三國志》卷46《孫策傳》注引《江表傳》:“(劉)勛走入楚江,從尋陽步上,到置馬亭,聞策等已克皖,乃投西塞,至沂,筑壘自守,告急于劉表,求救于黃祖,祖遣太子射船軍五千人助勛。策復就攻,大破勛。勛與偕同北歸,射亦遁走。策收得勛兵二千余人,船千艘?!雹?晉)陳壽:《三國志》卷46《孫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108頁?!顿Y治通鑒》記此事為:建安四年(199):“(劉)勛走保流沂,求救于黃祖,祖遣其子射率船軍五千人助勛。(孫)策復就攻勛,勛北走歸曹操,射亦遁走?!雹郏ㄋ危┧抉R光:《資治通鑒》卷63“建安四年”條,胡三省注,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020頁。流沂,胡三省注謂:“流沂,地名,近西塞。西塞山,在今壽昌軍東北三十里?!雹埽ㄋ危┧抉R光:《資治通鑒》卷63“建安四年”條,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020頁。此地在今湖北黃石市?!蹲x史方輿紀要》卷76“湖廣二·武昌縣·西塞山”條謂:“縣東百三十里,《志》云在大治縣東北?!鬂h建安四年孫策破黃祖子射處也?!接辛饕食?,后漢建安四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勛于彭澤。勛走保流沂,求救于黃祖即此?!雹伲ㄇ澹╊欁嬗恚骸蹲x史方輿紀要》卷76,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第510-511頁。則流沂城為劉勛筑壘自保處,西塞山為黃射援軍敗處。黃祖是劉表任命的江夏太守,也是劉表政權扼守荊州東大門的大將,黃射為黃祖長子,《后漢書·禰衡傳》載其曾為章陵太守。
流沂戰(zhàn)役勝利后,周瑜隨孫策乘勝進攻黃祖。同上引《江表傳》又載:“遂前進夏口,攻黃祖。時劉表遣從子虎、南陽韓晞將長矛五千來為黃祖前鋒,(孫)策與戰(zhàn),大破之?!雹?晉)陳壽:《三國志》卷46《孫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108頁。此次戰(zhàn)役發(fā)生地在江夏沙羨,《三國志·孫策傳》注引《吳錄》對這次戰(zhàn)役有詳細記載:“(孫)策表曰:臣討黃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羨縣。劉表遣將助祖,并來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領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將周瑜、領桂陽太守行征虜中郎將呂范、領零陵太守行蕩寇中郎將程普、行奉業(yè)校尉孫權、行先登校尉韓當、行武鋒校尉黃蓋等同時俱進,身跨馬擽陣,手擊急鼓以齊戰(zhàn)勢。吏士奮激,踴躍百倍,心精意果,各競用命。越渡重塹,迅疾若飛?;鸱派巷L,激煙下弓弩并發(fā),流矢雨集。日加辰時,祖乃潰爛。鋒刃所截,焱火所焚,前無生寇,惟祖迸走。獲其息男女七人,斬虎狼韓晞以下二萬余級。其赴水溺者一萬余口,船六千艘,財物山積。雖表未擒,祖宿狡猾,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鴟張,以祖氣息。而祖家屬部曲掃地無余。表孤特之虜,成鬼行尸。誠皆圣朝神武遠振,臣討有罪,得效微勤?!雹?晉)陳壽:《三國志》卷46《孫策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108-1109頁。沙羨縣為荊州江夏郡屬縣,地在今武漢市江夏區(qū)金口,《讀史方輿紀要》卷76“湖廣二·江夏縣·沙羨城條”載:“在府治西南……后漢建安四年孫策擊黃祖,軍至沙羨,大破祖兵。”④(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76,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第510頁。這次戰(zhàn)役孫策斬殺黃祖部屬有二萬余人,船六千艘。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戰(zhàn)役中也用了火攻,即“火放上風,激煙下弓弩并發(fā),流矢雨集”。后來赤壁之戰(zhàn)中建議采用火攻的將領黃蓋也參加了這次戰(zhàn)役。流沂、沙羨之戰(zhàn)周瑜是作為孫策的主要助手參與的,它為后來周瑜擔任主帥指揮赤壁之戰(zhàn)積累了經(jīng)驗。
建安五年(200),孫策死后,周瑜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而周瑜主要負責軍事。孫權政權在安定江東后,努力向西擴展其勢力,故屢與荊州劉表政權發(fā)生戰(zhàn)事,如建安十一年(206)周瑜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余口,還備宮亭”⑤(晉)陳壽:《三國志》卷54《周瑜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260頁。。麻、保二屯地在今湖北嘉魚縣,《讀史方輿紀要》卷76“湖廣二·嘉魚縣麻屯口”條載:“麻屯口在陸口東,建安十一年孫權擊山賊麻、保二屯,平之,其地蓋相近。《水經(jīng)注》:‘江水過陸口而東,左得麻屯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百有余里,吳所屯也?!雹蓿ㄇ澹╊欁嬗恚骸蹲x史方輿紀要》卷76,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第511頁。周瑜所駐守的宮亭湖即鄱陽湖,與荊州接壤,主要為防備荊州劉表政權。建安十一年(206),劉表江夏太守黃祖曾遣將鄧龍將數(shù)千兵攻柴桑(今江西九江),為周瑜所破。建安十三年(208)春,原黃祖部將甘寧獻計,謂黃祖年老昏耄,財谷并乏,怠于耕農,軍無法伍,攻之必可勝,然后鼓行而西據(jù)楚關,漸窺巴蜀。孫權于是發(fā)兵討黃祖,周瑜為前鋒都督。黃祖以兩大船挾守沔口,以粗繩系大石為錨固定船身,船上有千名戰(zhàn)士以弓弩交射,吳軍不得前。吳將董襲、凌統(tǒng)率敢死隊員突入船上,以刀斷繩,大船橫流,吳軍遂乘勝而進,黃祖突圍逃走,為追兵所殺,黃祖軍及家屬數(shù)萬人被俘。
當年九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驚懼而死,幼子劉琮繼任荊州刺史,不戰(zhàn)而降。曹操得荊州水軍,水陸戰(zhàn)士數(shù)十萬人,揚言要與孫權會獵江東,東吳將士聞之皆恐懼。孫權問計下屬,皆主張投降,唯周瑜、魯肅等少數(shù)人力言抵抗。由于《三國演義》等小說的影響,后世多將赤壁之戰(zhàn)的功勞歸功于諸葛亮,其實此戰(zhàn)周瑜發(fā)揮的作用最大。
第一,正是由于周瑜的主戰(zhàn)主張才使孫權堅定了抵抗的決心。曹操預備東征時,東吳政權中以張昭為首的主降派占多數(shù),①張昭自孫策時為長史,孫策“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孫權時“復為長史,受任如前”。見《三國志》卷53《張昭傳》。魯肅雖主張抵抗,但人微言輕,是周瑜連夜趕回,向孫權進言,才使孫權不顧投降派的反對,決心抵抗。②(晉)陳壽:《三國志》卷54《魯肅傳》:“張昭非(魯)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云肅年少粗疏,未可用。……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將尉,助畫方略?!薄度龂局荑鳌纷⒁督韨鳌份d黃蓋與曹操信謂:“然顧天下事,有大勢,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東方將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魯肅偏懷淺戇,意未解耳!”此雖屬黃蓋欺蒙曹操之言,當也一定程度反映東吳當時人多主降的事實。
第二,周瑜是赤壁之戰(zhàn)中孫劉聯(lián)軍的主帥,實際戰(zhàn)役的指揮者。周瑜生長于江淮間,而且此前多次西征荊州,熟悉地形水勢,對在長江上與曹操作戰(zhàn)胸有成竹。出征前,他就向孫權保證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且舍鞍馬杖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shù)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③(晉)陳壽:《三國志》卷54《周瑜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261-1262頁。于是孫權以周瑜為左督、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三萬人溯江西上,迎擊曹操。劉備在樊口等候吳軍,見周瑜只有三萬士兵,以為軍少,周瑜自信地說:“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雹埽〞x)陳壽:《三國志》卷32《先主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879頁?!度龂尽肪?2《先主傳》注引《江表傳》謂:“(劉)備深愧異瑜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故差池在后,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雹荩〞x)陳壽:《三國志》卷32《先主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79頁。劉備雖未必如《江表傳》所載“為進退之計”,但其在樊口等候周瑜,當隨吳軍后進軍,故“差池在后”之語并未憑空捏造。從后來吳軍黃蓋以火攻曹軍也說明,赤壁之戰(zhàn)時吳軍是在第一線線作戰(zhàn),實際上當時及后來人也多以赤壁之戰(zhàn)歸功于周瑜?!度龂尽ぶ荑鳌纷⒁督韨鳌分^:“瑜之破魏軍也,曹公曰:‘孤不羞走?!髸c(孫)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⑥(晉)陳壽:《三國志》卷54《周瑜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265頁。周瑜卒后,吳國大臣諸葛謹、步騭在赤烏二年(239)曾聯(lián)名上疏謂:“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jié)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于烏林,走曹仁于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荊蠻,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雹伲〞x)陳壽:《三國志》卷54《周瑜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266頁。吳國韋昭曾作鼓吹曲十二首,其中有《烏林曲》,其序謂:“《烏林》者,言曹操既破荊州,從流東下,欲來爭鋒。大皇帝命將周瑜逆擊之于烏林而破走也。”其曲謂:“曹操北伐,拔柳城。乘勝席卷,遂南征。劉氏不睦,八郡震驚。眾既降,操屠荊。舟車十萬,揚風聲。議者狐疑,慮無成。賴我大皇,發(fā)圣明?;⒊夹哿遥芘c程。破曹烏林,顯章功名?!雹冢海┥蚣s:《宋書》卷22《樂志四》,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57頁。這里的虎臣“周與程”,就是周瑜和程普。唐人李白《赤壁送別歌》謂:“二龍爭戰(zhàn)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zhí)煺赵坪?,周瑜于此破曹公?!背啾谥畱?zhàn)也稱烏林之戰(zhàn),可見不論是對方曹操、還是東吳自己以及后人李白,提到赤壁之戰(zhàn)都把它與周瑜聯(lián)系起來。而且李白明確指明赤壁之戰(zhàn)中相爭的是曹操和周瑜,并未提及劉備和諸葛亮,說明到唐時,對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的作用尚無異論。
第三,從赤壁戰(zhàn)后局勢的發(fā)展也可看出周瑜在與曹軍作戰(zhàn)中的主導作用。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敗退江陵,不久又留征南將軍曹仁守江陵,自己北返鄴城。周瑜、程普率軍進軍南郡,與曹仁隔江相峙。曹仁是曹軍留存荊州戰(zhàn)場的最高負責人,而與曹仁接觸的正面戰(zhàn)場一直是東吳軍隊。當時劉備向周瑜建議,從東吳軍隊中分兩千人由己率領,從夏水北斷曹仁之后,而以張飛率千人隨周瑜正面進攻曹仁。周瑜在逼近江陵后,一時難以攻下,遣甘寧率軍先奪取夷陵。曹仁聞訊,分兵圍攻甘寧。甘寧求救于周瑜,周瑜以凌統(tǒng)留守,親率呂蒙援夷陵,大敗曹軍,獲馬三百匹而還。吳軍士氣大振,周瑜乘勝率軍進抵北岸,包圍江陵。周瑜身先士卒,率軍掠陣,為流矢射中右肋。曹仁聞周瑜傷重臥床不起,帶兵臨陣挑戰(zhàn)。周瑜帶傷巡視部隊,激勵士氣。前后圍攻曹仁歲余,殺傷甚眾,曹仁不得已棄城而走。周瑜奪取江陵,孫權任命其為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四縣為周瑜奉邑。周瑜以龐統(tǒng)為南郡功曹,處理南郡日常事務,以長江南岸地屬劉備。劉備立營油江口,改名公安。劉備以江南岸地少,詣京口見孫權,求都督荊州。周瑜上疏孫權謂:“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zhàn),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yè)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③(晉)陳壽:《三國志》卷54《周瑜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264頁。孫權認為曹操仍是東吳主要威脅,應廣泛招攬各路英雄,也擔心劉備勢力難以一時控制,沒有采納周瑜意見。但也說明,赤壁戰(zhàn)后荊州戰(zhàn)場的主導者是東吳軍隊,而周瑜作為東吳軍隊在荊州戰(zhàn)場的主帥,一直主導著荊州局勢的發(fā)展。
周瑜奪取江陵,擔任南郡太守后,對當時的天下大勢和東吳的立國方略有一些重要的思考。為慎重起見,他曾專門到京口,就東吳今后的發(fā)展戰(zhàn)略向孫權當面建策。《三國志·周瑜傳》對此有專門記載:“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jù)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雹伲〞x)陳壽:《三國志》卷54《周瑜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264頁。權許之。
周瑜的“京口建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在對天下形勢的分析和立國方略上有某種共同之處?!奥≈袑Α敝^:“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②(晉)陳壽:《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912-913頁。周瑜的“京口建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至少有以下幾個共同點:一是在占領荊州后,西向奪取益州;二是占領荊州和益州后再從兩地經(jīng)略北方。諸葛亮對策時,劉備尚未占領荊州,故建議劉備先奪取荊州,而周瑜建策時,荊州主要地區(qū)尤其是與曹操接壤的戰(zhàn)略要地已在東吳手中,故周瑜建策的重點在奪取益州。益州牧劉焉死后,其上本有兄長劉瑁,③(晉)陳壽:《三國志·劉璋傳》及《后漢書·劉焉傳附璋傳》俱載:“(曹)操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敝葜写罄糌濊啊皽厝省?,故共立之。而所謂“溫仁”,正是諸葛亮指出的“暗弱”,《三國志·劉璋傳》稱其“明斷少而外言入”,注引《英雄記》則謂:“(劉)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④(晉)陳壽:《三國志》卷54《劉璋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69頁。故原臣服于劉焉的地方豪強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劉璋又殺張魯母親及兄弟,雙方遂為仇敵。諸葛亮和周瑜都看到了益州的弱點,所以雙方都建議奪取荊州后的下一個目標是益州。
周瑜建議與奮威將軍一起西征益州,事成后由其留守。奮威將軍指孫瑜,是孫權叔叔孫靜之子,與孫權為堂兄弟,曾與周瑜一起討荊州劉表麻、保二屯?!度龂尽肪?1《宗室傳附孫瑜傳》載:“(孫)瑜字仲異,以恭義校尉始領兵眾,是時賓客諸將多江西人。瑜虛心綏撫,得其歡心。建安九年領丹陽太守,為眾所附,至萬余人?!菚r諸將皆以軍務為事,而瑜好樂墳典,雖在戎旅,誦聲不絕?!雹荩〞x)陳壽:《三國志》卷51《孫瑜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206頁??梢妼O瑜是一位優(yōu)秀的文武雙全的將領,又與周瑜有過共事的經(jīng)歷,但除此之外,周瑜特意建議遠從丹陽調孫瑜出征,恐怕也是顧忌到大軍遠出,有宗室一起出征可避嫌疑。
但是天不佑吳,正當周瑜自京口返回江陵準備西征行裝時,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陽)而病卒,赍志而沒。臨終前還以伐蜀事為念。《三國志》卷54《魯肅傳》注引《江表傳》載其事謂:“初(周)瑜疾困,與(孫)權箋曰:‘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指孫策)殊待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tǒng)御兵馬,志執(zhí)鞭弭,自效戎行。規(guī)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y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yǎng)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茍,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倘戓可采,瑜死不朽矣?!雹蓿〞x)陳壽:《三國志》卷54《魯肅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271頁。周瑜死后,孫權也曾試圖取蜀,但為劉備所阻,未得實行。《三國志·劉備傳》注引《獻帝春秋》載其事謂:“孫權欲與備共取蜀,遣使報備曰:‘米賊張魯居王巴、漢,為曹操耳目,規(guī)圖益州。劉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則荊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進討張魯,首尾相連,一統(tǒng)吳、楚,雖有十操,無所憂也?!瘋溆詧D蜀,拒答不聽,曰:‘益州民富強,土地險阻,劉璋雖弱,足以自守。張魯虛偽,未必盡忠于操。今暴師于蜀、漢,轉運于萬里,欲使戰(zhàn)克攻取,舉不失利,此吳起不能定其規(guī),孫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雖有無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議者見操失利于赤壁,謂其力屈,無復遠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于滄海,觀兵于吳會,何肯守此坐須老乎?今同盟無故自相攻伐,借樞于操,使敵承其隙,非長計也。’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發(fā)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龟P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jù)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①(晉)陳壽:《三國志》卷32《先主傳第二》,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880頁。
奪取益州,正如諸葛亮“隆中對”所規(guī)劃的那樣,關系到劉備政權的立國根本,他當然不愿拱手讓出,而自周瑜卒后,江陵已借與劉備,秭歸、孱陵、南郡等入蜀要地,已為劉備所占據(jù),孫權北方有曹操強敵,也不愿貿然破壞孫劉同盟而強行取蜀,故只得終止。自后終吳之世,取蜀之策再未能實行。后劉備自己攻劉璋,孫權只是憤憤地罵了一句:“猾虜,乃敢挾詐如此!”②(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67“漢獻帝建安二十年”條,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136頁。
周瑜是三國時期的英雄,他在荊州所建立的豐功偉業(yè),鐫刻在荊州的山水之間,永垂不朽。宋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敝荑づc赤壁山同在。
K236
A
2096-434X(2017)03- 0052-06
夏日新,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湖北省三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研究方向:三國史、荊楚文化;湖北,武漢,430077。
責任編輯:祝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