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妹
(四會市陶沖小學,廣東 四會 526200)
作文不再是我們永遠的“痛”
——試談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楊雪妹
(四會市陶沖小學,廣東 四會 526200)
古人論文,認為好的文章必須是體、意、氣、辭俱備,即“體者,文之干也;意者,文之帥也;氣者,文之翼也;辭者,文之華也”。然而筆者以為學生寫出佳作的前提是一個“樂”字,是使學生樂意寫作,使學生對作文抱有濃厚的興趣。本文即從多、巧、快三個層面,試談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作文;寫作興趣;多、巧、快
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占據了半壁江山,而作文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沒有寫作興趣,視作文為畏途,不愿寫作文,每逢寫作文頗有大難臨頭之感,真是苦不堪言。長期以來,寫作成了他們沉重的心理負擔,成了他們心中永遠的“痛”。究其原因,是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興趣是推動能力發(fā)展的一種原動力??鬃釉疲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W生若是“樂之者”,作文時就能事半功倍。那怎樣做才能使學生成為一個“樂之者”呢?筆者認為教師只要做到“多、巧、快”,那學生離成為一個“樂之者’就不遠了。
多讀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古人有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又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學習中,只有多讀多練,才能學到知識,學好知識,才能培養(yǎng)起良好的寫作能力,提高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在語文學習中,多讀是獲得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基本條件之一。因此,在語文學習中,我們要重視讀。首先是博讀泛讀,其實質是多讀。多讀的含義主要有二:(1)對一篇文章(課文)多次反復閱讀,爭取每次閱讀都有新的體會或理解;(2)強化課外閱讀,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些優(yōu)秀作品(如名著),引導學生去讀。
1.多讀是分析文章內容、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文章特色的基本條件和方法。課文所選的篇目,都是經過專家們精挑細選的,大多是經典之作,每一篇都是很好的范文,是知識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皆高的作品,值得我們去熟讀深思、反復品析。但是在學習中,許多同學卻不重視對課文的閱讀,課前不去讀(預習),課后也不去讀(復習),僅在上課時按老師的要求走馬觀花地讀上幾遍。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每篇課文都有它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如果學生課前不讀,課后也不去讀,那么任憑課堂效率再高,學習能力再強,恐怕也不一定能達到學習目標。甚至有一部分同學,對于前不久才學的課文,都不能清晰地記住題目。題目都說不出來,內容就更不用說了。只有多讀,反復讀,讀熟了,才能有所獲,有感悟,達到求知的目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苯衲旯P者所任教的班級,有一位學生在熟讀了《索溪峪的“野”》后有所感悟,于是在第一單元的游記寫作中,她以貞山為寫作對象,開篇寫道:“走進貞山,我腦子里只剩下一個字——美?!边@樣好的作文開頭,完全是熟讀了課文后順手拈來的,正所謂“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學生只有通過反復的閱讀,深入到作品之中,方能有所獲。
2.重視課外閱讀,多讀書,讀好書,積累知識,豐富知識,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yǎng)品?!钡诋斀襁@“營養(yǎng)品”不缺的年代里,為何這么多學生都成了“營養(yǎng)不良”的人呢?試問現(xiàn)在又有幾個學生能自覺地去書中吸取“營養(yǎng)”呢?鮮矣。要將學生培養(yǎng)成“有營養(yǎng)的人”,那就要靠我們語文老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引導他們進行課外閱讀。筆者在平時教學中是這樣做的:(1)充分利用班里的圖書角,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在課間可以盡情閱讀;(2)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有意識地開拓學生的閱讀范圍。基于此,每講完一篇課文,筆者都會向學生推薦一篇跟課文內容相關的閱讀材料。如在教完季羨林老先生寫的《懷念母親》時,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作者對母親的情感,筆者適時為學生誦讀了季老所寫的另一篇文章《賦得永久的悔》,讀完了很久,學生還沉浸在作者的悔恨中,甚至有個別學生還動情地流下了眼淚。這樣一來,不但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正可謂“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刻可以看到,有些學生在發(fā)信息、上網時總是滔滔不絕,但一到寫作文就搔耳撓腮,無從下筆。這就是練得太少的緣故。作文是一種實踐行為,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正如游泳、武術一樣,不練就不會,非練不可,古人從來就有“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的恒心,所以必須重視訓練。勤學多練,才能厚積薄發(fā)。學生練得多了,筆頭就熟,當面對作文題目時就不會無從下筆。作文訓練,不但練的次數要多,而且訓練形式還應豐富多樣。在日常教學中,應要求每個學生每星期至少練習一篇習作。習作的內容可大到對時政國事的述評,小到遣詞造句,不做統(tǒng)一要求與布置。學生每次完成習作之后,教師都應進行一次簡單的點評,哪怕是三言兩語也好。經過不斷練習,逐漸熟能生巧,筆頭自然熟,素材不知不覺豐富了,自然就有東西可寫,有話想說,也知道怎么寫,這樣寫起文章來就會駕輕就熟。
為了激起學生的興趣,練習的形式不能單一??梢允寝k手抄報,從版面設計到文字編輯都由學生一人包辦,在內容上還可以設置一點小小的限制,要求內容是學校、班級最近發(fā)生的事情,這樣學生在平時就會留意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這就有利于寫作材料的積累;還可以是舉行作文比賽,比如有一次筆者以《猜一猜,這是誰》為題,讓學生任意描寫班上一位同學的外貌,要求刻畫這位同學的外貌特征,不準寫姓名,不準寫綽號,看誰的描述能夠讓同學最快猜到,同學最快猜到的為贏,這樣同學的興趣就來了,寫作熱情很高漲,就連平時不交作文的同學也動筆寫了。
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對于學生的習作作品,應該多肯定鼓勵,少批評指責,絕對不能對學生的發(fā)展做出一錘定音的絕對否定。在寫評價意見時,應盡量多肯定其優(yōu)點,用婉轉的語言指出其不足或缺點。有時可用中性語言甚至肯定性語言指出不足或錯誤,比如“總體不錯,若在某某方面加以改進,就會更加完善”等。一些學生寫的作文總體并不是太好,但在某些用詞、造句、句子組合等方面表現(xiàn)不錯,值得其他同學學習和借鑒,那就對這些好的方面給予贊美,并把贊美與鼓勵引導到其他方面,如“再在某某方面進一步繼續(xù)努力”,以期通過贊美與鼓勵,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或積極性,并實現(xiàn)興趣與積極性以及寫作知識與技能的遷移。否則,倘若教師只注意到學生作文的不足,只說指責或批評的話,而不說好話,不僅會打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也會嚴重挫傷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把寫作文看成是“高不可攀”的難事,影響其自我效能感。
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對學生習作的評價具有導向和動力作用。積極的評價會增力給力,賦予學生正能量;而消極的評價則會減力耗能,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正確恰當的激勵性評價可以成為師生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梁或紐帶,因此教師應盡可能給予學生正面的積極評價。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1)應堅持鼓勵性原則,既要在總體上對學生作文的優(yōu)點給予充分鼓勵,也要對其中的一些似乎不起眼的小優(yōu)點給予肯定。特別是對那些后進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即使是一個生動的用詞、一個表達精準的句子,也要給予肯定或鼓勵。(2)教師寫評語時,盡量以商量的語氣對學生作文中的不當之處提出建議或要求,引導學生按照標準去審視、修改。(3)批語還應有針對性,根據學生的特點,尤其是學生的進步情況,給予一定分析評價,或提出一些建設性建議要求,或給予肯定鼓勵。這樣既評價了學生作文,也加深了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與學生更加貼近,同時還能對學生進行引導。
一個具體生動的情境設置,可以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情緒下進行學習創(chuàng)作。這說明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的重要性。寫作情境的創(chuàng)設,首先要依據寫作目的,以目的為導向;其次,設置的情境應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靈感、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再次,是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現(xiàn)實體驗,產生情感,激發(fā)興趣,這樣學生就能夠自然而然想說想寫。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在作文方面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無米下鍋,無材料可寫”,即無話可說,難以下筆。這種狀況,并非真的無“米”,而主要是由于小學生的觀察力未達到一定水平,較難通過觀察獲得并積累素材,進而把素材轉化成寫作內容。教師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從而發(fā)現(xiàn)并積累素材。在設置情境時,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這是有效創(chuàng)設情境的重要手段或途徑。許多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其教學實踐表明,改變作文教學信息傳遞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調動他們寫作文的積極性,強化其內心體驗,使其寫作興趣盎然,增強其寫作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使他們愿寫、好寫、樂寫。
比如,在寫作一篇關于“大掃除”的文章之前,可事先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大掃除。在大掃除之前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大掃除活動中的人和事。大掃除之后,提問學生:“誰干活不怕臟?怎樣不怕臟?”“誰干活最積極?”“誰掃的面積大?”“誰掃的最干凈?”通過設置諸如此類的問題引導學生,就使得學生有話可說。若學生雖有話說但卻抓不住要領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出要求按一定順序說,做到言而有序。另外,還可采用表演體會的方式,用情境激發(fā)語言,讓學生快樂作文。
在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時,可以把活動情況拍成視頻,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反復觀察,并使學生每次觀察都有新發(fā)現(xiàn);也可以模擬情境讓學生觀察。如此這般,還愁提升不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課文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會有意無意地留下一些“空白”,這些空白之處恰恰是作者言猶未盡或情結展露之處,也是作者情感表達最為強烈、深沉、含蓄之地。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作者為讀者留下想象空間和激發(fā)情感的余地。這就要求教師應引導學生探尋課文中“言雖盡而意無窮”的空白之處,進而展開想象,抒發(fā)情感,并用筆把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書寫出來,這樣就可快速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挖掘教材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片段訓練,是多年來廣大語文教師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常規(guī)做法,也由此積累了許多教學經驗,這讓后來者得以省時高效地完成習作片段訓練的任務。教學中,筆者也緊緊抓住這一練筆的最佳時機,設計一個又一個訓練項目,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又一個寫作空間,也收到了一個又一個意外驚喜。
在教學中,也可以利用空白之處訓練學生與作者對話。想象自己是作者,為什么會留下這些空白,這些空白之處會引導讀者作何思考?若自己寫的話,會不會留下這樣的空白,如何去設計空白的存留?經過這樣的訓練,就可迅速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一篇作文從指導到習作,再到教師批閱,最后教師講評,歷時兩周才能完成,這樣不僅戰(zhàn)線拉得長,而且信息反饋慢,等到教師評講作文時,學生基本上對該篇習作已經沒有印象了。這樣必然會使學生收獲降低,不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
通常情況下,學生完成作文后,都急于知道自己寫得好壞,因此想盡快獲得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基于學生的這種心態(tài),為了給予學生有效指導并提升他們的寫作積極性,教師應該盡可能縮短批改周期,使學生盡快得到反饋意見。以周記為例,學生交上來后,最好能在二天之內把教師的評語傳達給學生,使學生獲得教師的反饋意見,如此就能滿足學生急于得到教師評語與反饋的愿望,對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有極大促進作用。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國的蕭統(tǒng)在《文選序》中指出:文章應該“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明代的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文章綱領總論》中指出,好的文章必須是體、意、氣、辭俱備,“體者,文之干也;意者,文之帥也;氣者,文之翼也;辭者,文之華也?!边@些文論觀點都強調了作者意愿的作用??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懽饕膊焕?。其實,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其前提或關鍵是“樂”。學生喜愛寫作了,樂此不疲了,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董 娟)
楊雪妹,女,廣東省肇慶市四會市東城街道陶沖小學,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