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
■董楊
朱德和葉劍英在昆明的軍事學習和長征歷程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
■董楊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全會通過決議,決定授予對創(chuàng)建和領(lǐng)導人民武裝力量、領(lǐng)導戰(zhàn)役軍團作戰(zhàn)、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lǐng)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分別出席授銜授勛典禮,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將官軍銜及勛章正式授予有關(guān)人員。①首次授銜的朱德和葉劍英兩位元帥,是90年前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的兩位重要將領(lǐng),在云南陸軍講武堂學到了過硬的軍事本領(lǐng)、接受了革命思想熏陶,在中央紅軍長征過昆明時,留下了一串串光輝足跡和紅色記憶。
創(chuàng)建于1909年的云南陸軍講武堂(1912年改名云南陸軍講武學校),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軍事院校,以其招生的開放性、管理的制度性、課程的科學性、教學的先進性、師資的國際性培養(yǎng)了諸多卓越的軍事和政治人才,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軍事將領(lǐng)和統(tǒng)帥,被譽為“革命熔爐”和“將帥搖籃”。朱德、葉劍英兩位元帥,在云南陸軍講武堂開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
云南陸軍講武堂是朱德革命道路的起點,全方位培養(yǎng)和鍛煉了他過硬的軍事素質(zhì)和優(yōu)秀的軍事指揮才能。云南陸軍講武堂從開辦之日起,就以高起點、高水平的軍事教育享譽全國,成為眾多有志青年向往的地方。1909年,朱德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在學?!皥匀炭炭唷钡男S栄障拢?jīng)過系統(tǒng)的軍事理論學習和嚴格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訓練,成為云南陸軍講武堂出類拔萃的優(yōu)秀學員。同時,在云南陸軍講武堂這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熔爐里,朱德加入了同盟會,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1922年,朱德離開云南,前往德國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實現(xiàn)了從舊軍人到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的重大轉(zhuǎn)變。朱德在云南陸軍講武堂的軍事理論學習,歷練出了堅定的革命信念和頑強的革命意志,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jīng)驗,為他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黨的第一代中央領(lǐng)導集體的重要成員,②儲備了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豐富的軍事理論水平。正因如此,朱德一直視云南為“第二故鄉(xiāng)”,同時,云南也是葉劍英革命軍事生涯的“重要一站”,云南陸軍講武堂是葉劍英軍事生涯和革命道路的起點。
1917年,葉劍英進入云南講武學校,經(jīng)過兩年多的系統(tǒng)學習和嚴格訓練,成長為一名具有豐富軍事理論知識和熟練軍事技術(shù)的優(yōu)秀軍官。從云南講武學校畢業(yè)后,葉劍英毅然回粵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先后參加了北伐和東征,戰(zhàn)功赫赫。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云南講武學校在教學和人才上給予大力支持,葉劍英等一批優(yōu)秀畢業(yè)生成為黃埔軍校的教官,葉劍英后來還升任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在北伐戰(zhàn)爭中屢立戰(zhàn)功,成為國民革命軍中的著名將領(lǐng)。葉劍英在云南陸軍講武堂的軍事理論學習,培養(yǎng)了他的文韜武略,為他日后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lǐng)導職務的卓越領(lǐng)導人,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在偉大的長征途中,紅軍兩次經(jīng)過昆明。第一次是中央紅軍,第二次是紅2、6軍團。④
中央紅軍于1935年4月22日攻占滇東北,28日進入昆明尋甸、嵩明縣境,至5月9日在祿勸縣皎平渡口渡過金沙江,在昆明境內(nèi),歷時12天,經(jīng)過尋甸、嵩明、官渡、五華、富民、祿勸、東川7個縣(區(qū))的152個鄉(xiāng)鎮(zhèn),570個自然村,行程約330公里。5月3日至9日,中央紅軍3萬多人在80多名云南籍船工和14名四川籍船工的幫助下,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分別從昆明境內(nèi)的皎平渡、洪門渡、樹桔渡,巧妙地渡過了江面寬闊、江水曲折、水勢急湍洶涌、令人望而生畏的金沙江天險。擺脫自長征以來幾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zhàn)略轉(zhuǎn)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⑤中央紅軍過昆明時,朱德所任職務是: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主席,同時還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司令。⑥
(一)朱德在昆明留下的長征光輝足跡
在尋甸縣東部,有幾個坐落在群山環(huán)抱的村莊:大湯姑、魯口哨、阿香、水平子,1935年,從這里升起了一盞指導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明燈。
4月28日,時任中革軍委主席、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司令的朱德及中央縱隊進入尋甸縣,4月29日,正是山花爛漫的好時節(jié),中革軍委在尋甸魯口哨村發(fā)布《關(guān)于我軍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qū)的指示》,也就是著名的“4·29”渡江令,指出,“由于兩月來的機動,我野戰(zhàn)軍已取得西向的有利條件,一般追敵已在我側(cè)后,但敵已集中七十團以上兵力向我追擊,在現(xiàn)在地區(qū)我已不便進行較大的作戰(zhàn)機動;另方面金沙江兩岸空虛,中央過去決定野戰(zhàn)軍轉(zhuǎn)入川西創(chuàng)立蘇維埃根據(jù)地的根本方針,現(xiàn)在已有實現(xiàn)的可能了”并指出:“我野戰(zhàn)軍應利用目前有利時機,爭取迅速渡過金沙江,轉(zhuǎn)入川西,消滅敵人,建立起蘇區(qū)根據(jù)地”。⑦4月30日,安詳平靜的丹桂村卻醞釀了驚心動魄地大轉(zhuǎn)移。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進駐當晚就對搶渡金沙江作了周密的戰(zhàn)略部署。為了迷惑敵人,紅軍在昆明附近虛晃一槍后,便分兵三路直插金沙江:一軍團為左路攻占元謀龍街渡,三軍團為右路急進祿勸洪門渡(新村渡),軍委縱隊為中路搶占皎平渡。⑧5月1日晚,干部團三營附一個工兵連、外加李克農(nóng)帶領(lǐng)的中央工作組,組成渡江先遣支隊,由中革軍委參謀長劉伯承直接指揮,化裝成國民黨中央軍,直取金沙江皎平渡口。5月2日,中央縱隊在祿勸團街召開總部干部大會,博古作渡江動員報告,成立了劉伯承為總指揮,陳云為政委的渡江總指揮部,并頒布了《渡江守則》。5月3日凌晨,連長肖應棠帶領(lǐng)前衛(wèi)連到達皎平渡口,在江邊獲取木船2條,由三排在南岸掩護,一、二排分乘兩條船渡江。在船工張朝壽等人的幫助下,分兩路出其不意地消滅了江北岸守敵1個連,奪取了敵人稅卡——厘金局,順利占領(lǐng)了渡口,紅軍無一傷亡。5月4日拂曉,先遣營陸續(xù)渡過金沙江。在船工幫助下,紅軍在江北岸和上游的魯車渡又找到了敵人還未來得及燒毀的4條船,為紅軍從皎平渡渡江提供了保證。劉伯承把這情況電告朱德總司令,并在江北岸成立了渡江司令部,親自制定了紅軍《渡河守則》。干部團渡江后,陳賡、宋任窮按照中革軍委命令,立即率團向北開進,奪取會理到皎平渡之間的重鎮(zhèn)通安,阻擊川敵,保證大部隊順利渡江。干部團在向通安開進途中,與川敵劉元瑭部1個團遭遇,將其擊敗,劉部逃回會理,干部團奪占通安。5月5日,軍委縱隊全部從皎平渡過江。朱德與毛澤東、周恩來等在江北岸頭的巖洞內(nèi)住宿辦公。當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致電紅一軍團林彪、聶榮臻,紅三軍團彭德懷、楊尚昆等,要求他們盡快趕到皎平渡渡江。朱德在給紅一軍團的電報中說“軍委縱隊本日渡河完畢,三軍團七號上午可渡畢,五軍團在皎西以南任掩護,定八號下午渡江,萬耀煌敵八號晚有到皎西可能?!敝斓乱螅骸拔乙卉妶F務必不顧疲勞于七號兼程趕到皎平渡,八號黃昏渡河完畢,否則有被敵隔斷危險?!雹?/p>
(二)朱德長征過昆明留下的一段佳話
在尋甸,至今流傳著朱德總司令和尋甸回族人民之間的一段佳話。在尋甸縣回輝村清真寺教拜樓的北墻上,至今仍完好保留著一條極為珍貴的長10米、寬50厘米、共14字的標語“紅軍絕對保護回家工農(nóng)群眾利益”。
那是1935年4月30日,一位紅軍戰(zhàn)士對回族群眾的風俗習慣不太了解,誤把豬肉帶到回輝村清真寺被回族攔阻。⑩朱德總司令得知此事后,隨即來到清真寺向阿訇賠禮道歉,闡釋黨的民族政策,消除回民對紅軍的誤解。當阿訇得知這位身材魁梧、平易近人的紅軍長官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德總司令時,心情十分激動,雙手緊緊握住朱德的手說:“想不到這點小事驚動了總司令,真不好意思?!敝炜偹玖钫f:“嚴明軍紀,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是我黨一貫遵循的民族政策,也是紅軍的紀律,任何人都不能違犯,這件事還望阿訇多多諒解,今后我們一定嚴加管束,保證不會再有此類事情發(fā)生。”接著,朱總司令指示司令部參謀立即派出戰(zhàn)士在清真寺門口站崗,不準任何人再出現(xiàn)把豬肉帶進清真寺的事情發(fā)生。毛澤東主席得知這件事后,也即刻與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商量,說:“紅軍要嚴格黨中央在民族地區(qū)的政策,尊重回民的風俗習慣,保護回民利益,要同一切違反紀律的行為作斗爭!”王稼祥把毛主席的指示和朱總司令的要求立即向各部隊傳達,并安排在清真寺門口的墻上寫下了“紅軍絕對保護回家工農(nóng)群眾利益”等大標語。?紅軍在柯渡鎮(zhèn)的這個小插曲深深地打動了當?shù)氐幕刈迦罕姡骨逭嫠轮鞒纸鸢①晟钍芨袆?。紅軍走后,當?shù)胤磩优伤奶庣P除紅軍留下的大量標語。金阿訇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家人砍了許多柴火把這條標語嚴嚴實實遮蓋了。80多年過去了,這條標語仍然完好地保存在墻上,成為文物保護單位。
中央紅軍過昆明時葉劍英,任軍團長為彭德懷的紅三軍團參謀長。?按照他所任職務及所在部隊的行軍路線,長征期間,葉劍英在昆明留下的光輝足跡如下:
紅三軍團于1935年4月29日攻下了距昆明北部約100公里的尋甸縣城,把“打土豪、分田地”,“紅軍是工農(nóng)自己的軍隊”等革命標語書寫在墻壁上,在鐘鼓樓下召集群眾宣傳共產(chǎn)黨和紅軍的主張、政策、革命道理。紅軍打開縣府糧倉及土豪的糧倉、鹽倉和商鋪,將積谷、布、食鹽和其他財物分發(fā)給貧苦農(nóng)民,并處決了作惡多端的國民黨縣長等人。4月30日,紅三軍團從尋甸柯渡出發(fā),經(jīng)雞街進入祿勸縣的九龍,由木克過普渡河,由中屏到撒營盤,西下馬鹿糖、大松樹,5月3日到達祿勸洪門渡口。由于渡口水流太急,并且只找到1條小船,渡江十分困難。為了爭取時間,5月5日,中革軍委電令紅三軍團迅速趕到皎平渡口。根據(jù)命令,紅三軍團除留十三團在洪門繼續(xù)渡江外,其余部隊趕往皎平渡,于5月7日渡江。
1935年5月1日,擔負搶占祿勸縣境內(nèi)洪門渡口的紅三軍團從尋甸的雞街、古城一帶出發(fā),順魚朗壩來到九龍鎮(zhèn),為了不擾民,許多部隊當晚露宿于屋外、街邊和場壩,老百姓第二天開門見到此情此景,深受紅軍紀律嚴明,秋毫不犯行為所感動,紅軍借機向老百姓宣傳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隊伍,與老百姓是一家人等革命道理。九龍下益村是一個彝族聚居的村寨,聽說紅軍是窮人的隊伍,高興地把紅軍迎進村子,以禮相待。紅軍向彝族同胞宣傳紅軍的民族政策,講解天下彝漢窮人是一家的革命道理,深受彝族同胞贊賞。紅軍走時,還送給彝胞一些紅軍槍。為此,彝胞曾編了一首紅軍槍的歌謠傳唱:
紅軍槍,亮堂堂,
紅軍用它打江山。
路過彝家留下它,
彝山從此見曙光。
彝家用它打豺狼,
趕走豺狼保家鄉(xiāng)。?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朱德和葉劍英兩位元帥在昆明的光輝足跡、精彩故事和紅色記憶,在昆明各族人民心目中譜寫了永不褪色的宣言書,成為后世弦歌不輟的宣傳隊,在邊疆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對昆明和云南的革命斗爭產(chǎn)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朱德和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昆明的光輝足跡、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留在昆明的紅色基因,是昆明人永遠的精神基石。更是今天我們昆明獨有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懷念、傳承和弘揚,值得我們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更加緊密地團結(ji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lǐng)導下,凝心聚力、砥礪前行,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昆明建設(shè)成為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qū)域性國際中心城市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①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06頁。
②《在紀念朱德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③《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執(zhí)著奮斗的光輝一生——紀念葉劍英同志誕辰120周年》,2017年4月28日《人民日報》。
④中共昆明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昆明地方史》(第一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頁。
⑤《一座矗立在昆明的精神豐碑》,2016年10月21日《昆明日報》。
⑥姜思毅主編《長征大事典》(下卷),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2615頁。
⑦《紅軍長征過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頁。
⑧《中國共產(chǎn)黨云南歷史第一卷(1926—1950)》,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8頁。
⑨陳虎《長征日記》,中國長安出版社2005年版,第 267、268 頁。
⑩《歷史的回響——長征的云南印記》,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7頁。
?吳海坤著《兩入三迤:毛澤東長征轉(zhuǎn)戰(zhàn)云南紀實》,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277頁。
?姜思毅主編《長征大事典》(下卷),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2616頁。
?《紅軍長征過云南》編寫組《紅軍長征過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頁。
作者單位:中共昆明市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