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武裝斗爭的特點

        2017-01-28 06:55:39光新偉
        蘇區(qū)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紅五軍主力彭德懷

        光新偉

        ?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武裝斗爭的特點

        光新偉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處在武漢、長沙、南昌三大城市之間,戰(zhàn)略地位重要。根據地十年武裝斗爭的歷程跌宕起伏,具有鮮明特點。在根據地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過程中,蘇區(qū)連綿不斷對外輸送主力紅軍,同時又致力于培養(yǎng)新的本土紅軍,進行新的武裝斗爭。在武裝斗爭實踐中,湘鄂贛紅軍形成獨特的盤旋式游擊戰(zhàn)術。他們善于長途奔襲作戰(zhàn),轉戰(zhàn)湘鄂贛三省。湘鄂贛蘇區(qū)在與鄰近蘇區(qū)武裝力量的協(xié)同作戰(zhàn)上,配合默契。這些特點凝聚著湘鄂贛紅軍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和智慧結晶,為中國革命留下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湘鄂贛根據地;武裝斗爭;特點

        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八七會議后,中國共產黨通過武裝斗爭在農村開辟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三方面的結合,創(chuàng)建中國工農紅軍,形成工農武裝割據局面。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是當時全國六大革命根據地之一,曾是中共中央設立中央蘇區(qū)的計劃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方革命根據地中占據核心地位。近年來,學界圍繞湘鄂贛根據地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地位與貢獻、重要人物、紅軍、黨的建設、肅反運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討。關于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武裝斗爭,僅有歐陽琥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武裝斗爭》*全國中共黨史研究會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根據地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7-209頁。一文按時間順序對根據地武裝斗爭的過程進行了梳理。此外,專著《湘鄂贛蘇區(qū)史稿》第七章,從黨的領導、政治思想工作、群眾工作、軍隊制度、戰(zhàn)略戰(zhàn)術、作戰(zhàn)訓練等方面歸納湘鄂贛蘇區(qū)的軍事建設情況。但對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武裝斗爭特點的分析和闡釋則無人涉及,本文擬在前人基礎上,歸納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武裝斗爭的某些獨有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

        一、輸送和培養(yǎng)主力紅軍連綿不斷

        湘鄂贛邊曾是工農運動蓬勃發(fā)展的地區(qū),深受大革命的洗禮,共產黨在此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八七會議后,湘鄂贛三省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的中心區(qū)域。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平江起義、大冶兵暴等為湘鄂贛紅軍提供了多元化的兵員來源和豐富的武裝斗爭經驗。特別是平江起義及其創(chuàng)建的紅五軍為湘鄂贛紅軍的建立和游擊戰(zhàn)爭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在根據地發(fā)展過程中,蘇區(qū)連綿不斷向外輸送主力紅軍,同時又致力于培養(yǎng)新的本土紅軍。豐富的武裝斗爭經驗,尤其是成功有效地開展游擊戰(zhàn)爭,為主力紅軍的培養(yǎng)、成長提供了前提條件。在主力紅軍蓄積壯大到一定程度后,原有根據地無法滿足規(guī)模紅軍的續(xù)存,又連續(xù)不斷開辟新的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催生新的主力紅軍,這是湘鄂贛多支主力紅軍形成的內在動力。上級組織的指示和反“圍剿”斗爭的戰(zhàn)略需要,則是湘鄂贛蘇區(qū)向外輸送主力紅軍的主要外在因素。湘鄂贛蘇區(qū)曾向鄰近蘇區(qū)輸送和培養(yǎng)多支主力紅軍以及大量軍事人才,同時又致力于組建新的部隊、進行新的武裝斗爭,一波又一波,連綿不斷。在根據地尚未穩(wěn)固的初創(chuàng)階段,紅五軍主力與紅四軍會師井岡山;在根據地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紅三軍團東渡贛江開赴中央蘇區(qū);即使在根據地發(fā)展的困難時期,也毅然向湘贛蘇區(qū)輸送紅十八師;在艱苦的南方三年游擊時期,紅十六師三起三落,堅持到抗日曙光來臨。如泉涌般向外不斷輸出主力紅軍,本土則不斷涌現新生部隊,恰是蘇區(qū)武裝斗爭活躍和發(fā)展極具活力的寫照。

        湘鄂贛紅軍的“輸血”功能強大。向鄰近蘇區(qū)輸送主力紅軍并非湘鄂贛蘇區(qū)的獨有特點,贛東北、湘贛等蘇區(qū)均有,但輸送主力紅軍最多的是湘鄂贛蘇區(qū),先后輸送四支主力紅軍:第一,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輸送紅五軍主力。平江起義后,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宣布成立。紅五軍接到湖南省委與紅四軍取得聯系的指示后,于1928年10月與湘鄂贛特委舉行聯席會議,決定紅五軍第四、五縱隊在彭德懷、滕代遠率領下,上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合。兩軍會合后,國民黨湘贛軍隊開始圍剿井岡山根據地。紅五軍許多同志認為,完成與紅四軍取得聯絡的任務后,應該立即返回湘鄂贛蘇區(qū)。*彭德懷:《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頁。彭德懷以大局為重,力排眾議,接受紅四軍前委指示,保衛(wèi)井岡山后方基地,掩護紅四軍主力擺脫敵軍包圍,向外圍發(fā)展。第二,創(chuàng)建紅八軍并與紅五軍合編為紅三軍團,開赴中央蘇區(qū)。1929年秋,紅五軍第五縱隊由何長工、李燦率領挺進鄂東南。在當地農民赤衛(wèi)隊的協(xié)助下,紅五縱隊先后攻占通山、大冶、陽新等縣,實力大增,由最初的千余人發(fā)展到四千余人,擴編為兩個縱隊。1930年6月,根據中央指示,紅五縱隊擴建為紅八軍,紅五軍和紅八軍合編為紅三軍團,全軍團共1.5萬余人。第三,向湘贛革命根據地輸送紅十八師。1933年2月10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湘鄂贛紅軍獨立第一師、第二師在瀏陽縣張坊合編為紅十八軍,隸屬湘鄂贛軍區(qū)領導。軍長嚴圖閣,政委徐洪,全軍3000多人,*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南省志·軍事卷》第5卷,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頁。下轄五十二、五十四師。同年6月,中革軍委決定以湘贛與湘鄂贛兩個根據地的主力紅軍組成紅六軍團,下轄十六、十七、十八師。整編后,紅十八師則立即南渡袁水,赴湘贛根據地,會同紅十七師在茶陵、寧岡、酃縣、醴陵、萍鄉(xiāng)一帶與敵作戰(zhàn)。第四,紅十五軍渡江北上,開赴鄂豫皖革命根據地。1930年夏,受中共中央長江局派遣的蔡申熙*原名蔡升熙。率領紅八軍第四、五縱隊渡長江北上蘄廣黃地區(qū)作戰(zhàn)。同年10月,四、五縱隊與廣濟、黃梅、蘄春等縣的地方武裝合編,在黃梅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下轄第一、第二兩個團,共2000余人。*《蔡升熙》,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精選本·軍事卷》下,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534頁。紅十五軍很快被敵人列為重點拔除對象,軍長蔡申熙決定率部離開蘄廣黃地區(qū),北進與紅一軍會合。次年1月,紅十五軍與鄂豫皖紅一軍在商城合編為紅四軍。*陳康等:《紅十五軍和蔡升熙同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編委會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4冊,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頁。

        湘鄂贛紅軍的“造血”機能亦十分突出,新的部隊總能不斷恢復成長,一茬接一茬,連綿不斷。紅五軍第四、五縱隊進軍井岡山后,留守在湘鄂贛邊界的第一、二、三縱隊在黃公略等人的領導下開展游擊戰(zhàn)爭,開辟新蘇區(qū);當紅三軍團開赴中央蘇區(qū)后,湘鄂贛邊獨立師與平、瀏、修、銅、岳等縣的部分赤衛(wèi)隊組建紅十六軍,成為蘇區(qū)新的紅軍主力;當紅十八師奉命開赴湘贛蘇區(qū)后,紅十六師和紅三師堅持湘鄂贛蘇區(qū)的反“圍剿”斗爭。湘鄂贛主力紅軍的成長,大致遵循地方游擊隊、赤衛(wèi)隊——縱隊或獨立團、獨立師——軍的發(fā)展過程。以贛北游擊隊的發(fā)展軌跡為例:1930年9月,贛北各地游擊隊集中改編為贛北獨立團;同年11月,贛北獨立團開赴陽新龍港,編入紅七、紅八兩團;1931年2月,紅三師在陽新正式成立,轄七、八、九三個團,共2000余人;同年10月紅三師編入紅十六軍。*不包括1932年5月在陽新第二次組建的紅三師。盡管湘鄂贛蘇區(qū)的武裝力量在輸血式支援其它蘇區(qū)的過程中削弱,但新的主力部隊總能在困境中重新恢復。長期艱苦險惡的斗爭環(huán)境,造就了湘鄂贛紅軍頑強堅韌的品質,“五軍士兵成分多平、瀏農民,此外則為贛南、贛西、贛北農民及外籍老兵,質量雖然工人很少,但大多數是從斗爭中出來的,農民對革命非常堅決”。*《中共湘鄂贛邊特委工作報告(第4號)》(1929年12月2日),《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編寫組編:《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59頁。從湘鄂贛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到三年游擊戰(zhàn)爭結束,紅十六師歷經三次恢復,兩任師長高詠生、徐彥剛先后犧牲,在人員幾乎盡失的情況下,頑強重建。1934年6月,師長高詠生負傷被俘,紅十六師由徐彥剛率領,在江西宜豐、奉新一帶遭到敵人的包圍,損失慘重,人員大部分傷亡、散失,只剩約一個營兵力。*《中共湘鄂贛省委給任弼時轉中共中央的信》(1935年6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湘鄂贛邊游擊區(qū)》,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頁。據方步舟回憶,當時“只收容200余人,由譚鳳鳴率領,回到平江詠生縣一帶休整”*方步舟:《紅十六師的歷史》,江西靖安縣史志辦公室編:《戰(zhàn)斗歷程》,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98頁。。8月,省委在黃金洞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恢復紅十六師。11月初,陳壽昌、徐彥剛率領軍區(qū)獨立營到鄂東南接收傅秋濤率領的部隊,并在平瀏一帶集中游擊隊員,紅十六師正式恢復,約有1200人。*《徐彥剛、傅秋濤致任弼時、蕭克轉中央軍委的報告》(1935年6月7日),《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湘鄂贛邊游擊區(qū)》,第49頁。隨著對國民黨軍作戰(zhàn)的勝利和不斷擴紅,到1935年6月下旬,紅十六師的三個團全部恢復,武器裝備有了較大改善,開辟恢復以虹橋為中心的大片蘇區(qū),全師發(fā)展到5000多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部隊的恢復和重建效率,在南方游擊區(qū)中十分罕見。

        二、盤旋式游擊戰(zhàn)術獨具特色

        由于敵人的強大和紅軍的弱小,紅軍只能采取避實擊虛、避大就小,逐步消耗敵人和壯大自己的作戰(zhàn)指導原則,這是盤旋式游擊戰(zhàn)術開展的現實基礎和根源。在道路交通不便的多山地區(qū),游擊部隊行動輕便,行動敏捷,敵人則反之,*《彭德懷給中央的信》(1929年4月4日),《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文獻資料》第1輯,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9頁。這是開展盤旋式游擊戰(zhàn)爭的地形條件,在平原一帶則不適用;環(huán)境較好的時候,宜迅速集中部隊,進占政治經濟重心;如遇敵人進攻和會剿,則應有計劃地適當分散,但部隊不宜過大,亦不宜過小。在湘鄂贛邊紅軍游擊隊的部署上,彭德懷認為一般以三四十人為適宜,其勢可戰(zhàn)勝各處挨戶團,可抵御逆軍一兩連。在敵人進剿時,可乘間逃竄至背后擊其虛處,使敵有顧此失彼、鞭長莫及之虞。但他也強調,紅軍的游擊戰(zhàn)術,務須按照地形、敵情而采取適當的集中于分散來應付客觀環(huán)境較為妥善,不宜呆板采用何種方式。*《關于平江暴動前后情況和經驗教訓》(1929年10月),《彭德懷軍事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6頁。

        正確的游擊戰(zhàn)術是武裝斗爭實踐的產物,并能指導作戰(zhàn)取勝。平江起義后,為應對湘鄂贛三省敵人“會剿”,紅五軍采取盤旋游擊式戰(zhàn)術,同敵人打推磨仗?!盀闇p少目標,轉移敵人視向計,決定盤旋游擊,留一大部分在平、瀏、修、銅等處,保全鄉(xiāng)村割據?!?《彭德懷給中央的信》(1929年4月4日),《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文獻資料》第1輯,第58頁。在敵湘贛軍隊趕追、鄂軍堵擊的情況下,紅軍以消滅白軍一個營為目的,盡量避其鋒芒,不打硬仗。在強敵跟追的情況下,盤旋式打圈子可挫敵銳氣。紅軍經常出現在敵軍側后方,使敵摸不著頭腦、疲憊不堪。為配合紅五軍行動,平江工農革命軍游擊司令部邱訓民、孔荷寵等指戰(zhàn)員事先帶領部隊,悄悄埋伏在敵人的背后,然后故意派一個中隊暴露目標,誘敵深入,等敵人進入我方陣地后,伏兵四起,三面出擊,殺得敵人抱頭鼠竄。*中共湖南平江縣委黨史辦公室編:《平江人民革命史》,國防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頁。待到敵人筋疲力盡,紅五軍趁勢消滅朱培德部隊的一個整營,迫使敵人停止追剿,取得反“會剿”斗爭的勝利。正如彭德懷在總結平江起義后一年多游擊戰(zhàn)爭的經驗教訓時所述,紅軍游擊戰(zhàn)應“力避硬戰(zhàn),打破恃險死守,以避實就虛,專擊小敵為上策”*《關于平江暴動前后情況和經驗教訓》(1929年10月),《彭德懷軍事文選》,第15頁。。在鄂東南行軍作戰(zhàn)的紅五縱隊,人生地陌,不了解沿途情況,缺乏后勤補給,因此采取極為隱蔽的游擊姿態(tài)??v隊幾乎都在夜里行軍,天亮時,就地隱蔽在山谷、田野或樹林里吃飯、休息,等到天黑繼續(xù)前行。據何長工回憶,“我們選拔了三十名機警、精干的戰(zhàn)士,化裝成農民、工人、商販等各行各業(yè)的人,作為前鋒走在頭里,離大部隊拉開十公里左右的距離,邊偵察邊前進,如果發(fā)現了大股敵軍,就通知后續(xù)部隊繞道通過;若是敵人不多,我們大部隊就趕上去將它消滅”*《何長工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4頁。。紅五縱隊避實就虛,專擊小敵的游擊戰(zhàn)術,為紅軍在鄂東南地區(qū)立足,逐漸壯大打了下堅實的基礎。湘鄂贛蘇區(qū)第一次反“圍剿”期間,為了粉碎國民黨的重兵“圍剿”,紅十六軍避敵實力、打其虛弱、與敵人打圈子,在游擊戰(zhàn)中選擇敵軍的弱點實施各個擊破。他們在修水、平江邊境的土龍鋪,主動進攻并擊敗戰(zhàn)斗力較弱的第十五師王東源部后,轉入湖北通城地區(qū),一舉打破國民黨軍6個師合圍紅十六軍的計劃。*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江西地方史》第1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頁。

        游擊戰(zhàn)爭理論的總結為湘鄂贛紅軍的武裝斗爭實踐插上騰飛的翅膀。毛澤東曾稱贊“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偏師借重的精華在于黃公略領導的湘鄂贛紅軍高超的游擊戰(zhàn)爭指揮藝術和理論。湘鄂贛紅軍成功有效的游擊戰(zhàn)術,引起國民黨各縣聯防軍的研究效仿。除正規(guī)戰(zhàn)外,他們采用黃公略的游擊戰(zhàn)術,在清鄉(xiāng)時實行“晝伏夜動、神出鬼沒”戰(zhàn)術,搞突然襲擊。但在黃公略的指揮下,游擊隊不但沒被消滅,反而逐漸壯大。留守平、瀏等地的紅軍在黃公略領導下堅持游擊戰(zhàn)爭,經過一年多艱苦斗爭,部隊由200余人發(fā)展到近2000人。*《黃公略——第五軍副軍長》,劉裕清編著:《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英烈傳》,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頁。在此期間,黃公略將化整為零、晝夜伏擊、彼合我散、避實就虛、聲東擊西等游擊作戰(zhàn)方式從理論上進行升華,寫成一本《游擊戰(zhàn)術》的小冊子*《黃公略傳》,中共湖南省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會:《湖南黨史人物傳記資料選編》第4輯,1987年版(內部發(fā)行),第347-348頁。,給邊境支隊學習,以提高紅軍指戰(zhàn)員駕馭游擊戰(zhàn)爭的能力。這是紅軍較早的一部游擊戰(zhàn)術理論專著,獨立開創(chuàng)了自成體系的游擊戰(zhàn)爭理論。以彭德懷、黃公略為代表的湘鄂贛紅軍創(chuàng)造的盤旋式游擊戰(zhàn)術與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打圈子戰(zhàn)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是在豐富的武裝斗爭實踐中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朱毛紅軍游擊戰(zhàn)術的基本原則是十六字訣,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蕭克:《朱毛紅軍側記》,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頁。。兩種游擊戰(zhàn)術均從敵強我弱的特點出發(fā),注重趨利避害,避實擊虛,靈活機動,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從而逐步改變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

        三、長途奔襲作戰(zhàn)貫穿始終

        長途奔襲強調在較短時間內向遠距離之外的敵人發(fā)動突然進攻,意在速戰(zhàn)速決,一舉擊垮敵軍。這種作戰(zhàn)具有隱蔽性和突然性,故進攻方軍隊規(guī)模不會太大,攻擊時間較短。湘鄂贛蘇區(qū)地跨三省,處在武漢、長沙、南昌三大城市之間,扼長江和粵漢鐵路要沖,有幕阜山脈橫貫其中。同時,湘鄂贛蘇區(qū)又處于幾大蘇區(qū)的中心地帶,是聯結各蘇區(qū)的樞紐。邊界的平江、修水、銅鼓、通山、崇陽等地沿途山路崎嶇,密林遍布,有利于部隊隱蔽行軍,這就給紅軍長途奔襲、出奇制勝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無論是紅五軍主力上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師、紅五縱隊開辟鄂東南、紅三軍團攻占長沙、紅十六軍進攻南昌,還是紅十五軍沿江北上鄂豫皖蘇區(qū)、紅十八師開赴湘贛蘇區(qū),這些軍事部署和武裝斗爭都具有長途奔襲作戰(zhàn)的特點。

        紅五軍從井岡山重返湘鄂贛邊區(qū)后,開啟反哺創(chuàng)建湘鄂贛根據地的階段。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紅五縱隊先后攻占通山、大冶、陽新等縣,由最初的千余人發(fā)展到四千余人,擴編為兩個縱隊。1930年6月,剛在大冶成立的紅三軍團士氣高昂,隨即攻打黃石港、石灰窯。隨后,彭德懷率紅三軍團主力以風馳電掣般的速度,先后攻占咸寧、蒲圻、鄂城、嘉魚、通山、通城,殲滅大量反動武裝,鋒芒直指武昌。敵人急于調錢大鈞12個團從岳州增援武昌,正好造成岳州守衛(wèi)空虛,給紅軍創(chuàng)造寶貴的戰(zhàn)機。紅軍在通山縣城召開前委會,決定奪取岳州,并作了具體部署。會后,彭德懷率紅三軍團乘勝直抵趙李橋、楊樓洞、羊樓司一帶,然后西進,直逼岳州。7月3日,紅三軍團擊潰王東原部,一舉攻克湘北重鎮(zhèn)岳陽。7月5日,趁敵人援軍尚未集結,紅軍退出岳陽,重返平江。湘北門戶洞開,長沙守敵恐慌,何鍵急調第十五師危宿鐘四個多旅的兵力,分兩路向平江進攻,妄圖堵擊紅軍于長沙城外。面對強敵,紅軍抓住其力量分散的弱點,集中力量在晉坑、金井連破敵軍,乘勝追擊,強渡撈刀河,占領杉木港,于7月27日一舉占領長沙城。*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等編:《湘鄂贛蘇區(qū)史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8-89頁。紅五軍重返湘鄂贛后,紅三軍團來回奔襲湘鄂贛邊界的一系列武裝斗爭橫掃三省反動武裝,為湘鄂贛蘇區(qū)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根據地范圍急劇擴展,鄂東南、湘東北、贛西北聯成一片。

        隨著蘇區(qū)和紅軍的擴大與鞏固,敵人進攻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集中兵力打運動戰(zhàn)是必然的趨勢。長途奔襲作戰(zhàn)成為必不可少的作戰(zhàn)方式。長沙被占的噩夢,使敵軍將湘鄂贛根據地視為戰(zhàn)略上必須拔出的釘子,進行重兵圍剿。湘鄂贛蘇區(qū)第四次反“圍剿”期間,鄂東南和湘贛邊境均遭到國民黨軍二十幾團兵力的進攻。在敵人進攻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湘鄂贛紅軍在戰(zhàn)略上摒棄以往的游擊戰(zhàn),認為紅軍應集中不應分散,要求紅軍在一定軍事計劃之下,消滅敵人大的部隊。在戰(zhàn)術運用上,強調陣地戰(zhàn)與堡壘戰(zhàn)的演習。*《中共湘鄂贛省委第二次執(zhí)委會決議案——爭取以南昌為中心的一省和幾省首先勝利與湘鄂贛省的戰(zhàn)斗任務》(1933年1月3日),《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文獻資料》第3輯,第12頁。湘鄂贛省委政府工作報告,曾批評“經常命令十六軍東征南剿,轉戰(zhàn)于全省境內,純粹是一種游擊主義的干法”*《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對全省選民的工作報告》(1932年),《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文獻資料》第2輯,第562頁。。湘鄂贛紅軍戰(zhàn)略遂發(fā)生顯著變化:(1)配合中央蘇區(qū)主力紅軍作戰(zhàn),以主力紅軍的行動為轉移,在紅軍總司令部的指令之下,無條件的執(zhí)行上級的意圖來決定我們的戰(zhàn)略。(2)我省主力紅軍應集中行動,完全處在主動地位,行動積極化,在運動戰(zhàn)上有陣地的堅決進攻,消滅敵人的較弱部隊。(3)配合獨立團、游擊隊與群眾武裝,使主力部隊得經常蓄精養(yǎng)銳,以擔任消滅敵人之任務,牽制敵人,截敵、擾敵、堵敵……則可由獨立團、游擊隊、群眾武裝擔任。(4)廣泛的發(fā)展向外的游擊運動,每縣至少須有二個以上的游擊隊、挺進隊深入敵人后方,最少離開蘇區(qū)要有一天的路途。(5)在游擊戰(zhàn)術上須轉變游擊主義的錯誤,學習大規(guī)模作戰(zhàn)——陣地、巷戰(zhàn)、堡壘戰(zhàn)、夜戰(zhàn)、白刃戰(zhàn)。*《中共湘鄂贛省委關于1933年開端的政治事變與我省紅軍的戰(zhàn)略以及地方黨的戰(zhàn)爭任務的決議》(1933年4月11日省委常委會討論通過),《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文獻資料》第3輯,第54-55頁。在上述軍事戰(zhàn)略思想的指導下,湘鄂贛武裝力量主動出擊,牽制進攻中央蘇區(qū)的敵人。1933年3月,中革軍委命令湘鄂贛紅軍主力沿錦水向東行動,進逼南昌。全省紅軍25000余人在萬載高村會師,擺出進攻南昌的架勢,配合中央蘇區(qū)開展第四次反“圍剿”斗爭。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先后打下萬載、上高、宜豐、高安、吉安等五座縣城。同年11月,鄂東南道委為配合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將紅三師和地方武裝集中進攻陽新等地,雖然前期取得木石港戰(zhàn)役的勝利,但在紫金山遭敵埋伏,倉促應戰(zhàn),全師損失三分之二*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等編:《湘鄂贛蘇區(qū)史稿》,第22頁。,鄂東南地區(qū)的武裝力量元氣大傷。12月,紅十六師奉命東進,在錦水流域遭敵襲擊;又遭十幾架敵機轟炸,師部電臺被炸毀,省軍區(qū)參謀長嚴圖閣負傷,部隊傷亡嚴重。次年1月,省級機關駐地萬載小源失守。6月,湘鄂贛主力紅軍和省級機關共一千多人,大部分壯烈犧牲,小部分散失,部隊只剩約一個營,根據地基本被敵占領,被分割成以黃金洞為中心的11塊狹小游擊區(qū)。

        長途奔襲取勝的關鍵在于短時間優(yōu)勢兵力的突然襲擊和速戰(zhàn)速決,規(guī)模不宜過大。在湘鄂贛蘇區(qū)發(fā)展的前期和后期,盡管都進行了一系列長途奔襲的運動戰(zhàn),但武裝斗爭的效果卻截然不同。前期,紅軍重視游擊戰(zhàn)術的傳統(tǒng),誘敵深入,遵循長途奔襲運動戰(zhàn)的原則,攻城略地,主力紅軍不斷擴充,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后期,林瑞笙、陳佑生領導的湘鄂贛省委積極推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加之臨時中央的軍事冒險主義,常超越蘇區(qū)的實際條件,背離運動戰(zhàn)的原則,指示紅十六軍(師)集中主力向東發(fā)展,遠離根據地作戰(zhàn),擺出與敵人主力決戰(zhàn)的態(tài)勢,大打陣地戰(zhàn)和堡壘戰(zhàn)。第五次反“圍剿”期間,善于長途奔襲作戰(zhàn)的湘鄂贛紅軍連遭重挫,主力紅軍損失殆盡,根據地范圍不斷縮小,令人唏噓。罔顧敵強我弱的客觀條件,主動出擊,試圖“御敵于國門之外”,即在根據地外戰(zhàn)勝敵人,對人員和武器裝備均為劣勢的紅軍來說有心無力。裝備很差的紅軍根本無法同具有新式武器裝備的國民黨軍隊打正規(guī)戰(zhàn)、陣地戰(zhàn)、堡壘戰(zhàn),只能自曝短處,最終在敵人包圍圈下,紅軍有生力量消耗殆盡。

        四、與鄰近蘇區(qū)武裝力量協(xié)同作戰(zhàn),配合默契

        各根據地的相互配合和協(xié)同作戰(zhàn)是國民黨軍“圍剿”紅軍的強力掣肘。從1930年冬到1932年前后,國民黨當局為了配合對中央蘇區(qū)的軍事“圍剿”,隔斷相鄰根據地紅軍之間的策應和支援,還分別發(fā)動了對贛東北、湘贛、湘鄂贛等根據地的“圍剿”*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1921-1949)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25頁。。各蘇區(qū)與中央蘇區(qū)都有戰(zhàn)略上的協(xié)作、配合,但大多是其它蘇區(qū)向中央蘇區(qū)的單向掩護或配合。由于處于幾大蘇區(qū)的中心地帶,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湘鄂贛根據地的武裝斗爭亦會影響其它根據地的發(fā)展態(tài)勢,影響整個蘇區(qū)斗爭的格局。湘鄂贛蘇區(qū)與其它蘇區(qū)武裝力量的協(xié)同作戰(zhàn)中,以與湘贛蘇區(qū)的配合最為緊密和默契。從根據地創(chuàng)立一直持續(xù)到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兩者維持著一種持久的雙向互動關系。兩個根據地邊界曾一度互相聯結,武裝力量統(tǒng)一指揮、互相支援,共同構成中央蘇區(qū)的北面和西面的戰(zhàn)略屏障。

        紅五軍打通湘鄂贛與湘贛蘇區(qū),兩個蘇區(qū)聯成一片。平江起義后,為打破敵軍圍攻,紅五軍轉向湘鄂贛邊界,開展游擊戰(zhàn)爭。接到湖南省委與紅四軍聯絡的指示后,彭德懷率紅五軍向井岡山進發(fā)。期間,湖南省委又指示紅五軍打通湘東與湘贛邊界的聯系,造成整個羅霄山脈的割據。經艱苦轉戰(zhàn),紅五軍第四、五縱隊在彭德懷、滕代遠等率領下,于1928年12月11日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勝利會師,黃公略則領導紅五軍余部堅持湘鄂贛邊界的斗爭。兩軍會合后,國民黨湘贛軍隊開始圍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彭德懷和滕代遠以大局為重,力排眾議,接受紅四軍前委指示,保衛(wèi)井岡山后方基地,掩護紅四軍主力擺脫敵軍包圍,向外圍發(fā)展。紅四軍與紅五軍會師后,不僅井岡山“紅軍聲勢更加浩大”,而且打通了兩支紅軍與兩塊農村根據地的相互聯系,為小塊根據地的擴大與根據地之間相互連結成大片的根據地作出了貢獻。*李鴻文:《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3頁。紅五軍從井岡山重返湘鄂贛,它的主要任務十分明確,“要把井岡山脈、幕阜山脈、九宮山脈打通,把湘鄂贛邊、鄂南區(qū)和湘贛區(qū)南起井岡山,北抵長江聯成一個長塊”*《彭德懷自述》,第135頁。,這對湘鄂贛和湘贛蘇區(qū)的發(fā)展和相互連結至關重要。從1929年8月起,紅五軍各縱隊在彭德懷率領下,橫掃湘贛邊界和湘鄂贛地區(qū)。同年秋,何長工等率第五縱隊挺進鄂東南。1930年春,紅五軍三、四縱隊集結于永新、安福邊界。3月初,彭德懷率三、四縱隊攻克安??h城,不久又攻克新余、分宜、袁州(宜春)等地。4月,先后攻占萬載、銅鼓、瀏陽、平江等地。到1930年6月,經過十個月的艱苦征戰(zhàn),打通湘鄂贛和湘贛的任務,在軍事上基本完成。湘贛邊蘇區(qū)和湘鄂贛邊蘇區(qū)聯成了一片,中間沒有白軍隔斷,*《彭德懷自述》,第145頁。進入發(fā)展的全盛時期。至此,紅五軍打通的湘鄂贛、湘贛根據地與紅四軍開辟的贛南閩西根據地,遙相呼應,在戰(zhàn)略上相互配合,大有奪取江西之勢。這給后來前委、江西省委以及中央關于建立更大面積的革命根據地的設想以重要啟示。

        湘鄂贛和湘贛蘇區(qū)武裝力量相互支援,協(xié)同作戰(zhàn)。隨著鄂豫皖蘇區(qū)紅四方面軍向川陜轉移以及湘鄂西洪湖蘇區(qū)的喪失,湘鄂贛蘇區(qū)成為長江中游地區(qū)僅存的根據地,湘鄂贛和湘贛蘇區(qū)的關系更為緊密。為加強對兩個根據地紅軍的統(tǒng)一領導,1933年6月,蘇區(qū)中央局與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以湘鄂贛和湘贛兩個根據地的主力紅軍組成紅六軍團,下轄十六、十七、十八師。整編后,紅十六師留守湘鄂贛根據地堅持斗爭,紅十八師赴湘贛根據地,會同紅十七師與敵人作戰(zhàn)。在紅十七師北上湘鄂贛蘇區(qū)期間,堅守湘贛蘇區(qū)的紅十八師先后單獨進行過若干次作戰(zhàn)。為配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斗爭,直接支援湘鄂贛蘇區(qū)的反“圍剿”斗爭,1934年初,紅十七師遵照中革軍委命令,由湘贛蘇區(qū)北上湘鄂贛蘇區(qū),同紅十六師一道,破壞南潯鐵路,截斷敵人向中央蘇區(qū)進攻的運輸線。紅十七師和紅十六師配合作戰(zhàn)十分默契,黃沙戰(zhàn)役打響后,紅十六師師長高詠生接到蕭克要求馳援的消息后,立刻率部趕往黃沙與紅十七師會師。在破壞南潯鐵路期間,紅十六師擔負警戒任務,紅十七師輕裝出擊,“兩個師的領導同志商量,決定紅十六師在小坳警戒,以堵截武寧方向來的敵人;我們紅十七師放下行李,奔襲馬回嶺車站”。*蕭克:《紅十七師在湘鄂贛蘇區(qū)》,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文獻資料編選組編:《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回憶錄》,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0頁。紅十七師從湘贛蘇區(qū)北上湘鄂贛蘇區(qū)的兩個多月,調動、鉗制了敵人46個團的兵力,打垮了敵人6個團,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中央蘇區(qū)和湘鄂贛蘇區(qū)的反“圍剿”壓力。

        五、結語

        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也是中國革命斗爭的主要形式。平江起義后,紅五軍適時“上山下湖”,由城市轉入農村,成功開創(chuàng)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武裝斗爭,受益于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和開辟根據地的經驗,同時在武裝斗爭實踐中形成自己的鮮明特點和獨特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印證和豐富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自創(chuàng)建以來,便連綿不斷地向鄰近蘇區(qū)輸送和培養(yǎng)主力紅軍,并培養(yǎng)大批高級軍事干部,一茬接一茬,連綿不斷。在武裝斗爭實踐中,湘鄂贛紅軍形成獨特的盤旋式游擊戰(zhàn)術,與朱毛紅軍的打圈子游擊戰(zhàn)術交相輝映。湘鄂贛紅軍善于跨區(qū)域的長途奔襲作戰(zhàn),這種作戰(zhàn)方式貫穿根據地發(fā)展的始終,在根據地發(fā)展的后期,由于軍事冒險主義的錯誤指導,紅軍遭受慘痛教訓;湘鄂贛和湘贛蘇區(qū)武裝力量的相互支援和協(xié)同作戰(zhàn),團結默契,有力配合了中央蘇區(qū)的反“圍剿”斗爭。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式革命道路的重要試驗區(qū),十年武裝斗爭的發(fā)展特點凝聚了湘鄂贛紅軍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和智慧結晶,為中國革命留下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責任編輯:魏烈剛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med Struggle in the Hunan Hubei 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

        Guang Xinwei

        The Hunan Hubei 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 was located between the three cities of Wuhan, Changsha and Nanchang and had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The ups and downs in the ten years' history of armed struggle in the Revolutionary Base had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e areas, the Soviet area has transported the main forces of the Red Army without stop, and meanwhile was committed to developing a new local Red Army to carry out a new armed struggle. The Hunan Hubei Jiangxi Red Army has developed a unique spiral guerrilla tactics during the daily struggle practice. They were good at using long-distance strikes, fighting in one place after another between Hunan Hubei and Jiangxi provinces. The Hunan Hubei Jiangxi Soviet areas cooperated very well with the surrounding armed forces in the neighboring Soviet areas, and have done good teamwork to gain success.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condensed Red Army's strategic and tactical ideas and wisdomin the Hunan Hubei 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 and left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or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Hunan Hubei 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 armed struggle;characteristics

        10.16623/j.cnki.36-1341/c.2017.03.006

        光新偉,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助理研究員。(北京 100080)

        猜你喜歡
        紅五軍主力彭德懷
        彭德懷甄別偽造信
        湄窖現有主力產品
        紅五軍與鄂東南蘇區(qū)
        活力(2019年18期)2019-12-10 09:20:31
        紅五軍井岡突圍
        紅五軍初創(chuàng)時期黨軍矛盾探究
        當90后成為團隊主力
        紅五軍與井岡山
        世紀風采(2017年7期)2017-01-10 06:57:56
        彭德懷咬文嚼字
        軍事歷史(1998年5期)1998-08-15 06:19:12
        彭德懷的軍事秘書談彭德懷
        軍事歷史(1998年5期)1998-08-15 06:19:08
        國民黨軍“五大主力”簡介
        軍事歷史(1988年6期)1988-08-21 01:57:54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国产一级内射一片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婷婷|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另类精品|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不卡|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高| 久久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熟女| 99无码精品二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另类在线观看 | 蜜桃高清视频在线看免费1| 日本动漫瀑乳h动漫啪啪免费| 精品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97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av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热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97色视频日本熟妇视频| 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专区一区| 中文字幕一二三四五六七区| av色欲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免费看国产成年无码av| 日韩Va亚洲va欧美Ⅴa久久| 免费看男女啪啪的视频网站| 日韩少妇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xxxx99真实实拍|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1| av中文字幕在线直播| 九九久久自然熟的香蕉图片|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色欲av| 日韩视频午夜在线观看| 风韵少妇性饥渴推油按摩视频| 国产av丝袜旗袍无码网站 | 国模无码视频专区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专区| 国产高清女主播在线观看| 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 日本三级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