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予格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音樂劇《赤道雨》選段《后會有期》的藝術特征
李予格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在多元化發(fā)展的當代,多元藝術的音樂劇不斷開辟著新道路,它以音樂、舞蹈、戲劇、舞美等多種藝術形式使得人們耳目一新。在音樂劇本土化發(fā)展的道路上,大量優(yōu)秀的音樂劇創(chuàng)演團隊刷新著中國音樂劇新歷史。其中,軍旅題材大型音樂劇《赤道雨》便是我國音樂劇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音樂??;赤道雨;藝術特征;演唱
由我國人民解放軍政治部文工團與海政電視劇藝術中心共同精心打造的音樂劇《赤道雨》于2003年在北京天橋劇場首演,該劇由周振天、馮柏銘擔任編劇,劉彤、付林作曲,廖向紅導演,主要演員有:宋祖英、呂繼宏、儲智博、甘萍、霍勇等,無論是創(chuàng)作團隊還是演員團隊都無疑是眾星璀璨、濟濟一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劇《赤道雨》中大量豐富的演唱形式,例如選段《感慨良多》中就包含了獨唱、對唱、重唱以及合唱多種形式,歌曲之間節(jié)奏緊湊,劇情也絲毫不拖沓。融入了多種地域特色,例如舞曲《草裙舞》、《非洲土風舞》,舞美也根據歌曲風格變換著舞臺風格。多種藝術形式與舞臺風格的切換,令觀眾們目不暇接,心潮澎湃。
該劇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海軍部隊大發(fā)展為背景,我國海軍艦隊三次出訪美國,音樂劇將三次出訪分為三個春天來講述。第一個春天,海軍艦隊艦長潘天雨與青梅竹馬但卻十年未見的戀人肖可悅在美國相遇,得知在美國《環(huán)球時尚》出版社工作的肖可悅與外公居住在美國。他鄉(xiāng)遇故知,都未成家的他們重燃愛火,并約定來日再相見,肖可悅無限感慨地唱起《后會無期》送別了第一個春天。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不朽的美麗,就有多少痛苦的煎熬,這段感情遭到了肖可悅外公的強烈反對。肖可悅的外公姚漢唐早年也是一名海軍艦長,他在唱起音樂劇選段《如煙往事》講述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她的女兒從美國回到中國參加海軍軍艦建設,卻在“文革”中含冤而死,這件事讓肖可悅的外公至今心傷難平。第二個春天,中國海軍艦隊第二次出使美國,隨著歡快的舞曲《非洲土風舞》的結束,肖可悅和潘天雨第二次相見了,就在他們暢想對愛情的向往、期盼早日一同回到祖國時卻傳來了噩耗。為了產生轟動效應的出版社老板將一篇污蔑中國海軍艦隊“出使美國是危險信號”的文章發(fā)表在了肖可悅主編的雜志上,潘天雨因此而誤會了毫不知情的肖可悅,肖可悅因此受到許多華人的指責。潘天雨認為肖可悅玷污了祖國榮譽,肖可悅也因潘天雨的懷疑,留下一封信絕望離去。當得知肖可悅離去后乘坐的飛機失事,潘天雨哭訴著唱起《你走了》,無比悔恨的送別了第二個春天。第三個春天,潘天雨隨海軍艦隊再次來到美國,舊地重游思念起故人,卻無意從雜志上得知肖可悅還活著。激動萬分的潘天雨打電話到肖可悅家里,但肖可悅卻堅決不原諒他。一個偶然,肖可悅看到了潘天雨寫給“死去”的自己的信,明白了潘天雨的心意。祖國不會把自己的兒女遺忘,在中國海軍軍艦第三次來訪美國時,肖可悅外公終于踏上了這艘自己祖國的軍艦,當他看見參加軍艦設計的女兒的名字被刻在軍艦上時,多年的心結在這一刻解開,肖可悅與外公最后終于回到了他們日思夜念的祖國。
離別多年,命運的奇跡讓潘天雨和肖可悅再次相遇,這樣的相遇是激動與喜悅,卻又是掙扎與無奈。隨著合唱《歸程》熱鬧的音樂結束,潘天雨站在船上逐漸消失在夜幕中,這時舒緩的鋼琴旋律接入,女主人公肖可悅獨自唱起這首《后會有期》來送別剛短暫重逢又要相隔天涯的戀人,歌曲如泣如訴、娓娓道來。
《后會有期》是一首抒情的小詠嘆調,前奏鋼琴織體模仿著大海的波浪,描繪出肖可悅在海邊送走潘天雨后,寂靜的周圍只有海浪的聲音。歌曲第一部分標注為“幻想如歌般”第一句“不再有山遙水遠”與第二句“不再有相見無期”,都是由四二拍唱至最后一個字時變化為四四拍,聽上去有延長最后一個字的音響效果,節(jié)奏略顯自由,有訴說故事之感。第二部分標注為“稍快”,演唱情緒上也發(fā)生了變化,“可是長久的別離,釀出了多少相思,一次短暫的相聚,怎能將失去的彌補?”在速度推動下,女主人公急切地提出心中的疑問,緊接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回到原速,開始描述這樣復雜的心情,又給予心中擔憂一種理解。
《后會有期》字尾多以字母“i”為延長音,多以輕聲高位置的演唱方法,所有咬字都在氣息上推動著,使音樂聽上去朦朧夢幻,更貼切地表達不知何日能重逢的迷茫。因為音樂劇故事性較強的原因,歌曲中大量運用三連音的節(jié)奏型來模仿說話語速之感,也不停的在四二拍、四四拍之間變換,為歌唱情緒作以推動與調整。一首歌曲要想打動聽眾,演唱者必定要投放大量情感,音樂劇的故事性能給予演唱者很好的理解來塑造人物性格,加之音樂劇的舞美效果,更能使演唱者進入音樂環(huán)境,真摯的去表達歌之所云。
歌唱是人們用以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一種藝術形式,歌唱又是演唱者與聽眾的內心碰撞與交流,要讓“聲”與“情”自然的結合,才能將真正動人的藝術傳遞出去。尤其在有完整的人物性格與劇情的音樂劇里,歌唱與語言的統一,對于人物塑造便尤為重要。我們習慣將許多磨難都推給命運,似乎總是弄人的命運使得人們歷經坎坷卻沒能走到幸福的彼岸,我們很少愿意去承認事情的結果歸結于我們自己的選擇,音樂劇《赤道雨》是在一個個人生岔路面前,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正是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導向著故事發(fā)展,碰撞著觀眾們的內心。
[1]居其宏.中國歌劇音樂劇通史[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
[2]居其宏.歌劇綜合美的當代呈現[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3]滿新穎.中國歌劇音樂劇理論思潮發(fā)展與嬗變研究[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
[4]廖向紅,張殷主.中國音樂劇教學與創(chuàng)作研究(第四輯)[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5]梁超.音樂劇〈赤道雨〉唱段與音樂審美研究 [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4.
[6]李鐵林.音樂劇《赤道雨》《一路尋找》演唱風格與唱段分析 [J].時代報告,2016.
J617
A
李予格(1992—),女,四川綿陽人,碩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