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實施困境與對策
        ——從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的成因談起

        2017-01-28 14:10:26李斌
        體育科學 2017年3期
        關鍵詞:體育教師制度改革

        李斌

        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實施困境與對策
        ——從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的成因談起

        李斌

        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從制度變遷過程中路徑依賴的成因窺探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實施困境的內在機理。研究認為:體育課程制度變遷是新舊體育課程制度的規(guī)則系統(tǒng)及其功能的替代與轉換的過程,課程制度在變遷過程中也呈現(xiàn)出路徑依賴的特征。組織域中各主體策略選擇的“納什均衡”,新舊課程制度選擇上的低成本偏好,非正式規(guī)則轉換的困難,既得利益者的牽制是體育課程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的皈依。提出了制度變遷過程中路徑依賴的突破策略,即必須以“供給側”改革理念完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制度體系;優(yōu)化支持性環(huán)境,減少適應性預期對變革的阻礙;加強監(jiān)督與問責機制,實現(xiàn)對課改執(zhí)行的有效控制;健全自下而上的利益表達機制;處理好賦權和增能的關系,進一步增強體育教師的課程意識和能力。

        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困境;制度變遷;路徑依賴

        現(xiàn)代課程是一種制度化形式的課程,它是在特定制度背景下的社會文化建構。休伯特認為,課程是制度化教育的產物,是普及義務教育制度引入后為處理學生學習而出現(xiàn)的,是對學生學習經驗的一種特定組織形式[4]。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共進行了8輪體育課程改革,在2001年之前一直推行的是體育教學大綱制度,自2001年開始試驗《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并于2011年進行了修訂,至今新課程改革已實施推行了16年。在這16年空前繁榮的體育課程改革中,不論從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還是方法論的選擇,我國體育課程都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從體育教師“健康第一”教學理念和行為的轉變,到新的體育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的拓展和應用,無不表征著體育課程改革大方向的正確。然而,我們這樣評價體育課改,并非意指它已完美無缺,事實上,由于受到傳統(tǒng)思維習慣等內外部因素的影響,體育課程改革在實踐中并非一帆風順,尤其是在管制性制度層面,新課程制度與原有的課程制度存在著明顯的競爭關系,因為對絕大部分體育教師而言,真正指導他們課程實施行為的認知,主要是長期存在的傳統(tǒng)課程制度,且傳統(tǒng)課程制度沿襲了近半個世紀。因此,學校和體育教師在貫徹實施課程政策中,這些長期積習的傳統(tǒng)認知會自動地幫助他們解釋很多現(xiàn)象,并引導他們采取相應的行為回避和對抗新課程制度的實施。也就是說,課程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是制約課程變革成功與否的關鍵[31]?;诖?,本文擬從制度變遷過程中路徑依賴的成因,窺探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實施困境的內在機理和消解之策,或許對我們重新思考體育課改能有新的啟示。

        1 制度變遷與路徑依賴

        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諾斯認為:“制度是社會關系中的游戲規(guī)則,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3]”。斯科特認為:“制度是一套組織內成員達成共識的行動規(guī)則,它具有意義并制約著集體的行動”,制度安排可以在不同的社會系統(tǒng)層面進行——社會、組織和小群體,制度安排具有3種不同的形式或內容,表現(xiàn)為一種規(guī)則系統(tǒng),具體包括:1)正式的制度或書面的行動指南,包括條例、機構和操作手冊等。它對行動的影響具有強制力;2)作為價值、準則的非正式制度,它通過具體成員的內化產生影響;3)制度化的認知圖式,指對社會情境緘默的理解[33]。從新制度主義理論的制度定義出發(fā),對體育課程改革制度的理解應立足把制度作為集體行動的規(guī)則,同時還要說明,體育課程改革制度安排的單位層次和規(guī)則所約束的具體的行動內容。體育課程改革是不同的主體通過行使課程資源配置的決策權力來促進課程、社會和學生的協(xié)調發(fā)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改革制度是在國家、學校和社會層次上作出的制度安排,這種制度規(guī)范的具體內容是課程資源的配置活動,它決定在課程資源配置活動中不同主體的責權利關系和不同的主體接近課程資源的途徑和方式。在具體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正式的或顯性的制度,即以正式的、書面文件形式出現(xiàn)的具有外在強制力的行動指南,包括條例、規(guī)章、法律等,如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課程改革綱要、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等。二是非正式的或潛在的制度,即以習俗、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意識形態(tài)等觀念形態(tài)出現(xiàn),對課程改革行動者具有內在約束力的規(guī)則,如重視學習而不重視健康的觀念?;谝陨蠈w育課程制度的界定,本研究將體育課程制度變遷理解為新舊體育課程制度的規(guī)則系統(tǒng)及其功能的替代與轉換的過程。

        諾斯將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理論概括為“今天的選擇受歷史因素的影響,系統(tǒng)一旦進入某個路徑(無論好壞),就會在這條路徑上持續(xù)發(fā)展下去”。在諾斯看來,初設成本、學習和協(xié)調效應以及適應性預期是導致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的主要原因。此外,諾斯還指出:“行為者的觀念及其選擇在制度變遷中也起著關鍵的作用”?!霸诰哂胁煌臍v史和結果的不完全反饋下,行為者將具有不同的主觀主義模型,因而會作出不同的政策選擇,因此,制度變遷過程中,邊際調整就不會完全趨同[33]”。所以,行為者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條件和慣性下形成的觀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主觀抉擇,既是不同制度模式存在差異的源泉,也是舊有制度能夠長期延續(xù)的原因之一?!奥窂揭蕾嚒崩碚摫豢偨Y出來之后,人們把它廣泛應用在選擇和習慣的各個方面。因此,對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實施困境而言,也可以用“路徑依賴”的機理來解釋。

        2 體育課程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的皈依

        2.1 組織域中各主體策略選擇的“納什均衡”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思路,“素質教育”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國家也從“頂層設計”角度采取了很多措施來促進這種轉變,但“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現(xiàn)象似乎沒有得到有效扼制,正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那樣,目前“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和方法比較陳舊,……素質教育推進困難”。我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也是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所采取的積極舉措,此次課程改革自實施伊始,學校體育工作者普遍感受到“如沐春風”“煥然一新”,正說明課程改革適應了社會、家庭以及學生的發(fā)展訴求,在各級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門、專家學者,特別是一線體育教師的支持與努力下,不僅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取得了重要進展,而且也促進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理論的反思與融合,推動著課程和教學的發(fā)展。但教學實踐會根據(jù)課程本身的科學性、可行性不斷對改革提出新需求,尤其對于課程實施主體而言,新課改是放在現(xiàn)行考試制度的環(huán)境約束和基本條件之上,是否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實質上是在傳統(tǒng)考試制度上的一種自行選擇的必然結果。在社會、學校和家長等高度關注升學率的導向下,體育與健康課程也被鎖定在為應試教育服務的這條路徑上,很多學校對開足開齊體育課漠不關心,或者是在督導檢查中通過“做材料”拿出實施新課改的決心,這種現(xiàn)象在中小學已不是個例。事實上,對于課程改革實施難的問題,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現(xiàn)象,而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常見現(xiàn)象。Ogawa,Crowson和Coldring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經歷了大量的改革措施和壓力,而且這種壓力越來越大,但是很多學校并沒有表現(xiàn)出許多明顯的變化[32]”。Datnow則指出:“雖然在每次改革過程中,都有一些學校在表面上作出了一些改變,但從較長時間看,真正具有持續(xù)性的變革微乎其微,學校真正發(fā)生的變革也遠沒有如現(xiàn)在許多人所想象的那么大[30]”。一直以來,發(fā)生在我國的學校變革同樣也是困難重重,以減輕學生負擔為例,據(jù)金一鳴和唐玉光(2004)的統(tǒng)計,早在1951-1966年間,中央和國家就已發(fā)布了8條有關“減負”的文件,但半個世紀之后,它依然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任務[8]。同樣地,我國自2001年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以來,學校體育領域出臺了大量政策、法規(guī),以強化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引領、調控和管理,如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2012年4部委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2016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這些文件和措施的提出都有極強的針對性,其緣由還是課程改革以來對學校體育和體育課程實施的重視不夠。為什么歷史上這么多的課程改革都未能得到有效實施,難道各個國家和不同時期的學校、老師都缺乏改革能力或者動力?這是因為,學校具有不依具體學校和教師而改變的跨時空的普遍性,或者說具有一些很強大的力量去應付和消解各種各樣的改革壓力來維持自身的穩(wěn)定性,而這種“神秘”的力量就是組織域中各主體間博弈的“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是“局中人對博弈結果的一致預期,任何一個局中人單獨違反博弈問題的解,都不能增加利益,也就是這一策略組合使得局中人沒有單獨改變策略的利益驅動,所以它是穩(wěn)定的和合理的”,盡管這種“納什均衡”的結果不是最好的,但已經獲得參與者的廣泛認可[27]。當前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仍處于應試教育模式下的“納什均衡”,在組織域中,其共識性的契約就是“分數(shù)決定論”,學校、家長和教師的策略選擇便是考試成績的最大化,因為升學與個人將來的社會身份和地位具有各種利益聯(lián)結。在此約束條件下,各主體首先考慮的是體育課程改革所帶來的利益,這種現(xiàn)象也解釋了為何當前體育中考自然而然地會成為各主體選擇的策略組合,校長關心,家長重視(甚至請有償家教對體育中考內容強化),體育教師針對中考內容“課課練”,這是因為學校、家長和教師所關注的是體育中考成績,組織域中各參與主體在“中考成績最大化”的引領下,再次達成了契約上的“納什均衡”,而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并不會實現(xiàn)自身策略收益的最大化,反而是策略收益的不確定,導致課程改革政策處于弱化和邊緣地位。由此可見,組織域中的多重博弈所普遍形成的“納什均衡”己經形成了穩(wěn)定的心理預期,并得到了不同利益主體的認可和遵從。正如體育課標修訂組召集人楊文軒教授所指出的:“新課改的革命性變化對原有的思維定勢、路徑依賴和制度安排產生強烈沖擊,并產生比較廣泛而又激烈的爭論[26]”。當前,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正在沿著邊推進、邊總結、邊完善的改革機制探索促進青少年學生發(fā)展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而組織域各主體策略選擇的“納什均衡”是影響當前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不斷走向深化的機制之痛,對此,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因為,在體育課程改革發(fā)展史上,任何一勞永逸的思維、立場或行動,不僅難以揭示體育課程改革的復雜性,而且必然會使體育課程改革陷入困境而難以自拔。

        2.2 新舊課程制度選擇上的低成本偏好

        首先,舊的體育課程制度運行成本較低。制度是集體達成共識的行動規(guī)則,對于舊制度而言,因為廣泛存在的準自動化規(guī)則服從降低了協(xié)調成本,結果在制度變遷中存在著路徑依賴性,制度系統(tǒng)會在相當程度上順從慣性[12]。從現(xiàn)實的情況看,中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強調對課程的3級管理,3級課程管理體制給予了地方、學校和體育教師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但3級管理體制下地方和學校分權的課程決策,也容易產生“搭便車”的行為,因為改革需要花費很大的成本和代價,并且不一定收到實際效果,因此,在地方和學校分權的課程管理制度下,往往形成“改不改都一樣,改不如不改”的態(tài)度和行為。此外,中央集權的課程決策體制使多元主體之間的學習和協(xié)調效應模式形成,已具有與體育課程運行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包括正式規(guī)則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督導規(guī)則和評價規(guī)則等,及非正式規(guī)則(傳統(tǒng)、習慣)中形成的教學觀念、價值意識、物質環(huán)境中的體育場地和器材等。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使地方和學校面臨著能否適應互補性制度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的風險。例如,高中實施選項教學組織形式,地方和學校面臨著教學場地器材不足、師資不足以及學分制管理等的一系列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解決勢必會增加改革的成本。實際上,國外的課程改革也出現(xiàn)了同樣的情況,正是由于中央集權的課程決策制度不利于調動地方積極性,20世紀60~70年代,西方一些國家,如英美等國開始探討學校本位或地方分權的課程管理體制。但是,在地方分權的過程中,又因各地方利益驅動不同,結果造成地方差異加大,造成了課程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因此,20世紀80年代后,西方國家又強調加強課程決策的中央管理,強調統(tǒng)一國家課程標準、確立核心課程和統(tǒng)一考試等。對此,一般的解釋是權力尚未落實,其實,這里面主要的原因不僅僅在于權力是否落實,更在于制度轉變帶來的交易成本的增加,因為在學校資源和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學校會選擇不參與或是搭便車,如歐永生在對我國臺灣地區(qū)校本課程開發(fā)政策實施狀況進行反思時指出,臺灣地區(qū)校本課程開發(fā)出現(xiàn)了趨同化、膚淺化的現(xiàn)象。春節(jié)一到,全校師生都在搓湯圓;母親節(jié)到了,整個臺灣地區(qū)都在‘護蛋’,體會母親的辛勞[19]。這些現(xiàn)象也耦合了制度經濟學的解釋,即從現(xiàn)有制度安排轉變到另一種新制度的過程,這是一種成本付出的過程,除非轉變到新制度安排的個人凈收益超過制度變遷的費用,否則就不會發(fā)生自發(fā)的制度變遷。

        其次,新課程制度存有的引入成本與學習成本。隨著已有制度的推行,已形成與之配套的一系列組織、制度及非正式約束,若突破已有制度,則難以適應已形成的制度網絡,這種協(xié)調效應使原有路徑得以自我強化[16]。事實上,對眾多體育教師而言,在新課改之前執(zhí)行的是“基于標準的教學”,體育教師在“教什么”的問題上基本遵照大綱,盡管普適性的內容體系和教學方式難以滿足靈活性和多樣性需求,但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大綱制度的熟知和運用,可謂輕車熟路,若實施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意味著對自身原有的知識和角色進行轉換,意味著體育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而且有可能與已有約束相沖突。尤其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自身內容、結構及其操作等方面的問題,需要中小學體育教師依據(jù)課程標準,對既定的內容進行適度開發(fā)、調整和加工,在進行“二次開發(fā)”的基礎之上,使其適合學生學情和日常教學情境。這說明體育教師不僅僅要履行“執(zhí)行者”的角色,還要“另起爐灶”、“白手起家”,履行課程標準目標、內容、資源開發(fā)和評價的“學習者”、“設計者”和“開發(fā)者”角色。因此,為了避免既有“成本沉沒”,作為理性經濟人,體育教師面對課程改革也會根據(jù)自身的情境作出課程決策。西蒙指出,在真實情況下,人有限的知識,有限的計算能力,有限的想像和設計能力意味著“真實人”僅具有有限的理性,面對現(xiàn)實高度不確定和極為復雜的決策環(huán)境,“真實人”的決策無法堅持“最優(yōu)”原則,而只能是貫徹“滿意”原則的有限理性決策[5]。作為“理性經濟人”的中小學體育教師,最終執(zhí)行的只能是自己滿意的課程實施方案,以“最優(yōu)化原則”進行決策只能是“經濟人”的理想而已。因為日常教學中體育教師除了要應付每周超工作量的體育教學,還需要騰出時間應付很多工作,如課余訓練隊、早操和大課間等?!按竺娣e推廣課程改革必然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迫使他們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回應、去改變,這樣就難免會在教師當中產生抵觸、甚至對抗情緒[24]”。因此,根據(jù)理性經濟人假設,很多學校和體育教師出于對自身付出成本的考量,在課程實施中秉持觀望和應付的態(tài)度,依舊沿著原有的軌道進行教學,在當前課程改革過程中表現(xiàn)出對原有制度的路徑依賴。需要澄清的是,存在的未必都是合理的,盡管從現(xiàn)有制度安排轉變到另一種新制度的過程,是一種成本付出的過程,但從體育課程實踐的現(xiàn)實訴求來看,傳統(tǒng)體育課程制度已經不能滿足新世紀學生的發(fā)展,它只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而且更值得大家肯定和學習的是,一些胸懷學生、敢于擔當?shù)捏w育教師,順應歷史潮流,在不同學段體育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體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生以及體育教學的恰切性評價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當然,這些探索可能還存在一些瑕疵,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們都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砥礪前行的寶貴財富。

        2.3 非正式規(guī)則轉換的困難

        制度分為正式規(guī)則和非正式規(guī)則。諾斯認為,“即便是吸收了國外先進的正式規(guī)則,如果本土的非正式規(guī)則因為惰性而一時難以改變,新借鑒來的正式規(guī)則和舊有的非正式規(guī)則勢必產生沖突。其結果是借鑒來的規(guī)則可能既無法實施又難以奏效[16]”。對我國新一輪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而言,《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約定了新的正式規(guī)則,而隨著改革的推進,他們發(fā)現(xiàn)其效果也不甚理想,決策界充滿激情的倡導及政策法規(guī)的肯定與理論界大多數(shù)人的緘默(并非默認),時而一兩聲反對,時而三四點贊成的景況形成對照。而實踐界(學校和體育教師)則總是遵循自身的邏輯,游弋于決策界與理論界之間[13]。這種現(xiàn)象意味著人們內心所秉持的非正式規(guī)則的觀念沒有發(fā)生根本的轉變,從而對正式規(guī)則的實施帶來極大的阻礙。如果說組織域中各行為主體的“納什均衡”是體育課程本身的內生性依賴,那么,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念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設定了外在依賴路徑。正如諾斯所指出的:“我們的社會演化到今天,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的信仰體系,這一切都是根本性的制約因素,我們必須仍然考慮這些制約因素[16]”。

        首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保守性弱化了人們的自我更新能力。中國文化對異質文化在總體上持排斥態(tài)度,它重視經驗和傳統(tǒng),崇尚權威,排斥變革創(chuàng)新。雖然我國兩千年的歷史教育所涉及的理想人格不乏“士大夫”精神,但并不具備獨立人格的品性,它只是片面地要求個體遵循儒家所厘定的等級名分,從小學會“低聲下氣”。通過長期的“克己”和“窮理”功夫,最終達到“無欲故靜”、“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孔子曾形象地把理想人格追求稱作“修己以安人”,《大學》則把它進一步具體化為“3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8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把主體的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情感、信念和意志品質,這就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內圣外王”之學。孟子說,“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強調的是上下長幼有序,尊卑貴賤有別。這些倫理道德規(guī)范通過教育內化為人們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準則,成為毋庸置疑的“真理”。張岱年指出:“中國文化的精神表現(xiàn)為剛健自強、厚德載物、以德育代宗教等,并指出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如天人合一與征服自然,家族本位與個人本位,協(xié)和萬邦與征服世界等[28]”。黑格爾指出:“中國純粹是建筑在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6]”。斯賓格認為:“中國文化的基本象征符號是道德靈魂[17]”。中國文化的這種知足常樂、習故蹈常、以不變應萬變的倫理道德特性反映在民間心態(tài)中,成為中國人普通的文化心理,使體育課程在過去的教育中也很少被重視,真正有體育課程也是鴉片戰(zhàn)爭時期列強侵略下被動的“學徒狀態(tài)”,而不是自我主張的迫切需求,雖然建國后體育課程制度逐漸建立,但一直被公認為是“小3門”和“偏門”,這種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阻滯著人們對新課改的接納與參與,不追求“超越自己”和“突破極限”。事實上,我國體育課程的每一次變革也充斥了這種文化心態(tài),從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西學東漸”,一直到建國后體育教學大綱的實施,體育課程中自然主義、實用主義以及“中洋體育”的爭論異常激烈;建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對于“學科本位”中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的詬病;新一輪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和3維目標,但由于傳統(tǒng)課程價值所生存的深厚土壤和歷史慣性,使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爭論異常激烈。這些都與中國人固守傳統(tǒng)、因循守舊、保守知足的文化心理不無聯(lián)系。就制度的正式規(guī)則和非正式規(guī)則而言,美國社會學家奧格本曾提出了“文化墮距”概念,即物質與科學技術的變遷速度是較快的,而價值觀念與規(guī)范等的傳播則較慢,這就產生了一種遲滯現(xiàn)象,從而使得正式規(guī)則和非正式規(guī)則與變革現(xiàn)實嚴重不協(xié)調。

        其次,“工具論”的導向價值揮之不去。一定的文化教育必然是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建國后,體育課程的“目的性”和“工具性”是統(tǒng)一的,“鍛煉身體、保衛(wèi)祖國,鍛煉身體、建設祖國”是體育課程的主要任務,即“為社會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文革后體育課程設置的主流價值也都是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衡量標準,如1979年的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guī)定提到:“學校體育在指導思想上要堅持‘3個為主’,即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以普及為主、以經常鍛煉為主”。盡管1978年(第3部大綱),1987年(第4部),1988年(第5部),1992年(第6部)和2000年(第7部)頒布學校體育課程目標分別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制定的,在教學大綱中對學生的3維健康也給予了一定的認同,但課程的第一任務還是對學生進行身體鍛煉,體現(xiàn)了濃厚的工具主義色彩[14]。新一輪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提出要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但當下學生體質下降問題已成為政府關注的焦點,2007年,中央七號文件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指出: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養(yǎng)成鍛煉習慣、掌握運動技能、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線,完善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建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體系。這兩份文件都著重強調了增強學生體質的重要性,事實上,“增強體質”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并不矛盾,但制度變遷是新制度對舊制度的邊際調整,因此,學校和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的邊際調整會更多地受制于既有的制度影響,這些文件雖然是從正式制度層面對學校體育提出了約束,但我們不能夠否定,這些舉措的提出,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學校和體育教師價值導向,在“全面發(fā)展“和“增強體質”兩條路徑上,“工具論”的指導思想依然在繼續(xù)發(fā)揮某些作用[15]。對此,我們也不必太糾結或驚慌,自古以來的課程改革無不在新舊否定、接續(xù)中堅定前行,那些企圖借歷史曾經的成績來否定體育課程改革的邏輯必將被消解和超越。

        2.4 既得利益者的牽制

        路徑依賴理論表明,利益因素是路徑依賴形成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各項制度都與特定的利益集團相關聯(lián)。作為既得利益者,人們對已有制度的延續(xù)將會產生預期,即形成適應性預期或是對原有制度的高預期,在制度變遷中面臨新舊制度選擇時,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排它性?!坝捎诶娴闹辽闲裕拐叩闹贫ㄅc執(zhí)行之間出現(xiàn)一個利益‘過濾’機制。下級執(zhí)行者對于上級政策往往以自己的利益損益作為對策參數(shù),得益越多、越樂于執(zhí)行;受損越多,越不樂于執(zhí)行,乃至抵制、變換”[29]。由此可見,改革是利益再調整和再分配的過程,原有制度結構下的既得利益集團與新制度結構下的潛在獲益者相比,在組織力量、博弈能力和策略集上占據(jù)優(yōu)勢,兩者之間處于非對稱博弈狀態(tài)。那些原有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對現(xiàn)存制度的適應性和高預期,使他們對現(xiàn)存路徑有著強烈的要求,因此,既得利益者會有意或無意地繞開新制度,甚至與新制度初衷背道而馳,阻礙變革的有序進行。

        從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來看,“新課改”的具體實踐,并不一定就是以人們良好的初衷為轉移的。隨著課程改革實踐的日益深入,新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也日益顯現(xiàn)出來[9]。有學者指出:“隨著體育課程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對立,從不同層面影響著體育課程改革的健康發(fā)展[2]”?!罢n改實踐中的‘有權無能’和‘權力濫用’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成為兩者博弈的焦點[21]”。新課程改革之所以出現(xiàn)上述的困境,自然有機制缺失、價值觀念、教師素質一時跟不上等多方面原因,但改革觸犯了改革前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以及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一改革很難在近期給自己帶來利益,更是改革不斷受阻的一個主要致因[23]。所謂改革前的既得利益者,主要是依附在應試教育制度下的教育行政領導、中小學校長以及教材出版商等。對于教育行政領導和中小學校長而言,既得利益者會通過提高升學率創(chuàng)造更好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育資源支持,作為課程政策的忠實執(zhí)行者,雖然可能會照例接受既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但是在具體操作中,地方和學校態(tài)度卻是得過且過、應付了事,正如筆者在調研中一位中學校長所講:“小學搞搞體育特色還是有條件的,因為他們沒有中考和高考的壓力,沒壓力當然可以改,多上些體育課,學生們高興,其他老師也開心,但中學不一樣,到體育中考考試的時候,還不是緊著練,這樣的話,體育課還要那么多花樣干嘛,干脆一開始就練算了”。因此,在功利主義的制約下,絕大多數(shù)學??紤]的是社會影響和生存發(fā)展需要(生源),體育課改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和抑制。對于體育教師而言,他們不一定是改革前的既得利益者,但新課改在內容、方法及評價等各方面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新課改要求體育教師要重新熟悉教材,根據(jù)領域目標組織教學內容;要改變以教材和教師為中心的思想,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要扮演新角色,開發(fā)校本課程資源;要審視師生關系,從學生的主體和興趣出發(fā);要考慮多元發(fā)展,重視學生體能、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這些改革舉措的實施,所帶來的效果都難以預測,體育教師提出:“你說的我明白,但是怎么做?你能否給我一個樣子和模板?!憋@然,不愿逾越自己專業(yè)的“舒適地帶”的體育教師不會為他們不理解、不清楚、不確定的未來而冒險付諸行動,此外,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也影響教科書的出版利益鏈條,也要觸動原有的利益格局。這就像經濟和倫理學家施蒂格勒曾說:“當自利與倫理價值的口頭忠誠發(fā)生沖突時,如果讓我來預測關于行為的系統(tǒng)與廣泛的試驗結果,那么,在很多情況下,自利理論將會獲勝[1]”。既得利益者的阻撓是促使體育與健康課程變革陷入路徑依賴的重要因素,因此,課程改革應在對不同利益進行協(xié)調的基礎上實行漸進性的制度變遷,使他們知道,如何接受改革并從中得到益處,從而走出相對封閉的短視利益怪圈,養(yǎng)成一種開放的、兼容性的原則和立場。

        3 走出困境——體育課程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的突破策略

        3.1 以“供給側”改革理念完善體育與健康課程制度體系

        在沒有約束力的情況下“納什均衡”是自動實施的符合個體理性的最優(yōu)解,但不符合集體理性最優(yōu)解[18]。因此,針對組織域中各主體策略選擇的“納什均衡”會導致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政策真空”、“政策失靈”等問題,需要在“強制性”改革的基礎上,提供有效的制度才能規(guī)避組織域中各利益主體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容易帶來的“公共悲劇”。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領域,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整套基于變革與發(fā)展藍圖的有效教育治理方式,是體育與健康課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由之路。政府應以重點關注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需求為首要前提,及時了解各地區(qū)學校、體育教師和學生的多樣性需求,尤其要關注發(fā)展落后地區(qū)的需求表達。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與政府間的互動關系,通過建立通暢的需求表達、反饋機制,將自上而下的調查與自下而上的主動傳遞結合起來,確保及時有效地獲取當前學校體育領域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作出合理的、有針對性的制度供給安排,如各級政府應建立更為科學的教育評價政績標準,改變升學率為唯一的“好學校”標準,規(guī)范、治理以升學率為導向的教育管理制度;又如,當前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普遍存在嚴重的體育師資不足和場地器材設施的配備不足問題,早在2013年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王登峰司長就指出:“與體育教師缺編30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整體超編100多萬[22]。”《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的數(shù)據(jù)顯示,僅就硬件設施而言,小學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學校比例45.32%,體育器械配備達標學校比例45.15%,初中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學校比例62.24%,體育器械配備達標學校比例63.92%[7]。這是全國的平均達標比例,對于經濟落后地區(qū)來說,達標比例之低可想而知。教師編制和場地器材建設屬于體制內的公共領域,它不僅意味著福利保障,更意味著相應的公共責任和配套資源。如果國家和地方政府沒有有效的制度安排,相關教育的權利與責任,都會陷入到一個模糊地帶。因此,只有通過有效制度供給才能打破組織域中各主體策略選擇的“納什均衡”。

        3.2 優(yōu)化支持性環(huán)境,減少適應性預期對變革的阻礙

        在新課程改革實施中,學習效應和適應性預期使得地方、學校和體育教師依舊沿著過去的軌道運行,因為舊的體育課程制度運行成本較低,且新課程制度存有較高的引入成本與學習成本,在不能夠增贏其利益的情況下,使參與主體缺乏變革的內部動力,要改變變革的內部動力需要具備良好支持性環(huán)境。支持性環(huán)境是通過宣傳和學習成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變革案例,使參與主體降低成本投入,形成共同愿景。我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實施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2011年《課程標準》修訂之前的10年屬于試驗探索期,這期間的改革方式是教育行政部門“自上而下”的強制實施,改革中存在的爭議和問題也逐漸凸顯,但這些問題在試驗探索期出現(xiàn)是正常的;第二階段,即2011年《課程標準》修訂后的穩(wěn)步推進階段,這一階段,政策的運行應以“自下而上”為主要特征。這期間課程實施的核心問題,不能僅僅關注目標群體有沒有遵從政策,因為我國10余年的課程改革過程中,有些學校通過積極實施課程改革而成為名校,從而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和條件,有些體育教師因為積極學習、參與新課程改革而引起了學校校長和地方教育部門認可。因此,在穩(wěn)步推進階段,一線體育教師、學校領導和體育教研人員應成為這一階段的主角,他們的探索性實踐和學校提供的常態(tài)保障應成為關注重點[20]。通過總結、宣傳這些成功典型案例的理論觀點和實踐路徑,為學校、體育教師開發(fā)更多的操作策略,使參與主體對變革產生良好的預期和學習意愿,從而減少適應性預期對變革的阻礙。此外,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還需要提升學校校長的內部變革動力,因為只有校長重視了,課程改革才能形成有利于變革的有效組織和支持性環(huán)境,因此,對校長進行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相關培訓理應成為培訓的重要內容,通過培訓使學校領導成為突破學習效應的動力源,改善觀念而非固守舊制。

        3.3 加強監(jiān)督與問責機制,實現(xiàn)對課改執(zhí)行的有效控制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中,由于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影響,個人的行動和選擇往往關注結構和文化因素,使倫理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人們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準則,導致體育課不受重視和工具主義傾向。因此,加強監(jiān)督問責機制,實現(xiàn)對政策規(guī)避的防范和政策失真的糾偏對課程改革的穩(wěn)步推進有重要意義。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強調:“要強化考核激勵。各地要把學校體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績考核指標、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負責人業(yè)績考核評價指標。加強學校體育督導檢查,建立科學的專項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問責機制”。健全學校體育的監(jiān)測機制,都應將學校體育的辦學條件、學校體育課開足開齊、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工作考核指標體系,而不能以評價學生體質健康為唯一目標,有關政府及部門應每年都及時組織對學校體育工作督導評估和學校體育報告公示,加大對政府落實執(zhí)行、績效考核獎懲力度,對沒有達到要求的地區(qū)和學校予以公示問責,對相關的評優(yōu)評先一票否決。條件成熟的地區(qū)可以考慮讓相關利益者參與監(jiān)督評價,如學生和家長是最關心學校的群體,也是最能感知學校體育辦學和教學狀況的利益主體,將學生和家長對學校和體育教師的滿意度情況納入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讓家長和學生的意見,能夠影響到校長、鎮(zhèn)、區(qū)(縣)領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方、學校領導和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

        3.4 健全自下而上的利益表達機制

        根據(jù)??聦嗔π再|的認識,不管誰來行駛權力都有可能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性,權力是相對的??得⑺拐J為,只要個人有選擇自由,制度就會為滿足人們的需要而演化和變革。個人選擇的自由反映在教育領域就是要健全自下而上的利益表達機制,因此。在后現(xiàn)代主義看來,權力交由誰來行使都行,關鍵是要讓不同群體、個人的利益能夠得到充分的反映,讓更多的聲音被聽見。首先,課程決策者與參與者之間建立一種積極的合作對話關系。課程改革權力的分化不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而是相互制約的,要結合對話制度,使每個個體的利益都能得到較為充分的反映,傾聽不同主體的聲音,形成公共輿論,使課程改革制度建設的過程成為政府、社會、學校和家長相互學習、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其次,構建以主體性為基礎的自由平等觀。多爾從課程發(fā)展的實踐性和課程的自組織性原理出發(fā),強調課程的權威和控制不是來自課程外部的干涉或強制,而是來自課程內部,來自課程實踐工作者。多爾認為,在“情境性”和“轉變型”課程發(fā)展活動中,教師是“平等者中的首席[25]”。以主體性為基礎的自由平等觀來指導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就是在課程改革決策權力運作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課程改革決策者和參與者的互主體性,并且,最終以師生的主體性發(fā)展為旨歸,從而使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征得參與主體的廣泛認同。

        3.5 處理好賦權和增能的關系,進一步增強體育教師的課程意識和能力

        課程問題是關于應該教什么和學什么的問題,課程實施離不開施教和受教的主體,因此,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被賦予權力,或者教師具有行駛權力的能力,是課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受體育教學大綱的影響,我國的許多中小學體育教師長期以來都早已習慣于做執(zhí)行者的角色,教師權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是導致學生學習無興趣、教學活動枯燥、教師淪為“受雇者”的政策根源之一。新課程改革在體育教師的“賦權增能”上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使體育教師擺脫那種“受雇者”、“裝配線上的工人”的角色,就“權”而言,體育教師被賦予靈活的教學自主權和專業(yè)發(fā)展權,就“能”而言,體育教師需要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不斷充實和更新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能力,從而達到賦權的目標。這就好比“水桶效應”所解釋的道理一樣,課程改革的成功不僅僅取決于決策者的努力,還取決于全體體育教師,而不是一部分體育教師的努力和實踐。然而,體育教師作為合作參與者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只注意訴諸于權力和利益的要求,忽視了自身能力的建設,據(jù)不完全調查,全國幾乎有一半左右的中小學體育教師沒有讀過《課程標準》,從而影響了體育課程改革更好的實施[10]。因此,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應注意賦權和增能的結合,一方面,“頂層”應為體育教師提供課程決策的知識信息,開發(fā)更多的操作策略,并提供充分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使之轉化成課程改革合作參與的能力;另一方面,體育教師要積極學習和領會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要擺脫傳統(tǒng)體育課程的專門化泥沼,拓寬知識面和補充專業(yè)新知識,增強對課程內容、教材的選擇能力和資源開發(fā)的能力,從“沒有思考的機器”轉變?yōu)椤吧朴谒伎嫉膶<摇保纬膳c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相適應的素質和能力,讓普遍認同的“教師擔當”成為現(xiàn)實。

        4 結語

        當前體育教育中的許多問題和危機,其實都只是教育政策在深層歷史結構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外在矛盾表現(xiàn)。無論是200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還是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標志的體育與健康新課程,均在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引下,倡導“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課程理念,把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作為課程設計和實施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及價值追求,這種基于學生觀的課程使得學生從本課程中不斷受益[11]。但課程政策實施的失真現(xiàn)象制約著新課程改革的縱深發(fā)展,本研究從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的成因,闡釋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實施的困境,即由于新制度形成和變化是在既有制度存在的情況下發(fā)生的,制度變遷過程只能具有路徑依賴的性質。包括正式規(guī)則和非正式規(guī)則在內的既有制度模式對行為者的選擇纏身制約作用,即使行為者預想的是高效的制度,新的制度模式也不可能完全擺脫舊制度的影響。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的邏輯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意味著改革在陷入路徑閉鎖后不可突破,所以,面對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我們一方面必須正視和認清路徑依賴的必然性,而另一方面要確立自身的合理性是其得以良好運行的前提,在現(xiàn)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制度體系和操作體系,努力構建和實踐面向學生的中國體育與健康新課程。

        [1]阿馬蒂亞·森.倫理學與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3.

        [2]黨瑋璽,張學忠.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立[J].體育學刊,2011,17(10):71-74.

        [3]道格拉斯·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杭行,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29-130.

        [4]黃顯華.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4.

        [5]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為[M].詹正茂,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83-100.

        [6]黑格爾.歷史哲學[M].王造時,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6:65.

        [7]教育部.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R].2012-8-31.

        [8]金一鳴,唐玉光.中國素質教育政策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53-59.

        [9]紀德奎.新課改十年:爭鳴與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1,(3):18-24.

        [10]季瀏.論面向學生的中國體育與健康新課程[J].體育科學,2013,33(11):28-36.

        [11]季瀏.深化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關鍵[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10):1-6.

        [12]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476.

        [13]李斌.基于“頂層設計”的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構想[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35(5):86-89.

        [14]李斌.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變遷、沖突及其整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30):88-94.

        [15]劉旻航,孫慶祝.對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反思[J].體育科學,2006,26(10):75-81.

        [16]盧現(xiàn)祥,朱巧玲.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77-392.

        [17]羅素.中國人的性格[M].王正平,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3:38.

        [18]馬爾科姆·盧瑟福.經濟學中的制度—老制度主義和新制度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98.

        [19]歐用生.披著羊皮的狼—校本課程改革的臺灣經驗.[J]全球教育展望,2002,(7):16-19.

        [20]潘凌云,王健,樊蓮香.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執(zhí)行的制約因素與路徑選擇[J].體育科學,2015,35(7):27-34.

        [21]郄捍烈,馮兵.理性與非理性的博弈—對于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評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4):95-98.

        [22]單士賓.體育教師缺編30萬意味著什么?[N].中國體育報,2013-1-17.

        [23]吳康寧.中國教育改革為什么會這么難[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8(4):10-19.

        [24]吳永軍.我國新課改反思:成績、局限、展望[J].課程·教材·教法,2009,29(7):17-24

        [25]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xiàn)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38.

        [26]楊文軒.關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的思考.[J]體育學刊,2011,18(3):1-3.

        [27]張長青.納什均衡的效率及選擇[J].黑龍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4(6):762-765.

        [28]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5l-77.

        [29]張金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過程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3.

        [30]DATNOW A.Can we transplant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oes it last?[J].J Edu Change,2002,42(3):215-239.

        [31]O'MEARA J.Policies,Practice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study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an Australian high school[J].Res Edu,2005,36(1):99-106.

        [32]OGAWA R T,CROWSON R L,COLDRING E B.Enduring Dilemmas of School Organization MurPhy K S.Loui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M].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Publisher,1999:277.

        [33]SCOTT W R,et al.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M].Chicago:University Chicago Press,2000:26.

        Basic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Reform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and Exploring Countermeasures——On the Origin of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LI Bin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predicament of sports and health curriculum reform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l mechanism from the cause of the path dependenc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The study suggest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hanging is a procedure of the new-old curriculum system replacement and vicissitude of its rules system and functions,and the conversion process of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also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 dependence.Organization domaining strategy choice of subjects to the"Nash equilibrium",the new-old course system of choice preference,the low cost of informal rules transformation difficulty,the containment of vested interests are the path dependence of sports curriculum system vicissitude in the conversion.Hence,it puts forward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he breakthrough strategy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 another words,it must perfect the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ourse system with the idea on the supply-side reform;to optimize a good supportive environment,to reduce the adaptive expectations for changing of the resistance;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mplementation;to improve the bottom-up interest expression mechanism;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owerment and energization,and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urriculum awareness and abilities of thos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basic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the dilemma;institutional change;path dependence

        G80-05

        :A

        1000-677X(2017)03-0013-08

        10.16469/j.css.201703002

        2016-07-16;

        :2017-03-03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3CTY023);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5BTY054)

        李斌,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Tel:(0531)86180624,E-mail:libin001600@163.com。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猜你喜歡
        體育教師制度改革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改革之路
        金橋(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備忘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改革創(chuàng)新(二)
        體育教師如何上好室內課
        瞧,那些改革推手
        傳記文學(2014年8期)2014-03-11 20:16:48
        體育教師要重視“聽、說、讀、寫”
        體育師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女人| 成人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久久久少妇一区二区| 在线国产丝袜自拍观看| 日韩一区三区av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免费观看91色国产熟女|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自在自线| 国产精品兄妹在线观看麻豆 | 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 成人爽a毛片免费视频| 又色又爽又黄高潮的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av片无码永久免费|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无码|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小说| 麻豆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免费福利一区二区无码AV| 九九精品国产99精品|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午夜手机精彩视频| 无遮无挡爽爽免费视频| 日本一区午夜艳熟免费| 国产精品涩涩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激情综合五月婷婷久久| 岳丰满多毛的大隂户| 女的扒开尿口让男人桶30分钟|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亚洲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V免费| 在线观看视频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熟女| 男男做h嗯啊高潮涩涩|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久久|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一个| 国产一级自拍av播放|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在线va免费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