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晨晨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湘西苗族鼓舞的美學價值探析
夏晨晨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從社會學、美學等不同角度對湘西苗族鼓舞的美學價值進行分析探討,旨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意識,挖掘苗族鼓舞的美學價值,以期為湘西苗族鼓舞的發(fā)展提供理論參考。
湘西;苗族鼓舞;美學價值
湘西苗族鼓舞是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藝術特征及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的項目,廣受湘西地區(qū)群眾的喜愛,是集音、體、美為一體的民族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代表性和濃厚的文化內(nèi)涵。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苗族鼓舞在人們生活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人們的審美情趣也有所提高。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獨有的舞蹈形式,作為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苗族鼓舞有它獨特的魅力。湘西苗族鼓舞藝術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已經(jīng)成為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與健身等多重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其廣泛流行于吉首、鳳凰、保靖、古丈、花垣等苗族聚居區(qū)。從古至今,湘西苗族鼓舞不僅凝聚著族群的智慧與共同的記憶,也表現(xiàn)了湘西苗族特有的人文民俗風情及苗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具有突出的顯著性和典型性,蘊藏著較多的民俗學、人類學、民族學及美學等信息,具有濃厚的藝術內(nèi)涵和研究價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主要技術結構是以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勞動生產(chǎn)為主的動作,也是相對傳統(tǒng)的鼓舞,如犁田、插秧、割谷、打谷、紡紗、砍樹等動作。鳳凰山江的苗族鼓舞就屬于傳統(tǒng)的鼓舞。隨著文化多元化,許多傳統(tǒng)文化不斷流失,但鳳凰縣的山江鎮(zhèn)依然保護得比較完善;吉首市的“德夯”在苗語里是美麗的峽谷的意思。德夯有“天下鼓鄉(xiāng)”的美稱,只要提到苗族鼓舞,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德夯這個美麗的地方。在德夯苗寨分別出了6代鼓王和3代猴兒鼓王,個個都是打鼓的好手。德夯的鼓舞加入了很多的現(xiàn)代元素,在基本的勞動生產(chǎn)和耕耘、插秧、收割、梳妝等動作的基礎上,融入競技體育、舞蹈等技法,如,下叉、下翻腰、踢腿及跳躍類、旋轉類、翻身類技術技巧,使苗族鼓舞的觀賞性更高;保靖葫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術鼓。洪富強先生作為武術鼓的創(chuàng)始人,由洪老先生創(chuàng)編的八合鼓是武術鼓的開山之鼓,伴隨著剛柔相濟的音律跳起,鼓手們于勾拉手、推拉掌、馬步、弓步、騰轉身中,展現(xiàn)著苗族人民敢愛敢恨、熱情豪爽的態(tài)度。聽其聲、觀其舞,心潮澎湃。葫蘆鎮(zhèn)的男女老少都能將武術鼓打得淋漓盡致。葫蘆的武術鼓既有開山之鼓八合鼓,還有撼山鼓、八卦鼓、湘黔鼓等。
2.1 湘西苗族鼓舞的動作美
動作美是指由身體每個部分在活動變化中顯現(xiàn)出的千姿百態(tài)的動態(tài)美。藝術本起源于生活,湘西苗族鼓舞中的花鼓舞姿曼妙、動作優(yōu)美,表演方式簡潔大方,節(jié)奏清晰,整套鼓舞表演下來動作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湘西苗族鼓舞的打法有很強的規(guī)律,重復、左右相稱、循環(huán)相連、順序延伸,給觀眾一種整齊統(tǒng)一、結構嚴謹?shù)母惺?。大部分動作來源于歷代相傳的祭祀儀式、日常生活、生產(chǎn)勞動等形態(tài)動作,動作千姿百態(tài)。湘西苗族花鼓的動作舒展、大方、自然,集體鼓舞的動作磅礴大氣,時而柔美灑脫,時而剛勁有力,它包括有柔軟美、松弛美、優(yōu)雅美、速度美、輕快美等。湘西苗族鼓舞動作上的美感給人們帶來的是最直觀、最振奮人心的美,也契合了當今的審美意識。
2.2 湘西苗族鼓舞的力量美
湘西苗族鼓舞力量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保靖葫蘆鎮(zhèn)的武術鼓。洪富強先生作為武術鼓的創(chuàng)始人,由他創(chuàng)編的八合鼓成為武術鼓舞的開山之鼓,伴著剛柔相濟的音律跳蕩,鼓手們于勾拉手、推拉掌、馬步、弓步、騰轉身中;憾山鼓是苗族先民抵御外敵的戰(zhàn)爭場景,通過馬步橫槍、快馬加鞭、橫掃千軍、翻江倒海等10多個動作來呈現(xiàn)。展現(xiàn)著苗族人民敢愛敢恨、熱情豪爽的態(tài)度。聽其聲、觀其舞,心潮澎湃。武術鼓少了一份柔,多了一份剛,男女老少都能將武術鼓打得淋漓盡致。武術鼓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力量美,給人一種崇高壯美的享受。
2.3 湘西苗族鼓舞的節(jié)奏美
節(jié)奏感是人們最早期形成的感覺要素之一,起源于勞動。一種節(jié)奏逐漸進入到人的腦海中,便慢慢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節(jié)奏,久而久之,一聽見相同的節(jié)奏,其便興奮起來。湘西苗族鼓舞是一種鼓樂與舞蹈相融合的表演形式,與其他的鼓樂相比有著與眾不同的地方,它在一個鼓上表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節(jié)奏和音色,即打鼓和打邊,這是一種鼓點和鼓邊相互配合的二重奏技法,鼓點為主奏,鼓邊為伴奏,緩、急相間的節(jié)奏美豐富了鼓舞的音樂性,由鼓舞的情緒變化來決定鼓點的快與慢、輕與重,構成了統(tǒng)一獨特而又豐富的音樂風格。在表演中不僅有傳統(tǒng)的節(jié)奏鼓點和技法,還能隨機應變、靈活運用。這種別樣的節(jié)奏讓人過耳不忘。
2.4 湘西苗族鼓舞的服飾美
湘西苗族鼓舞節(jié)活動時參與者的服飾強化了人們的審美價值,可以說,湘西苗族鼓舞的服飾美主要體現(xiàn)在服裝設計、色彩與內(nèi)涵二者合一的和諧美和個性美,突出了湘西苗族民族的個性特點,由于湘西苗族鼓舞表演的內(nèi)容、形式不同,不同款式的服飾會襯托不同的意境。色彩能夠傳達信息,表達情緒,不一樣色彩可以給人帶來不一樣的美感。不一樣的色彩帶給人不一樣的心理感受,引發(fā)不一樣的聯(lián)想。湘西苗族鼓舞在平時的節(jié)日活動中,參與者的服飾五彩斑斕,可以為大家?guī)矶嗖实木跋蟆?/p>
2.5 湘西苗族鼓舞的和諧美
湘西苗族鼓舞因為傳承了湘西地區(qū)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它的社會美特別集中體現(xiàn)在人的思想性格、行為舉止方面。苗族鼓舞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娛樂和交際的功能,當人與人之間相處時,苗族鼓舞表演有的需要集體的配合,如表演集體鼓舞。苗族鼓舞在湘西苗族人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掌握了苗族鼓舞技能可以得到當?shù)鼐用竦木囱龊统绨荩蔀榻煌南葲Q條件。苗族鼓舞文化要成為湘西地區(qū)社會的一種存在形態(tài),苗族鼓舞的社會美是不容忽視的。
2.6 湘西苗族鼓舞的人文美
人文美就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與核心部分,一切由人的文化活動帶給人以美感的都可稱為人文美。在湘西地區(qū),大眾對苗族鼓舞非常喜愛,苗族鼓舞帶給大眾的既是一種美的享受,同時也是可以傳達民族友情,歌頌和平的使者,是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我們在欣賞苗族鼓舞表演的同時,感受到苗族鼓舞所蘊藏的文化內(nèi)涵、歷史背景及民族情結。從人文角度看,湘西苗族鼓舞展示的是湘西苗族社會,是一部有著濃郁的人文色彩的經(jīng)典讀本。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樸實的審美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彰顯著不朽魅力,在歷史的傳承中已演繹為最具有象征意義的湘西苗族的民族符號和文化成果。藝術起源于生活,不管任何一種藝術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精神環(huán)境下形成的。湘西苗族鼓舞起源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湘西苗族人民熱愛他們生活的土地,艱苦的生活造就了勤勞勇敢、團結互助、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苗族人民,正是因為苗族人民生活的艱苦,才創(chuàng)造了如此具有特色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魅力的湘西苗族鼓舞。
[1]克羅齊.美學原理[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
[2]羅婉紅.湘西苗族鼓舞生存現(xiàn)狀及開發(fā)對策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3]田祖國,白晉湘.民族傳統(tǒng)體育美學價值與廣場文化建設[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1):25-28.
[4]陳杰.湘西苗族鼓舞藝術初探[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4):161.
G85
A
1674-151X(2017)14-14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4.079
投稿日期:2017-05-24
夏晨晨(1991—),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