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亞麗
西華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
民以食為天
——從《論語》看孔子的飲食觀念
牛亞麗
西華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
孔子是為世人共知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大家心目中的圣人,從《論語》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找到孔子對飲食的態(tài)度所涉及到哲學、健康、禮儀等方面的看法??鬃右匀寮易趲熒矸郑灾匾曪嬍车乃枷雽笫里嬍澄幕恼J知影響非常大。
《論語》;孔子;飲食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足以見得飲食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由于孔子是為世人共知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大家心目中的圣人,因此注重孔子思想方面的研究較為顯著。然而圣人也是人,也需要吃飯穿衣睡覺,從《論語》一書我們就可以簡單的了解到孔子對飲食的態(tài)度。[1]孔子以儒家宗師身分,所言重視飲食的思想對后世飲食文化的認知影響非常大?!墩撜Z》一書中“食”字共出現(xiàn)41次,其中30次做“吃”解。從《論語》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找到孔子對飲食的態(tài)度所涉及到哲學、健康、禮儀等方面的看法。
從《論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孔子的人生哲學是一個“仁”字,以仁義道德為中心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力求將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君子”,孔子關(guān)于飲食的觀點反映了人應(yīng)該對生活不能太注重物質(zhì)上的享受,更應(yīng)該有一種精神上的追求,他用一身的實踐告訴我們能夠真正做到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無視富貴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生活中的哲學。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就是提倡君子飲食不貪求飽足,居住不貪求舒適。這也就是安貧樂道的一個基礎(chǔ)??鬃诱J為不重視物質(zhì)生活的享受,以精神境界的升華為目標才是個好學的人。他認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難矣哉!”《論語·陽貨》所表達的思想就是要求有所學,有所思,有所為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反對好吃懶做,消極無聊地打發(fā)日子??鬃拥膶W生中聽懂老師這句話并身體力行,做的最好的應(yīng)該數(shù)得上顏回了。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這句話是孔子對這個家境貧寒、簞食瓢飲、居住陋巷、以苦為樂、好學不倦的弟子顏回的稱贊。那么顏回到底樂什么?我們可以從孔子身上找到答案。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對于孔子來說應(yīng)該是有其師必有其徒。從孔子的言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是一個視富貴如浮云的人?!帮埵枋?,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墩撜Z·述而》這句話是孔子對自己的形容,從這兩句話我們可以了解到孔子與顏回在對待物質(zhì)的態(tài)度上是很相近的,他們不注重物質(zhì)那么看重什么呢,就是仁義、道義。對于他們來說做人如果不“義”,就是再富貴也沒有意思。但如果心中有“義”,即使吃粗茶淡飯也是快樂的。
孔子終身奔走于各國之間傳播他的學說,享年73歲,這在現(xiàn)今社會也算得上一個長壽之人了。他這健康的身體與他的飲食觀密切相關(guān),他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薄墩撜Z·鄉(xiāng)黨》也就是說孔子要求做飯時,食物原料要選擇優(yōu)質(zhì)的,這是“精”;切魚肉時要盡量切的薄而細,這是“細”。這樣的要求,不僅有益于健康,而且這也與孔子對自身言行的嚴格要求有關(guān),可以說,他將做人的標準已經(jīng)投射到飲食習慣當中了??鬃印笆巢粎捑钡娘嬍秤^,是他對中國飲食文化創(chuàng)建的一個理論觀點。它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已經(jīng)總結(jié)了物質(zhì)和精神的兩個方面。
“食饐而鍻,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論語·鄉(xiāng)黨》。
這是孔子針對飲食衛(wèi)生提出的進食標準,也是孔子飲食觀的精髓。意思是說糧食、魚和肉腐敗變質(zhì)了,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不好,不吃。這體現(xiàn)了孔子對食物色香味的要求及其的高。烹調(diào)不當,不吃。烹飪當有度、有節(jié),其實是喻指言行當有度、有節(jié)??鬃拥摹暗馈斌w現(xiàn)在飲食之“禮”中,因而,“敗”、“餒”、“色惡”及“臭惡”,實指“無道”,而“不食”體現(xiàn)了“正道”的追求。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其倫理思想的灌注方面是獨具匠心的。不僅對食物,孔子對調(diào)料的要求也挺高的,調(diào)料放得不當,不吃。其實,這些都與現(xiàn)代飲食衛(wèi)生學的觀點基本一致,可以借鑒。
孔子認為禮作為規(guī)范社會結(jié)構(gòu)和人們行為的基本制度在很久以前就存在,將來也會永遠存在下去,禮治是永恒的。[2]孔子有關(guān)飲食的論述中常常聯(lián)系到社會的禮儀教化,如“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薄墩撜Z·鄉(xiāng)黨》就是說孔子和本鄉(xiāng)人在一起喝酒,喝完之后,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這一禮節(jié)反映了古代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白邮秤谟袉收咧畟?cè),未嘗飽也?!薄墩撜Z·述而》孔子在家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來沒有吃飽過。這并不是人家不讓他吃飽,也不是食物不足以讓他吃飽,而是他自己不愿意吃飽,這正是圣人性情純正,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表現(xiàn)。因為古代禮儀要求尊敬死者,服喪者不不應(yīng)飽食;另一方面服喪者在喪事的哀痛中也不會飽食??鬃訉τ诜收叽嬗斜烹[之心,考慮到禮儀規(guī)范,遇到人家的喪事應(yīng)該表示哀悼,所以自己不愿在人家的喪事中大吃大喝。
孔子對飲食的禮儀講究還涉及到吃相及坐姿上,如“食不語,寢不言?!薄跋徽?,不坐?!薄墩撜Z·鄉(xiāng)黨》“食不語”就是飲食衛(wèi)生方面的好習慣,因為,人在吞咽食物時,呼吸動作是暫時停止的。如果吃飯時說話談笑,食物容易誤入氣管或鼻腔內(nèi),所以常聽老人說“吃飯不要講話”,其原理即在于此。睡覺不說話不是指睡著了不說話,而是指睡覺前不說話。所以,坐下來就吃飯,上床去就睡覺,這是圣人的習慣,是不是一種嚴肅認真的生活態(tài)度所致呢?“席不正不坐”意思是說,筵席的四邊應(yīng)與屋子的四邊保持相應(yīng)平行,鋪放端正,如果席子擺得歪歪斜斜的,有損于飲食的形制,那就不能入席了,可見孔子對這些禮儀的講究有多么重視。
[1]孔潤常.孔子的飲食文化思想[J].東方食療與保健,2009(7).
[2]張培國.孔子禮治思想淺析[J].管子學刊,2002(3).
牛亞麗(1985-),女,河南淇縣人,現(xiàn)工作于西華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助教,主研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