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雁
黑龍江東霖律師事務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6300
誣告陷害罪研究
李鴻雁
黑龍江東霖律師事務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6300
我國法治建設時日尚短,有法可依只是基本完成,有很多法律在實踐中認定不清,此罪于彼罪,罪與非罪的區(qū)別不易劃分。在實踐中還存在檢察機關與法院認定不同的情況,筆者從司法實踐出發(fā),以案例為切入點,認真研究了誣告陷害罪在實踐中存在的分歧,分析了誣告陷害罪的法理,希望能對我國法治進程提供綿薄之力。
誣告陷害;罪與非罪
(一)金某誣告陷害案
2013年07月15日晚20時許,張某(男,34歲,另案處理)趁夜黑無人,進入被告人金某家,從金某家的臥室、客廳內(nèi)拿走金某的現(xiàn)金、購物卡等貴重物品,合計人民幣10000余元。金某發(fā)現(xiàn)后,金某與妻子謀劃,向公安機關謊報被盜數(shù)額為86000余元,同時找到好友王某(女,33歲,另案處理)提供偽證。
(二)趙某假口供一案
2014年7月,夏某(吸毒人員)給犯罪嫌疑人趙某打電話,聯(lián)系購買冰毒150克。此時,趙某正與其女友侯某、朋友劉某等人聚會,便從侯某處取得所需冰毒,販賣給夏某,并將贓款交給了侯某。次日,警察抓獲夏某,根據(jù)夏某交代于當月將趙某抓獲。在前后二次筆錄中,趙某稱冰毒是從朋友劉某處獲得,遂警察對劉某展開網(wǎng)上追逃。2016年7月將劉某抓捕歸案。經(jīng)對劉某座駕、住宅搜查后發(fā)現(xiàn)大量冰毒及吸毒工具。于是,公安機關依法刑事拘留了劉某。但劉某歸案后,對販毒一事拒不承認,交待賣給夏某的毒品是侯某交給趙某的,自己只是陪同。趙某在第三次筆錄中中交待了事實,稱其賣給夏某的毒品是由侯提供,為了保護侯某,才謊稱是朋友劉某給的,反正不是劉某做的,根據(jù)嫌疑利益歸屬嫌疑人的刑事法律原則,也不會對劉某如何。
(一)金某誣告陷害一案
第一,刑事訴訟中的“證人”是否包括被害人。檢察機關認為刑事訴訟中,被害人出于種種原因,可能做出不實陳述。為了打擊犯罪,可以將被害人劃入證人的含義,進行適當?shù)臄U大解釋。被害人向司法機關虛假供述構(gòu)成犯罪的,應追究刑事責任。如果證人的范疇不包括被害人,那么,被害人就會在某種情況下逃避法律追究。因此刑事訴訟中的“證人”應當包括被害人。
第二、如何解釋“捏造事實”,案件中金某的行為是否符合誣告陷害罪中“捏造事實”的規(guī)定。公訴機關認為誣告陷害罪中的“捏造事實”是指無中生有,而不應是以小變大,夸大其實。金某只是虛報被盜數(shù)額,其所供述的張某犯罪事實是真實的,其行為應視為偽證罪中的“對案件的重要情節(jié)故意做假證明”。
(二)趙某假口供一案
第一種觀點,如果趙某沒有對劉某進行虛假指證,公安機關就不會對劉某上網(wǎng)追逃,劉某也不會受到刑事強制措施約束,趙某的行為對司法進程產(chǎn)生了嚴重干擾,侵害了劉某的人身自由,情節(jié)嚴重;另外,對劉某可能受到的刑事追究,趙某存在過錯,而且主觀上有故意成分,故此,應當依法追究趙某誣告陷害罪的刑事責任。另一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存在一定道理,但在針對劉某展開的偵查活動過程中,公安機關發(fā)現(xiàn)劉某仍有販毒嫌疑,這才對其采取了強制措施,若劉某犯罪事實另經(jīng)其他證據(jù)查證屬實,則趙某的行為則屬于對象不能犯,不構(gòu)成誣告。第三種意見認為,劉某雖然被上網(wǎng)追逃,但在其被抓獲后,只是被采取了刑事拘留的強制措施,屬于為保障刑事訴訟進程的順利進行而采取的一種手段,而且趙某主觀上認為,劉某會因證據(jù)不足而不被判刑,故其行為尚未達到犯罪的地步。故趙某不構(gòu)成誣告陷害罪。
(一)在第一起案件中,既然我國《刑事訴訟法》對證人和被害人分別作出了規(guī)定,那么就不應將其混為一談。另外,我國刑法第243條并未明確要求對犯罪事實“無中生有”,而且從犯罪實質(zhì)看,將0元夸大成10000元和將10000余元夸大成86000余元并沒有實質(zhì)區(qū)別。也可以將76000余元看成是無中生有。而且從量刑角度看,根據(jù)我國法律規(guī)定,盜竊10000余元,應在有期徒刑三到四年幅度內(nèi)量刑,而盜竊86000余元,則要在有期徒刑十一到十二年幅度量刑。這之間的處罰差距多達七到九年,情節(jié)比較嚴重。金某的行為足以引起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程序發(fā)生,完全符合刑法第243條規(guī)定的誣告陷害罪的構(gòu)成要件。
(二)在第二起案例中,從萬某處查獲的涉毒工具、短信及毒品等事實才是公安機關對劉某決定刑事拘留的主要原因,而這些事實并非趙某捏造,參考案例分歧意見中的第二種觀點,只要查明被誣告人有相應犯罪事實,行為人則不成立誣告。另外上述案例中,趙某編造的劉某販毒的事實,為的是掩蓋其女友犯罪事實,并且及時在第三次筆錄中作出了更改,在已竭盡所能的終止了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故此,故趙某不構(gòu)成誣告陷害罪。
[1]朱顯.關于被害人虛假陳述的案例分析[D].蘭州大學,2010.
[2]肖志雄.論我國刑法中的誣告陷害行為[D].湘潭大學,2013.
D924.34
A
2095-4379-(2017)29-0191-01
李鴻雁(1970-),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法學本科,黑龍江東霖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研究方向:法律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