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義
遼寧省大石橋市人民檢察院,遼寧 大石橋 115100
淺談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罪數(shù)認定
史欣義
遼寧省大石橋市人民檢察院,遼寧 大石橋 115100
本文對不同情況下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罪數(shù)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關于一罪的情況,觸犯本罪也同時觸犯集資詐騙罪、詐騙罪等罪名的,屬于想象競合犯,應從一重罪論處。而如果實施傳銷犯罪的過程中觸犯偽造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等罪名,應以牽連犯處斷。關于數(shù)罪并罰的情況,結合傳銷犯罪中常出現(xiàn)的非法拘禁罪、故意傷害罪、妨害公務罪等具體相關罪名做出了具體分析,認為這些不法行為超出了本罪的行為范圍,不能評價在傳銷犯罪這一個犯罪行為中,而應實行并罰。
傳銷活動;想象競合;牽連犯;數(shù)罪
2009年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中增設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如何確定被告人的行為是構成一罪還是成立數(shù)罪,是司法實踐中經(jīng)常遇到的爭議問題。傳銷活動也是異常復雜的違法犯罪活動,涉及違法犯罪行為眾多,往往包括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罪、虛報注冊資本罪、敲詐勒索罪、非法拘禁罪、銷售偽劣產(chǎn)品罪、集資詐騙罪、詐騙罪故意傷害罪等,以及傳銷人員在抗拒行政、偵查、司法機關的查處過程中所實施的妨害公務、故意毀財行為。關于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罪數(shù)問題,談一下筆者初淺認識。
行為人往往打著提供高質量商品的幌子,卻使用銷售偽劣不合格產(chǎn)品作為傳銷的道具,從而進行傳銷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同時構成銷售偽劣產(chǎn)品罪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兩個罪名。但由于其傳銷行為和銷售偽劣產(chǎn)品的行為重合,屬于一個行為同時觸犯了兩個罪名的情況,為想象競合犯,應當從一重處斷。
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與集資詐騙罪、詐騙罪類等,不能認為是特別法條與普通法條的關系。法條競合,是指一個行為同時符合了數(shù)個存在包容關系或者交叉關系的法條,但通過分析數(shù)個法條之間的邏輯關系,只能適用其中一個法條,而不被現(xiàn)實案情影響左右。①而想象競合則取決于案件事實,其現(xiàn)實行為觸犯的兩個不同的法條之間可以不具有包容、交叉關系。由從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屬于刑法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而詐騙罪屬于刑法第五章侵犯財產(chǎn)罪可以看出,二者侵害的法益不同。組織、領導詐騙型傳銷活動的行為,同時觸犯集資詐騙罪、詐騙罪等罪名的,并非法條競合關系,而應屬于想象競合犯,應從一重罪論處。
當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的過程中又實施了如偽造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犯罪的、虛報注冊資金設立公司等犯罪行為的,應以牽連犯認定,從一重從重進行處罰。首先應對“牽連犯”進行理論分析:牽連犯的成立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牽連犯的成立有數(shù)個犯罪行為的存在并且均能獨立成罪;二是構成牽連犯的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之間、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之間必須觸犯不同的罪名,并相互具有一定的牽連關系。筆者認為在認定牽連關系時,必須綜合考慮行為人的主觀及客觀因素,二者缺一不可。②在主觀因素上,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牽連意圖,即認識到數(shù)個行為之間具有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或者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的關系。在客觀因素上,要將犯罪構成要件作為認定牽連犯客觀因素的標準,即只有行為人的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或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能夠涵蓋于一個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之中,才能作為認定牽連犯之客觀方面的標準。從這個角度講,在組織、領導傳銷活動中又實施了偽造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犯罪的,或者虛報注冊資金設立公司的,之所以構成牽連犯,除行為人在主觀上具有通過傳銷騙取他人財物的牽連意圖外,在客觀上,行為人偽造公文、證件、印章的,或者申請公司登記使用虛假證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詐手段虛報注冊資本的行為,也可以看成是一種欺騙的手段,正好與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中所述的“騙取財物”的客觀要件相符合。
同時,關于牽連犯的處斷原則,牽連犯實際上是行為人同時觸犯了數(shù)罪,相對于手段行為或者目的行為成立的單獨犯罪,其社會危害性和可罰性明顯更大。因此,在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犯罪中的手段行為又構成其他犯罪的情況,以牽連犯處斷,并應當適用從一重從重處罰,體現(xiàn)了罪刑相適應的刑法基本原則。
有的觀點認為,在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的過程中,組織者、領導者又實施了非法拘禁他人的犯罪行為的,應該按照牽連犯的原理認定為一罪。筆者不同意這種觀點。雖然犯罪行為是一個過程,且對同—個犯罪過程中的行為,一般認定為一罪。但在某些情況下,行為人在犯罪過程中的其他不法行為,成立其他獨立犯罪,且這種不法行為遠超出了原犯罪的范圍,那么對此應認定為數(shù)罪。例如,為達到保險詐騙目的,而故意造成被保財產(chǎn)損毀、被保險人發(fā)生意外人身事故的,則同時構成保險詐騙罪與故意毀財罪或故意傷害罪等,對此,應認定為保險詐騙罪與故意毀財罪或者故意傷害罪數(shù)罪并罰。因為這種故意毀財或者故意傷害的行為及其危害性已經(jīng)超出了保險詐騙罪的范圍,數(shù)罪間所侵害的法益也不同。當對某些犯罪過程中的不法行為,不能評價在一個犯罪行為中時,應實行并罰。
[注釋]
①阮齊林.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3.
②劉暉.刑事案例訴辯審評[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4.47.
D924.3
A
2095-4379-(2017)34-0148-01
史欣義(1971-),男,漢族,遼寧營口人,遼寧省大石橋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