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敏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
淺析各類法律解釋的適用條件
朱良敏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法律解釋;適用條件
法律解釋是法律適用的一個重要步驟,是在法律意義不那么清晰時,明確法律條文和構成要素內含的法益理念而正確適用法律的基礎。正如復雜的法律體系和多樣的價值理念,法律解釋相應的也存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情況下,會用到不同的法律解釋方法,從而根據不同的法律規(guī)范和案件事實判斷合法合理的法律效果。
根據澳門法學大辭典的定義:“法律解釋就是法定的國家機關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對法律的具體內容和涵義所作的說明?!崩碚摴沧R認為,法律解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有權解釋,按照有權機關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另一類是學理解釋,是指沒有法定解釋權的團體或個人對法律作出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釋。
本文討論的主要是司法解釋中法官作出的法律解釋。
通過大量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法律解釋的分類存在較大的爭議,根據不同的觀點和標準,法律解釋的劃分體系也不同。比如王澤鑒先生認為法律解釋有五類:法律文義解釋、法律體系解釋、立法史與立法資料解釋、比較法解釋、立法目的解釋;梁慧星教授將法律解釋方法分為了四類十種:四類分別是文義解釋、倫理解釋、比較法解釋和社會學解釋,其中倫理解釋又包括體系解釋、法意解釋、擴張解釋、限縮解釋、當然解釋、目的解釋和合憲性解釋;蘇力教授將法律解釋方法分為文義解釋或平義解釋,語境解釋或體系解釋,法意解釋和目的解釋幾種。按照各種解釋方法的含義及其之間的邏輯關系,筆者更傾向于蘇力教授的劃分方法,即:語義解釋、體系解釋、法意解釋、目的解釋。
(一)語義解釋及適用條件
語義解釋是指按照法律規(guī)范語詞的通常文字含義、語法及使用方式等進行的解釋。通常的文字含義和語法,就意味著按照普通人一般應該具有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可以進行分析判斷。既然法律制定是為了讓社會公眾了解并遵守的,立法語言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的社會通用性,只有進行了通常充分的理解,公眾才能以法律規(guī)范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并且對于自己行為后果的合法性具有預測性,當法官評判行為人的某種行為時,也要根據普通人對于法律規(guī)范的一般認知來進行法律規(guī)范的解釋,以求在公眾可預測的范圍內接受行為的法律效果。
語義解釋按照對于文字含義解釋的尺度大小可以分為平議解釋、限縮解釋和擴張解釋。
1.平義解釋、限制解釋、擴張解釋
(1)平義解釋指在法律語意明確、只有一種解釋而排除其他理解的可能性、不存在概括范圍的不確定性時,嚴格按照字面意義解釋,既不擴大也不縮小語言的意義范圍。比如“未成年女性”就是指年齡在18歲以下的女性,“禁止結婚”就是不允許男女雙方締結婚姻關系。這樣的詞語不存在歧義或者理解多樣性問題,直接按照字面解釋即可。
(2)限制解釋指對于法律條文中某些語言要素作出縮小語義范圍的概念解釋,法律條文中,某些用語的范圍可能具有概括性,如果不加以限制解釋可能會造成法律適用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甚至造成法律的誤解。比如刑法中關于盜竊罪的規(guī)定,盜竊“公私財物”中的“財物”應當是指“他人之物”,因為盜竊自己財物不會構成犯罪。
(3)擴張解釋是指如果嚴格按照字面含義解釋會縮小法律原本的意義時,要對法律用語進行一定的擴大概念范圍的解釋,以免使某些應該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或者保護的法益逸出法律的“規(guī)制圈”。比如“家庭暴力”不僅包括用暴力手段毆打殘害家庭成員,也包括限制人身自由等并非以強烈的肢體沖突實施的手段。
2.適用條件
文義解釋在眾多法律解釋方法中具有優(yōu)先序位,因為文義解釋是最貼切于法律文本本身的一種解釋。主要使用在以下情形:
(1)法律文本語言語義較為明確,通過對用語的字面含義做一般的或者擴大、縮小的解釋就可以對法律進行很好的適用。
(2)對于一些懲罰性條款尤其是需要對人身利益進行限制或者損害的處罰規(guī)定,要嚴格按照文義來解釋。突出體現(xiàn)是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則,對于行為人的犯罪行為是否符合某個犯罪的構成要件,判處怎樣的刑罰,都要根據明確的條文規(guī)定和語詞含義來解釋。
(3)對于賦予某些機關組織或者個人權利或者權力的條款要嚴格進行文義解釋。比如“立法機關享有立法權”,就是說立法機關擁有立法而不是行政權或者司法權;如“公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是不得侵害國家、其他組織、公民和個人的權益……”就是說公民確實享有言論自由權,但是也受不侵害他益性的限制。對于權力(利)條款進行文義解釋,是防止濫用權力(利)的需要。
(二)體系解釋
1.含義
體系解釋是指不孤立地從個別法條的文義,而聯(lián)系到這一法條與本規(guī)范性文件中其他法條,以至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的關系來考查這一法條的含義,也就是說從這一法律的整體來解釋。①
可以看出,體系解釋注重某一個法律條文和其他條文以及整個法律規(guī)范體系的理念和價值的統(tǒng)一性和協(xié)調性。
2.適用條件
法律體系之間的統(tǒng)一性是法律和諧正確適用的基礎條件,當法律規(guī)范內部出現(xiàn)了某些斷層或者沖突時,就需要通過體系解釋來對法律的這些問題進行解決。
(1)同一個法律規(guī)范文件中,一個法律條文由多個款項構成,或者某種法律現(xiàn)象有多個連貫或者不連貫的法律條文進行了規(guī)定時;存在一些法律規(guī)范文件,使用了某些法律用語,但是本身并沒有對這樣的詞語進行解釋而只能在其他法律文件中找到相關解釋時。面臨這些問題,要想正確理解其中某一個款項或者條文,必須要對其他相關的條款項進行整體的分析解釋,把握上下文以及整體的語境,這樣才能全面的理解法律所要表達的最完整的意思,從而更準確的適用法律。
(2)出現(xiàn)法規(guī)競合的情形時,也要進行體系的法律解釋,選擇使用的法條。有時是同一法律體系的的一般法和特別法的法條競合,有時是同一法系不同部門法之間的法條競合,有時是不同法律體系不同部門法之間法條競合,這樣的就需要對于競合的法條之間進行法律理念和價值的衡量,判斷究竟哪一個法條的適用最有利于保護法益、最適合解決矛盾,或者是根據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高位法優(yōu)于低位法,又或者是適用法律責任更嚴重的法律條文,重罰吸收輕罰等等,都需要根據聯(lián)系法律體系的內在邏輯和順位來作出解釋。
(三)法意解釋
1.含義
法意解釋是指法意解釋又稱為歷史解釋、立法解釋,是指探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時候所作的價值判斷以及所欲達到的目的,通過推斷得知立法者的意思,依此對法律規(guī)范的含義進行解釋的法律解釋方法。②
由定義可知,法意解釋是通過尋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意圖來解釋法律的一種方法。
2.適用條件
法意解釋的依據是立法者意圖,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是綜合考慮社會現(xiàn)實、法治狀況、政策背景,按照一定的法律原則等來進行規(guī)范的制定,其中必然隱含著立法者期望保護的法益和一定的價值理念,而這樣的價值理念是通過了種種利益衡量而具有正當性的。實際中往往存在一些情形使得法律意義不甚明確、法律不能完全表達立法意圖甚至完全不合理,此時通過法意解釋的方法可以最大程度的探究立法者愿意,防止濫用解釋權利而誤解或者歪曲立法意圖。適用法意解釋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幾種:
(1)當法律規(guī)定模糊,容易造成歧義或者有多重解釋方向而可能導致不同的法律適用效果時,需要用法意解釋來揣度立法意圖,并且按照立法原意或者最接近立法愿意的解釋來進行法律的適用。
(2)當某個法律規(guī)范或者條文的含義和現(xiàn)在社會生活、司法實踐的情形不相適應時,或法律條文存在滯后性時,若按照文義解釋或者體系解釋得出的結論都不符合現(xiàn)在的法律狀況時,就要依靠法官對這樣的條文進行法意解釋,把這樣的法律條文放到法律制定時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和法治要求背景下考慮,探究法律在這樣的條文中想要保護的法益,體現(xiàn)的法律價值和利益需求,結合現(xiàn)在的社會狀況再決定法律適用。
(四)目的解釋
1.含義
目的解釋是指通過分析法律法律文本自身的含義以及實施所希望達到的目和效果而對法律規(guī)范進行解釋。
2.適用條件
從含義上看,目的解釋是通過分析隱含的法律目的而非明確的字面含義進行的法律解釋,也就是說目的解釋一般是在法律規(guī)范模糊或者不完整時得以發(fā)揮作用。
(1)當法律規(guī)定不明確時,比如《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合同法》中“顯失公平”的界定,《刑法》中的“情節(jié)惡劣”、“重大影響”、《刑事訴訟法》上的“正當理由”等等,都是模糊性的表達,只有結合具體的案件,分析法律實施希望達到的目的和效果程度來進行個案的法律解釋和適用。
(2)當法律規(guī)定存在漏洞時,應該被法律所保護的法益沒有被保護,應該受懲罰的行為沒有法律進行規(guī)制,這樣就需要通過目的解釋來進行法律的適用。比如《繼承法》中對于遺產范圍是以“列舉+概括”的方式說明的,但是概括的“兜底條款”包含哪些種類沒有明確解釋,如網絡虛擬財產(如游戲幣)、某些具有一定財富價值的賬號(如微博賬號)是否可以作為遺產繼承呢?根據遺產的概念界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法律規(guī)定遺產繼承的目的是保護被繼承人的財產不被閑置、保護繼承人的期待利益,綜合以上要素可以推知法律的目的,這些具有財產性的合法網絡虛擬財產和賬號也是應該被納入遺產保護范圍的。
(3)其他需要目的解釋的情形。在類推適用法律時、解決某些“詞不達意”或者“詞不盡義”法律用語時,都會用到目的解釋。
正如上述,法律解釋的方法多種多樣,還有很多其他未列舉的如比較法解釋、立法資料解釋等,他們都有著不同的適用條件,需根據不同的法律語境和案件情形,選擇不同的解釋方法。當然,最重要的條件也是基礎,便是忠實于法律。
值得注意的是,各種法律解釋方法并不是單獨適用的,進行法律解釋時,經常用到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解釋方法。由于法律規(guī)范具有嚴謹性、體系性和概括性,還有一定的滯后性,現(xiàn)實狀況又具有多變性、復雜性合發(fā)展性,也就決定了必須進行多樣化的法律解釋才能協(xié)調好法律與法律、法律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也才能更好的適用法律。
[ 注 釋 ]
①沈宗靈.論法律解釋[J].中國法學,1993(06).
②楊仁壽.法學方法論[D].中國政法大學,1999.
D
A
2095-4379-(2017)13-0134-02 作者簡介:朱良敏(1996-),女,山東臨沂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訴訟程序中的實務問題、法學方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