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歆鷺 劉永燦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
家庭暴力救助機制研究*
王歆鷺 劉永燦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據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共同實施的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結果顯示,婚姻生活中曾遭受過其配偶侮辱謾罵、毆打、限制人身自由、經濟控制、強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暴的女性占24.7%,其中明確表示遭受過配偶毆打的比例為5.5%,農村和城鎮(zhèn)分別為7.8%和3.1%。為了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護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關系,促進家庭和諧、社會穩(wěn)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于2016年3月1日起開始施行。
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暴力;司法干預;法律救濟;救助機制
(一)家庭暴力會導致受害人遭到嚴重傷害
家庭暴力的種類多種多樣,以精神暴力、身體暴力為主,有些家庭中也存在性暴力和經濟暴力等行為。通過言辭威脅、嘲諷侮辱,拳打腳踢、兇器攻擊以及強迫與之發(fā)生性關系與他人發(fā)生性關系和控制受害者財產決定權和使用權等方式,對受害人進行家庭暴力。在這過程中,家庭暴力所展現的暴力性導致受害人的身體、精神遭受雙重傷害。
(二)家庭暴力給孩子帶來永久性傷害
據不完全統計,10%的青少年的罪犯生長在家暴環(huán)境中,70%的家暴實施者不僅對其配偶實施家暴行為,對孩子也實施家暴行為;其余的30%對其配偶實施家暴時,孩子就目睹著一切的發(fā)生。另外,在家暴環(huán)境中成長的青少年容易造成性格和心理問題,自卑、悲觀、恃強凌弱、懦弱往往成了這群孩子的代名詞。一般情況下,70%的青少年長大后會把家庭暴力帶到自己的新的家庭中。
(三)家庭暴力危害社會公共安全和秩序
首先,因家暴所產生的相關費用以及政府提供的救助費用等一系列支出,都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其次,家庭暴力會使受害者情感、肉體、心理等諸多方面造成傷害,然而,每一位家暴受害者都是社會群體中的一部分,這必然會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破壞到公共秩序和安全。據北京市女子監(jiān)獄的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在押人員中的女性暴力犯罪的誘因大多數都是家庭暴力?,F如今,家庭暴力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發(fā)展、危害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
(一)維權意識淡薄,宣傳力度不足
在家庭暴力發(fā)生后,大多數受害者的觀念都是“家丑不可外揚”。據統計,受暴的婦女平均在被虐待35次后才報警,受暴者最短遭受3年家暴后才申請救助,最長已遭受家庭暴力40年。很多受害者,不僅僅因為觀念的束縛,礙于面子才有所隱瞞,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尋求司法救濟和社會救濟。如今,對于《反家暴法》的相關內容宣傳力度不足,政府和相關機構還需要正確引導公民樹立維權意識。
(二)性暴力和經濟暴力不在救助范圍之內
《反家暴法》想要落到實處,還需要通過制定實施細則、擴大家庭暴力的定義。在我國,自然人之間平等自然決定了夫妻雙方家庭地位的平等,不僅是人身權的平等,也是財產權的平等。夫妻一方實施絕對的經濟控制,是侵占了另一方的財產所有權和支配權。因此,經濟暴力也應被列為家庭暴力當中。
此外,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十個國家開展的一項關于婦女衛(wèi)生和家庭暴力的研究中表明,15%至71%的婦女說都曾遭受過丈夫或伴侶的性暴力,4%至12%的婦女說在懷孕期間身體曾遭受到性暴力。因此,性暴力在家庭暴力中占相對較高的比例。
(三)舉證難,取證難,認定難
在家庭暴力中,明顯的特征就是隱蔽性。在大多數家庭暴力發(fā)生時,受害者往往選擇隱瞞,無力或不愿公開,再加上社會公眾的冷漠和無視,恰恰使家庭暴力這一行為更加的隱蔽和復雜。另外,家庭暴力案件少有目擊證人。即使存在證人,也很少愿意出庭作證或提供書證。
同時,實施暴力行為與訴訟通常間隔一段時間,施暴痕跡難以查證。即使有傷痕,在對方否認的情況下也難以認定為系其暴力所導致。另外,家庭暴力與家庭成員間的日常糾紛存在相似性,不少時候雙方都存在過錯,難以準確區(qū)分責任。因此,也導致家庭暴力舉證難、取證難、認定難。
(一)著力法治普及,提高維權意識
婦聯以及各社區(qū)居委會等機構應大力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平等的婦女觀以及相關的家庭暴力知識等內容列入日常教育活動中。增強相關的工作人員制止家庭暴力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居委會應以節(jié)日為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反家庭暴力宣傳活動,通過編發(fā)宣傳資料、典型案例巡回展覽、媒體曝光等宣傳形式,營造人人反對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圍。
(二)逐步擴大對于家庭暴力范圍的界定
只有通過不斷明確家庭暴力案件中司法機關調查取證的對象、范圍和手段,對于因遭受家庭暴力而面臨生活緊急困難的當事人如何進行司法救濟,以及反家暴法與相關法律法規(guī)如何銜接運用,這些細則的制定和修改才會有助于進一步在全社會范圍威懾家庭暴力行為,更好地保護家庭成員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反對家庭暴力的行動永遠都不應停止,對于《反家暴法》的修訂也應更加完善。只有不斷的改變當前現狀,才能真正維護受害者的權益,提高社會的道德風尚。
[1]劉昱輝,張曉玲.公權力介入家庭暴力的法理思考[D].中共中央黨校,2016.
沈陽師范大學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結項成果(項目編號:W2016166)。
D
A
2095-4379-(2017)13-00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