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鈺姝
門前的桂花香
文丨周鈺姝
如今,他是一個在繁榮城市中行走的路人,越來越習慣城市中的“籠套”與“規(guī)則”,努力在這個城市中扎根,只想在這時代的洪涌中留下一席之地。他努力地表現,熱情地工作,熱情地追逐生活,白日不知疲倦;而夜晚,只有魂魄仍然飛回山村,家門前的一樹桂花香,在他睡夢中緊緊纏繞。
故事的開頭如所有電影情節(jié)一般,平凡而俗套。他是村里少有的“知識分子”,風華正茂的年紀,便早早告別了家鄉(xiāng),沒有“日后不成功便無臉回家”的熱血承諾,沒有堅定的方向與目標,甚至當時的他還不明白走出去是為了什么,可他坐上長途大巴,只回頭望了一眼家門前那棵桂樹,深知這段旅途,也許再也不會有歸途。
憑著幼年讀書寫字所積累的一身才氣,還有那澄清單純的眸子與質樸的品質,他很快在一家私營公司找到了工作,每日上班下班,終于在這個霓虹閃耀的城市中扎根下來。他習慣了一切,他開始越來越忙,賺更多的錢,住更大的房子,與領導應酬,越來越少回家,可他卻仿佛丟失了越來越多。終于有一日,當他深夜返回家中,翻出青年時期的一首小詩,輕輕地念起來,眼淚卻一顆顆往下落,那時他頗愛文學,愛中華五千年文化,愛中華文學瑰麗多奇。而如今,日日似一副皮囊行走在城市之中,越成功,卻越不快樂。
而今他只想回老家,當一個平凡的鄉(xiāng)村老師,教書育人,也提示自己不忘人之根本,想天天看到孩子們純真的笑臉,還有那求知的目光。
年初他回了趟家,當他孑然一身地站在家鄉(xiāng)的小石板橋前,他卻木然了,甚至有些驚訝,不知所措。
十年后的山村,早已不是他睡夢中的樣子,他走后的一年里,山村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山里發(fā)現了煤,鄉(xiāng)里人都爭先恐后,拉來了煤商,搬來了公司,村里人一個接一個地發(fā)財致富,村里的道路越來越寬闊,日日都有拖煤的大貨車,卷著濃濃黑煙而過。他看向橋下的小河,不再是往日清澈明凈的樣子,而是污濁不堪,甚至帶著惡臭。
他并不確定自己走過橋去是否還能走向往日寧靜的山村,是否還能回到家門前的那棵桂花樹下,嗅到睡夢中纏繞的那一樹桂花香。
走出去,再回來,人可以在折返途中來回千次,可是最初的淳樸人心,又會何時踏上歸途?
點評
作者開篇先寫“他”對故鄉(xiāng)的魂牽夢縈,這是離鄉(xiāng)之人的共同心聲,再倒敘,寫“他”當初遠離家鄉(xiāng),來到城中奮斗的經歷,表現“他”對于失去自我的生活狀態(tài)的不滿,然后再回到現實,表露了當一個平凡鄉(xiāng)村老師,教書育人的想法。這一過程,實質上反映的是,人們對純凈質樸的農村生活狀態(tài)的依戀。但是不是有了重新回歸的這種想法,人就一定可以回歸呢?作者筆鋒一轉,“十年后的山村,早已不是他睡夢中的樣子”,“村里道路越來越寬闊,日日都有拖煤的大貨車,卷著濃濃黑煙而過。他看向橋下的小河,不再是往日清澈明凈的樣子,而是污濁不堪,甚至帶著惡臭”。也就是說,人們魂牽夢縈的純凈質樸的農村生活已不復存在,即便人有了回歸之心,卻沒有了回歸之處。這不僅道出了農村的現狀,讓人深思,也道出了人在追尋自我時的迷惘和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