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 學前教育學院,山東 淄博 255130)
兒歌的音樂性對學齡前兒童發(fā)展價值的研究
王 婷
(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學前教育學院,山東 淄博 255130)
兒歌源自民間,優(yōu)美的韻律和鮮明的節(jié)奏是兒歌的靈魂,體現了兒歌的音樂特性,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智慧和力量。學齡前兒童是人個體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兒歌的音樂性能夠讓兒童體會到音樂的無窮魅力,對于學齡前兒童感知音樂、拓寬想象力、陶冶情感、增強意志力、開啟心智與社會性發(fā)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能夠促進學齡前兒童IQ與EQ的全面發(fā)展。
兒歌;音樂性;學齡前兒童;價值
Abstract:Children's songs come from the people.With the soul of beautiful and distinctive rhythm,they reflect the musical features and bring happiness,wisdom and power to children.Preschool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when the musicality of children's songs can help children feel the boundless charm of music,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for preschool children to feel the music,broaden their imagination,cultivate their emotion,strengthen their willpower,open their mind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us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IQ and EQ.
Key words:children's songs;musicality;preschool children;value
《幼兒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指出:“幼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1]吟唱兒歌可以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體會到音樂帶給人們的無窮魅力。兒歌重在音節(jié),其音樂性主要體現在優(yōu)美的韻律、鮮明的節(jié)奏,這是兒歌的靈魂。通過對學齡前兒童進行音樂熏陶,能夠提升學齡前兒童對于音域和諧的直覺向往與追求,促進學齡前兒童的音樂萌芽。
兒歌源自民間,是我國民間歌謠中的一個分支。在我國古代,兒歌常被稱作童謠、孺子歌或小兒語,主要是專供學齡前兒童吟唱的一種無音樂相伴且用韻語創(chuàng)作的簡短詩歌。我國第一部兒歌集是明代呂坤的《演小兒語》,這部兒歌集收錄40余首來自陜西、山西、河北等地的兒歌。20世紀初,周作人在《兒歌之研究》中提出兒歌具有“重在音節(jié),多隨韻接合,義不相貫……兒童聞之,涉想成趣,自感愉悅,不求會通”的特征,給出了兒歌的含義:“兒歌者,兒童歌謳之詞”。[2]“五四”運動以后,“兒歌”一詞才作為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固定下來并開始興起。我們知道,有一部分兒歌是兒童在游戲中隨口編唱的,但大多數是成人根據幼兒的心理發(fā)展特點、生理特點、語言發(fā)展水平、理解能力等專門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流傳于民間的簡潔的韻語。兒歌一般篇幅簡短、語言活潑、節(jié)奏明快,優(yōu)美的音樂已成為學齡前兒童最易接受、最喜歡的形式。口耳相授的兒歌流傳方式使得傳統(tǒng)的兒歌能夠在民間口頭流傳,韻律則是兒歌最核心的藝術特征追求。
兒歌語言特點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動有趣,是推進孩子性格、習慣、意志品質終身發(fā)展的新載體,也能為孩子將來的成功與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礎。押韻和節(jié)奏是兒歌韻律藝術的重要因素,這兩個因素可以增強兒歌的旋律感,使兒歌具有了更加悅耳的音樂效果。學齡前(3-6歲)兒童的大腦神經網絡正處于塑造時期,音樂能夠刺激學齡前兒童的大腦皮層變化,通過讓學齡前兒童接觸不同種類的音樂聲音,使得兒童能夠對具有鮮明音色的樂曲產生積極的反應,能夠跟隨著音樂的旋律延長自身的注意力,對于聲音的分辨、應變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不斷提高。
伴隨中華文明產生的大量優(yōu)秀的旋律優(yōu)美、內容豐富的兒歌滋潤著一代代人的成長,也深受兒童喜歡。源于民間故事、生活故事、童話故事、成人期望、美麗風光等的優(yōu)秀兒歌,則成為了溝通學齡前兒童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與實現期望的橋梁。這些顯著特點使兒歌成為兒童藝術教育的一種有效載體與基本形式,促進了藝術教育的發(fā)展。
兒歌是兒童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缺少藝術教育,就不能稱之為完整的教育,不能提高人們的藝術素養(yǎng)。缺少藝術教育的教育,培養(yǎng)的是單向度的人,是具有IQ,而在EQ上有欠缺的人。由此可見,藝術教育對人的發(fā)展非常重要,藝術素養(yǎng)對人的一生有深遠影響。學齡前兒童是人個體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對其進行科學的藝術教育,能夠促進學齡前兒童的全面發(fā)展,促進IQ與EQ的全面發(fā)展。
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指出:“音樂的第一要素是節(jié)奏,音樂的生命與源泉也是節(jié)奏?!保?]節(jié)奏感是音樂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唱歌、跳舞等音樂活動都離不開節(jié)奏。節(jié)奏感是學齡前兒童在音樂活動中必具的一種能力,對于培養(yǎng)學齡前兒童的音樂能力至關重要。如兒歌《小老鼠上燈臺》:“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叫媽媽,媽不在,嘰里咕嚕滾下來。”一般三字句停頓兩次為兩拍,通過對節(jié)拍停頓的念唱,兒歌就具有了鮮明的節(jié)奏。這首兒歌音節(jié)非常有規(guī)律,通過音節(jié)構成詩句形成節(jié)拍,曲調活潑生動、妙趣橫生、節(jié)奏感鮮明,對于培養(yǎng)兒童的音樂節(jié)奏感知能力非常有幫助。總之,優(yōu)秀兒歌作品所具有的韻律和諧、節(jié)奏明快、充滿音樂性、文字優(yōu)美的顯著特征,能夠喚醒和提高學齡前兒童的音樂能力。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币魳芳也窨煞蛩够f過:“音樂是最動聽的語言。”[4]學齡前兒童的想象力正處于發(fā)展階段,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在吟唱兒歌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兒歌旋律的優(yōu)美,節(jié)奏的和諧與情感的真摯,能夠得到美的享受。如兒歌《草原上》:“藍天高,太陽照,草原好熱鬧,馬兒跑,羊兒叫,這里風光好?!蓖ㄟ^這首兒歌,學齡前兒童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藍天、太陽、馬兒、羊兒,草原上的熱鬧景象就會浮現在眼前,仿佛來到了遼闊的大草原,一幅美麗的草原景象呈現在面前,體現了兒歌的音樂性與現實的完美結合,讓學齡前兒童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通過兒歌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學齡前兒童能夠從兒歌中感受世界的魅力,想象到大自然的美,拓展自己的想象力。
德國著名的作曲家瓦格納說:“心靈的器官是音樂,心靈的藝術意識語言是音樂?!保?]情感是伴隨著人的認識活動而產生的,主要指人的社會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體驗,情感的培養(yǎng)是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兒歌中優(yōu)美的旋律、和諧的節(jié)奏和真摯的情感可以給兒童帶來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兒童經常受到音樂的熏陶,他們的心情一定會更加愉悅,他們的情緒也一定會更加穩(wěn)定。兒童對于兒歌的欣賞主要表現在對兒歌的整體感受,他們可以通過靜靜地聆聽、自吟自唱、邊玩邊唱等形式體驗兒歌的情感基調,感受兒歌的音樂性,從而能夠激活兒童的情感共鳴。如兒歌《拉鉤鉤》:“金勾勾,銀勾勾,小小指頭勾一勾,金勾勾,銀勾勾,我們都是好朋友?!边@首兒歌節(jié)奏動聽、旋律和諧,兒歌中的情感會感染著每一個幼兒,描繪出了兒童間真摯的情誼畫面。我們可以編排游戲,讓幼兒們邊唱邊玩,伴隨著兒歌的旋律,幼兒的朋友間的情感會自然地流露與表達,可以使兒童得到愉悅的道德與情感教育??傊?,兒童在幼兒園的音樂活動中接觸到內容各異、情感不同的音樂,通過聆聽充滿情感的優(yōu)美旋律,兒童的情感世界會變得豐富而充實,可以懂得愛、懂得同情、具有集體精神,能夠逐漸做到愛憎分明。
自我調控能力較低是幼兒園小班兒童的顯著特點。他們還不能跟上教師的兒歌伴奏,更多地需要教師用伴奏來跟隨兒童。在兒歌歌唱或做韻律動作時,學齡前兒童往往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同步開始與結束,很少去關注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但是通過長時間接受兒歌的音樂性影響,到了幼兒園大班,大部分的兒童能夠跟上教師的兒歌伴奏,逐漸懂得了與他人進行合作,可以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有效的觀察、記憶和表達。如兒歌《不再麻煩好媽媽》:“媽媽媽媽您歇會兒吧,自己的事情我會做了。自己穿衣服呀,自己穿鞋襪呀,自己疊被子呀,自己梳頭發(fā)呀,不再麻煩您了,親愛的好媽媽?!蓖ㄟ^這首兒歌的吟唱能夠提高學齡前兒童自我管理的意志力,激發(fā)學齡前兒童對媽媽的愛。在良好的學前教育下,學齡前兒童基本的意志品質可以在音樂活動中發(fā)展起來。大量的實例證實,接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兒童,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會表現出更有目的性、堅持性和自制力的意志力。
世界著名文學家高爾基說:“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保?]由此可見,寓教于樂的活動形式是兒童認識世界的最好方法。兒歌往往是作為游戲的載體進行傳唱的,這樣就能夠讓兒童在玩與樂中去認識自然、社會和自己,使兒童的心智得到成長。如兒歌《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里的春天最美麗。小燕子,告訴你,今年這里更美麗,我們蓋起來大工廠,裝上了新機器,歡迎你長期住這里。”這首兒歌意境優(yōu)美、音韻悅耳、節(jié)奏歡快,充滿了兒童對小燕子的喜愛,教育孩子們要與鳥類和諧相處,做好朋友,懂得互相幫助,勾勒出了人們與小燕子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可見,通過游戲中的兒歌能夠伴隨孩子快樂成長,讓孩子從游戲中獲得全身心的精神快感。所以,簡單的兒歌中往往蘊含著大道理,能夠伴隨著學齡前兒童的健康成長。
音樂能夠給人們帶來美感,為人們提供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機會。學齡前兒童的社會性是一個漸進的、日益完善的發(fā)展過程,是在與周圍人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開拓人的交流手段是兒歌作為一種音樂活動的重要功能之一,其能夠加強人們心與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情感上建立和諧的關系。音樂內在的節(jié)奏、韻律,音樂游戲的規(guī)則能使兒童形成規(guī)則意識、自律意識、自我激勵意識,這是社會交往所必備的基本準則。[7]如《我的好媽媽》:“我的好媽媽,下班回到家,勞動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媽媽媽媽快坐下,媽媽媽媽快坐下,請喝一杯茶。讓我親親您吧,讓我親親您吧,我的好媽媽,我的好媽媽。”這首兒歌抒發(fā)了兒童一天來對媽媽的想念和期盼,媽媽回家后,表現出兒童無比喜悅的心情,教育兒童要愛自己的媽媽,體會到媽媽工作的辛苦。在吟唱這首兒歌的過程中,讓兒童懂得了尊重媽媽與他人,增強了兒童與媽媽間的情感,促進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所以,通過幼兒園組織的集體形式的音樂活動能夠為學齡前兒童提供人際交往和合作的機會,培養(yǎng)兒童的交往技能和集體合作意識,培養(yǎng)兒童間的配合能力,學會尊重、接納他人。正是兒歌具有的音樂性特征,能夠滿足學齡前兒童的表演欲望與好動性,能夠培養(yǎng)幼兒遵守規(guī)則的良好行為與活潑快樂情緒,為幼兒提供發(fā)展社會性的機會。
兒歌是孩子成長的好伙伴,它能帶給兒童快樂、智慧和力量。在幼兒園的音樂活動中,教師需要準確把握音樂教育的方式,引領兒童用心聆聽音樂中美好的、積極的、個性化的元素,在音樂中去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促進學齡前兒童的全面發(fā)展。所以,兒歌可以陪伴著學齡前兒童快樂成長,帶他們去欣賞音樂之美,傾聽音樂動聽的節(jié)奏,培養(yǎng)他們形成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慢慢享受成功與快樂并存的美好人生。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EB/OL].教育部網站,2012-02-10.
[2]張旭芳,呂秀娟.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J].吉林教育,2009,(17).
[3]周素珍.幼兒音樂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8,(6).
[4]張漢萍.音樂活動中如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幼兒的審美能力[J].基礎教育研究,2008,(4).
[5]嵇芬華.把行為習慣唱起來[J].教育科研論壇,2010(3).
[6]李香玲.幼兒情商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當代學前教育,2009,(8).
[7]汪沿.關于幼兒音樂活動的幾點思考[J].安徽教育.2004,(10).
(責任編輯:李志紅)
G613.5
A
(2017)03-0011-03
2017-05-06
王婷(1979-),女,山東淄博人,碩士,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音樂教育、學前教育研究。
注:本文系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校級課題“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鋼琴即興伴奏能力現狀及對策研究”[12xk005];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教改項目“以促進就業(yè)為導向的學前教育專業(yè)鋼琴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研究—以淄博師專為例”[14JG011];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校級課題“幼兒園教師音樂素養(yǎng)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淄博市為例”[15xk0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