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晨 (中國傳媒大學 100020)
稀奇的禮物
——淺析“稀奇X+Q”品牌中的藝術與商業(yè)
吳興晨 (中國傳媒大學 100020)
“稀奇”作為國內成功的藝術家品牌,獲得了關注度的同時,也引發(fā)出關于藝術與商業(yè)的探討?!跋∑妗钡降资撬囆g品還是商品?首先,它是藝術,無論從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家身份還是產品創(chuàng)作的原型來自于藝術家原作去分析“稀奇”,它都是帶有一定的藝術性,所以是藝術。而同時“稀奇”也是商品,獨特的“藝術禮物”的定位,將藝術品從美術館帶向商場,使得它成為能夠被大眾消費的商品。
藝術禮物 ;大眾文化;商業(yè);藝術家身份
2010年雕塑家向京和瞿廣慈夫婦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藝術家品牌,致力于做藝術禮品的開發(fā),內容涉及雕塑、包袋、絲巾等產品領域。銷售渠道除了四家直營店和淘寶旗艦店外,還有諸如美術館、時尚精品店、高級會所等。
品牌取名“稀奇”,源自兩人名字的首字母,更是以“稀奇”展示出品牌的與眾不同。最早,瞿廣慈把個展中的《彩虹天使》放在連卡佛售賣,并取得很高的關注度,品牌創(chuàng)始人開始意識到藝術商品化的可能性。
“稀奇”作為藝術品進入市場初期就走商業(yè)路線,將原藝術作品的觀念加之商業(yè)化的外表,使其更符合市場需求,并且限定數(shù)量,售價從幾千到一萬,復制原本價值不菲的藝術品,讓大眾有機會將藝術品接進日常家庭生活當中。
藝術一旦進入商業(yè)領域常常會遭遇懷疑,像“稀奇”完全由藝術家獨立經營且以相對低的價格出售,更會引起關于“是否是藝術”的討論。將視角移至雕塑本身,從它的哲學觀念以及形式語言出發(fā),它無疑是有趣的當代藝術作品。它是藝術家藝術思維的結晶,同時它來源于藝術原作,是原作情感的延伸,消解原作意義的同時,也豐富了原作的內容。
1.產品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家身份
向京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其作品主要是對女性身體的反思,通過探討“性別”,從而上升到特殊群體的身份追問。瞿廣慈同樣畢業(yè)于中央美院雕塑系,以“小胖人”系列最受關注,西方天使和中國面孔的結合、神性和人性的交融,政治化的表現(xiàn)手法更能折射出整個中國的獨特時代。
正是源于“稀奇”產品的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家身份,使得它能夠區(qū)別于普通的商品。它承載著藝術家的觀點,是藝術家內心的發(fā)聲。
藝術家借助“稀奇”,對當下有所表達,“稀奇”作品是搭建感情的橋梁,寄托的是藝術家希望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驚喜的愿望。將自己思想傳遞出去的同時,也啟發(fā)消費者對于自身存在的思考,所以藝術家賦予“稀奇”以藝術觀念,從而它便具有了一定的藝術性質。
2.以藝術作品為產品原型
“稀奇”出售的產品都是以藝術家作品為原型進行創(chuàng)作的,從原作中提取核心部分轉化成商品,因此并沒有破壞藝術理念,而是以另一種方式轉化,仍然具有藝術性。
與藝術原作的不同之處在于,產品是復制品,它需要進入流水線當中,這一過程無形的改變著藝術原作的性質。產品進入可操作的加工流水線,因此需要重新改良和設計產品,“創(chuàng)作”和“生產”的屬性被區(qū)分。當藝術成為大眾消費品,消費便會消解原作的意義,從而衍生出多個概念,消費的消解是一種解構,作品反而在消費中增加了新的價值,藝術從而變得多元化,大眾通過消費參與到了藝術過程當中,延伸原作意義的同時,使得原作更為獨特,向京在采訪中也談到大眾化的過程也是對自己作品的保護。
雖然“稀奇”有著鮮明的藝術性,然而它最終還是會進入到商品的流通領域。產品需要更多地考慮市場訴求,在消費群中尋找情感共鳴,因此不難發(fā)現(xiàn),為了產品的銷售,“稀奇”利用各種商業(yè)活動來擴大品牌的傳播,為了滿足受眾,也在原作基礎上對產品進行了改變。
1.“藝術禮物”作為產品定位
“每個廣告不僅靠文字或圖象,還要對消費者提出一個建議,即買本產品將得到的明確利益;這一建議一定是該品牌獨具的,是競爭品牌不能提出或不曾提出的;必須具有足夠力量吸引、感動廣大消費者,招徠新顧客購買你的東西?!?/p>
從廣告語“稀奇是藝術,稀奇是禮物”可以清晰直白地解讀出“稀奇”品牌的關鍵詞,即“藝術禮物”,用藝術來區(qū)分與其他禮品的不同,同時也區(qū)別于其他的藝術衍生品?!跋∑妗睂υ鬟M行再設計,每一件產品都源自藝術家對其藝術原作的轉化與再創(chuàng)作,并通過高品質的手工技術和精美的包裝,在這一點上品牌具有獨特的競爭優(yōu)勢。除了藝術上的獨特性,品牌定位為禮物也使得產品與眾不同。以禮物的形式傳遞幸福、溫暖、真摯的祝福是稀奇的品牌核心,禮物是人們之間感情溝通的橋梁。
2.藝術從美術館走向商場
許多當代藝術展常常發(fā)生在大眾的商場或超市,用以表明藝術的消費性和大眾性質,稀奇的產品將藝術品放置于公共場所的同時,還成立自營品牌用以銷售。相對于其他的藝術作品,“稀奇”更傾向于真正意義上的商品,不僅僅是展示價值,更是為了獲取利益,它強調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鼓勵人們的購買欲望。品牌將目光投在生活類的產品上,這一品類的選擇本身就是一條很重要的拓寬消費人群的渠道。
任何事物都不是二元對立,不能說“稀奇”只是藝術的,或是“稀奇”只是商業(yè)的,他們并不矛盾。藝術需要傳播,那就與商業(yè)息息相關,商業(yè)想要取得優(yōu)秀的創(chuàng)意,便需要藝術的力量輔助而獲得文化建構。藝術家通過與商業(yè)的合作,為藝術、人文、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1.個展《終北國》成為產品宣傳的契機
2014年“稀奇”創(chuàng)始人瞿廣慈在今日美術館舉辦了大型個展《終北國》,以“溫度、能量、態(tài)度”為策展的故事線,呈現(xiàn)出藝術家對生活的的思考。
通過線上線下宣傳,并利用名人效應,通過“37位朋友講述他們心中的《終北國》”活動,采訪各界名人對“終北國”的理解來達到傳播目的。還與國際品牌合作,這次展覽的獨家呈現(xiàn)就是馬爹利。
展覽當天,有發(fā)布會、媒體報道,更是有來自各界名人的捧場,如主持人楊瀾、時尚集團總裁蘇芒、藝術史論家范景中等。同時接受北京衛(wèi)視的《品味·藝術》訪談節(jié)目,將“稀奇”的品牌核心帶給大眾。
《終北國》不單純是一個個展,更多地是為自身品牌營銷,除了展覽新作品之外,還將“稀奇”的系列產品做了有規(guī)模地展示,整個展覽本身就是對藝術家觀念的闡釋,也是對“稀奇”產品概念的闡釋。
2.名人系列
自從趙薇的電影《致青春》獲得高票房及好口碑之后,許多商業(yè)都以《致青春》為主題,“稀奇”也不例外,藝術家向京通過自己對青春的理解,與趙薇合作共同創(chuàng)作了《致青春》系列雕塑,將其生產加工為“稀奇”產品,獲得粉絲的追捧。稀奇將當代藝術的觀念加之于商品生產,同時藝術成為商業(yè)宣傳的借口。這種更加“藝術”的方式,幫助品牌營造自己的個性。
在2015年羊年,向京與歌手那英合作,創(chuàng)作新年的第一只羔羊作為新年禮物,并歸入《夢幸?!废盗凶鳟斨?,這次合作還將慈善引入“稀奇”概念中,每售出一件《夢幸?!颉罚跋∑妗奔聪颉鞍倌曷毿!本栀浬瓶?00元,資助貧困學生。以慈善作為品牌的宣傳點,使得品牌能夠建立更好的口碑。生肖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成為作品的創(chuàng)作元素,旨在吸引消費群的關注。新年是送禮的最佳時間,“稀奇”在此時推出系列作品,為新年禮物提供了獨特的選擇。
3.“稀奇”藝術成為大眾消費品
“稀奇”是藝術與商業(yè)融合的結果,藝術參與到商業(yè)當中,目的是為了使得商業(yè)利益成果更加迅速,提高商業(yè)的文化價值,而商業(yè)參與到藝術當中,也增加了藝術傳播的效應,它們有時會互相破壞,但有時卻是雙贏。
“稀奇”的藝術通過商業(yè)渠道傳播出去,以并不高昂的價格兜售,通過這樣的流通過程,使得“稀奇”藝術搖身一變?yōu)榇蟊娤M品,那么它的藝術性還存在嗎?它保留了一部分的藝術性質,只是它從美術館走向了家庭客廳,成為可供大眾分享的藝術。
大眾文化背景下,藝術需要走下高塔接近普通生活,大眾了解藝術,藝術家才能夠存活,這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但是迎合大眾不見得是符合常理的,好的藝術應該是為大眾所接受而非迎合。如果為了實現(xiàn)大眾消費品,作品必須為了市場需求而做必要的改動,意義不斷被消解,解構又重構,藝術性是否還會存留。因此,類似于“稀奇”這樣的藝術家品牌在大眾文化背景下,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是關鍵問題所在。
短短幾年時間,當代藝術家們從社會邊緣群體搖身變?yōu)楦缓阑蛎?,媒體和大眾一旦聽聞藝術家參與商業(yè)就會自然而然地對藝術家雙重身份產生懷疑,當藝術家參與商業(yè)后,就無法將藝術和商業(yè)獨立出來討論。
多數(shù)人會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評藝術家的商業(yè)行為,但是作為藝術家,如何選擇生存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面對中國當下藝術家群體的現(xiàn)狀說“在生活中做一個好藝術家,但是應該如何在這個時代被人關注著走過來卻值得思考”。經濟和藝術從來都是息息相關的,藝術家在藝術與商業(yè)問題面前壓力很大,一個藝術家面臨很多更具體的問題,如果不遵循經濟規(guī)律去做一些事情,藝術家根本無法存活,作品也不會傳播出去。
而藝術家將商業(yè)活動標榜為藝術也是十分可疑的。瞿廣慈認為,“稀奇”與其是一個品牌,不如說是社會實踐,或者說公共藝術項目,他們在這個平臺上是去檢驗藝術、社會、設計、生活和慈善之間的深度和廣度,是用商業(yè)模式運作公共藝術項目。這種觀點在“稀奇”這個品牌的運營過程當中,是刻意將商業(yè)轉化為藝術角度,這樣是很牽強的嫁接,只是為自己的商業(yè)找一個藝術出口。
因此拿商業(yè)準則評論藝術家,或是拿藝術準則評論商人都是可疑的。應該拋開很多東西,看作品本身的價值,藝術家身份和商人身份矛盾的原因,還在于整個社會機制與文化背景,所有的爭論應該回歸藝術品自身,好品質的藝術,無論在藝術領域或是在商業(yè)領域都會走的更遠。
[1]皮埃爾·卡巴納 (Pierre Cabanne).《杜尚訪談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版.
[2]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安迪沃霍爾的哲學:波普啟示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版.
[3]瑞秋·巴恩斯,保羅·梅森.《現(xiàn)代藝術家與波普藝術家》[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第1版.
[4]鮑里斯·格洛伊斯.(Boris Groys)《走向公眾》[M].金城出版社,2012年第1版.
吳興晨,女,漢族,1992年5月生,碩士,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廣告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