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曉東
(浙江省衢州市衢州高級中學)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思維導圖建構
柴曉東
(浙江省衢州市衢州高級中學)
文本解讀的深度和效度與閱讀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是息息相關的。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可視化的教學和學習策略,是發(fā)散性思維的表達。在英語閱讀課上有技巧地進行思維導圖的設計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理解文章的整體結構,加大學生在文本解讀上的深度,提高文本解讀的廣度和效度,并多方面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結合英語教學中的實例,介紹思維導圖的設計步驟和具體應用。
高中英語;文本解讀;閱讀主題
思維導圖圍繞一個中心概念或主題,可以生發(fā)與其相關的多個概念,界定概念的大小范疇,標明概念間的隸屬關系與層次結構等。通過思維導圖,教師可以把大量枯燥、無規(guī)律的信息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用中心主題和關鍵詞同圖像、顏色、符號、文字等建立記憶鏈接,將其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有高度層級性的圖形,使之與我們大腦處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從而能夠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強化理解與記憶。
思維導圖可以把人腦中的隱形知識顯性化,讓學習者的左右腦同時運作,將思維在紙上用圖畫和線條形成發(fā)散性的結構。閱讀學習中,學習者通過勾畫思維導圖進行發(fā)散性思維,產(chǎn)生觀念、問題、方法、規(guī)則、概念、文字等思維活動,體現(xiàn)出思維縱橫發(fā)散的特點。思維導圖的運用突破了傳統(tǒng)閱讀理解的“線性思維”而進入放射狀的“網(wǎng)狀思維”方式。
1.設定時間和目標總量。根據(jù)不同的學習目標和不同的文本內(nèi)容,決定閱讀思維導圖勾畫所需要的時間,即導圖勾畫約占據(jù)每單元課文閱讀教學的時間。每一篇閱讀文本的主題概念應成為核心內(nèi)容發(fā)散的節(jié)點,并能夠收斂為文章的中心。
2.以標題為核心,快速瀏覽全文,把握對文本內(nèi)容的基本“感覺”,畫一個中央圖,標上文章的標題或主題,在大腦中形成一個中心點和基本結構,把所有從課文閱讀內(nèi)容中截獲的主要信息綜合起來。以中央圖像為發(fā)散點,快速勾畫主干信息的節(jié)點,并保持與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相一致。
3.勾畫閱讀主題現(xiàn)有知識的思維導圖。通過對文章標題的聯(lián)想,速射一張知識思維導圖。這包括快速瀏覽后獲得的主要信息,或者所有與該課文有關的背景知識。
4.勾畫主要的思維導圖主干。根據(jù)以上準備的內(nèi)容進行閱讀,逐步進入閱讀內(nèi)容更深的層次。在快速瀏覽后,勾畫快速理解的思維導圖主干,輸入勻速閱讀時不偏離閱讀主題的觀點,使學習者頭腦中的思維導圖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知識信息之間相互作用,逐層建立思維導圖的內(nèi)容或觀點節(jié)點。
5.以導圖主干的中央觀點為出發(fā)點,依據(jù)文本每一小節(jié)的內(nèi)容產(chǎn)生思維導圖并在關鍵部位做一些標記,最終完成同一論點的思維圖式。以第一小節(jié)觀點為第二小節(jié)的出發(fā)點,向閱讀內(nèi)容更深層推進和發(fā)散,以此類推,直至完成全文思維導圖的構圖。
6.細化思維導圖主干。以勾畫思維導圖的方式與作者保持“對話”,在主題向前延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文章要點或故事情節(jié)或知識的節(jié)點。
7.完成思維導圖。思維結果是指我們對信息加工后的結果,這些結果的形式包括單元、類別、關系、系統(tǒng)、轉(zhuǎn)換和推衍。勾畫思維導圖是一個學習者與作者之間雙向理解和交流的過程。目標不是簡單地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復制作者的思想,而是要根據(jù)學習者自己的知識、理解力、學習的具體目標來領會作者的意圖和作品的思想。
以人教版Module 1 Unit 4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為例,這是一篇對唐山大地震的介紹,敘述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發(fā)生在河北省東北部唐山市的大地震。這篇文章在語言表達上不夠生動活潑,而且文章篇幅較長,給學生理解和掌握文章內(nèi)容造成了困難。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圍繞地震震前、震中、震后三個維度,提煉出文章的主體脈絡,就可以使描述文字通過層次清晰的線條和色彩變得不再枯燥。下面我以對這篇文章的教學設計為例,依次解讀實現(xiàn)思維導圖的七大步驟。
Step 1:在上課之前,先以自然災害作為切入點,引出本節(jié)課的中心話題——地震。在課堂引入時可以讓學生集體創(chuàng)作一張思維導圖,主題為“natural disasters”,讓他們隨意想象任何有關自然災害的事,可以是自然災害的類別,自然災害的預兆、危害,如何預防自然災害,發(fā)生在災害期間的故事等,學生在這個提議下描繪出一幅很形象的有關自然災害的思維導圖。借助思維導圖,通過brain-storming打開學生的思維通道。
Step 2:解讀標題與大意。標題是提示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線索,通常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提煉、概括與濃縮。Module 1 Unit 4閱讀文本的標題為“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其含有的兩個問題是:(1)When was the night?(2)What happened to the earth that night?由此我們就可以預測出文本將告訴我們某一個晚上,地球上發(fā)生了某件大事。對一件大事的描述,其文體應為記敘文。對該標題的解讀,讓我們提前明確了閱讀的基本任務:以時間為線索在文中尋找事前、事中、事后地球發(fā)生的相關大事。而在系統(tǒng)性略讀文章之后,文中 On the night of July 28,1976,a terrible earthquake hit Tangshang一句概括出文章的大意,本文的中心主題——地震,從而確定思維導圖的中心圖為earthquake,并以此為發(fā)散點,勾畫主干信息的節(jié)點。
Step 3:以earthquake為主題,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背景知識以及瀏覽后獲得的主要信息發(fā)散思維,建立自我的認知結構,從不同的角度打開思路或認知路徑。
Step 4:解讀文本架構,在了解課文整體內(nèi)容的基礎上,通過對其架構的解讀,我們可以將文章分成三部分:Part 1(Para 1)的主題為Strange things were happening,用以介紹震前出現(xiàn)的種種預兆;Part 2(Para2-3)的主題為Deadly damage was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其組成段落的主題分別為It seemed as if the word was at an end(Para 2)和Nearly everything was destroyed(Para 3),用以說明地震的巨大破壞力;Part 3(Para 4),其主題為All hope was not lost,用以介紹災后及時的救援能重建人們的希望。這樣,文本的整體架構就非常清晰:震前(預兆)、震中(危害)、震后(救援)。
Step 5:細讀各個段落,對文章的三大框架震前(預兆)、震中(危害)、震后(救援)進行依次落實。每個段落內(nèi)部顯現(xiàn)出一定的組成關系。Para 1,作者從視覺、嗅覺和聽覺三方面列舉了地震前的一系列“怪事”,Para 2和Para 3有生命的物體(人和動物)以及無生命的物體(房屋、馬路、地面、石頭山、大壩、橋、井、鐵軌)兩方面的破壞,第四段則側重于描述在解放軍和救援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被地震摧毀的城市又開始復蘇了。
Step 6:細讀文章,細化思維導圖主干,不斷完善文章的要點,落實到位。
Step 7:在對文章結構內(nèi)容的剖析基礎上,深化對文章的理解,走進文本,走進特定的情境之中,去感同身受,做到在處理文本中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此篇文章,從表面上看,作者僅僅是在描述震前、震中、震后所發(fā)生的事情,但通過解讀,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唐山人在地震全過程表現(xiàn)出來的心態(tài)與情感變化:震前對奇異現(xiàn)象的不以為然(the one million people of the city,who thought little of these events,were asleep as usual that night),震中巨大破壞造成的驚恐(It seemed as if the word was at an end),震后救援所帶來的希望(All hope was not lost.)
思維導圖一方面能夠顯示出思維的過程,另一方面又可以理清層次,從而構建出一種視覺化的教學效果。因此,思維導圖不僅可以用于英語閱讀課的教學,還可以用于其他課型的教學,如寫作課、復習課等;還可以使用在教學的其他方面如教師的備課、各種計劃的制訂與出題,以及學生學習方面如背誦單詞、寫作、做筆記、集體討論、做單元的歸納等等。思維導圖還有助于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閱讀中所涉及的文學、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等知識,深化“背景知識”,提升“概念能力”,完善“加工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1]陳愛龍.英語閱讀理解教學中可視化教學設計的實現(xiàn)路徑[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5(2).
[2]盧偉棟.高中英語文本解讀:意義、內(nèi)容與方法[J].中小學教學與研究,2015(1).
[3]顧敏.融入思維導圖的高中英語閱讀文本解讀[J].教學與管理,2014(13).
[4]馬武林,陳鈺.思維導圖輔助高中英語語篇教學理論探討[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8(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