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建 李春華
山東農業(yè)大學文法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
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研究分析
——以賈敬龍故意殺人案為例
郝 建 李春華
山東農業(yè)大學文法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農村的法治化建設是我國實行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舉措,我國政府必須要重視農村法制進程的開展。賈敬龍殺人案盡管引起了全民的關注,他本人也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同情,但是他殺人這一違法事實是毋庸置疑的,理應受到法律的制裁。賈敬龍的做法是我國農民的一個縮影,體現(xiàn)出我國農民在遇到自身利益受損時所欠缺的法律素養(yǎng)。針對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表現(xiàn),找出原因并具體分析。最后根據(jù)成因,提出解決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主要措施。
農村法治化建設;賈敬龍;法律意識淡薄;措施
2015年11月,石家莊中院一審以賈敬龍故意殺人為罪名判處死刑,后經河北省高院二審宣布維持原判,最終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死刑。賈敬龍于2016年11月15日被執(zhí)行死刑。河北省石家莊二環(huán)邊上的北高營村要實行舊村改造,但村委會提出的賠償方案令賈家不滿,再加上村支書帶頭實施的暴力強拆方式過于蠻橫,賈敬龍被逼無奈,于是在新年團拜會上用改裝的射釘槍將村支書打死。
賈敬龍明明可以通過用法律的方式解決房屋拆遷爭端問題,但他卻偏偏選擇了用一種殺人違法的行為處理爭端,由此可見他的做法是如此的愚昧,他的法律意識是如此的淡薄。試想如果他能充分認識到法律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最有力武器,是捍衛(wèi)每個人合法利益的最有效工具,他還會選擇用這么極端的方法嗎?其實,賈敬龍的行為正是我國廣大農民的一個縮影,反映出整個農民群體在遇到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的處理方式,也體現(xiàn)出我國大部分農民對法律存在一種陌生感,換句話說就是他們嚴重缺乏法律意識。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手段。農村法制建設是全面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重要一環(huán),必須要大力加強農村法制建設,使全體農民能夠知法,用法,守法。但是我國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問題非常突出,通過研究農民法律意識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這有利于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切實可靠的依據(jù),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法治觀念,從而為依法治國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1]
本文通過采用訪談的方式,對某鎮(zhèn)T村的500名村民進行了調查。該調查主要是圍繞著農民的維權意識、農民是否懂法以及農民的法律信仰等三大方面展開,并得出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三個主要表現(xiàn)。
(一)農民的法律維權意識相對缺乏
通過對500名村民進行訪談,在被問到遇到自身利益受損時應該如何做時,他們中有350人會選擇忍氣吞聲,100名村民選擇以私了的方式解決,50名村民會選擇利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利益。緊接著問他們?yōu)槭裁春苌僖揽糠山鉀Q問題,他們大部分人回答:法律在村里根本不管用,事情的解決還是要看村干部的態(tài)度。
對于自身利益問題,大多數(shù)村民不會通過走司法程序或者以上訪的方式來積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是抱著一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心理來應對。只有當他們被逼到絕路上時,少數(shù)人才會采取過激的方式來解決此問題。正像賈敬龍一樣,對于村支書的暴力行徑,他沒有去派出所報案,而是選擇“殺人”的方式解決。即使賈敬龍一方再占理,但面對“殺人”這一供認不諱的事實,終究也逃脫不了法律的制裁。
(二)農民不懂法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在1997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會議上明確提出要進行依法治國,并在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xiàn),是國家的統(tǒng)治工具,它會對敵對分子產生威懾力,從而保障人民的權利。
通過對500名村民進行訪談,在被問到什么是法律時,有300名村民回答:法律就是當領導的幾句話就能解決的事。有150名村民認為法律文件就是一張廢紙,對他們來說不起任何作用。剩下的一部分人只了解法律的作用,但對法律的具體概念說不清楚。農村的法治化建設首先要讓農民先懂法,可是調查得出的結果卻讓我們大跌眼鏡,無不令我們感到痛心。賈敬龍因為不懂法,才害得把自己的命也搭進去。
(三)農民缺少一定的法律信仰
信仰能夠激發(fā)出人體內無窮的斗志,能夠激勵人們向著目標不停地奮斗。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因素。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信仰也是鼓舞全體國人努力拼搏的精神動力。在現(xiàn)代化的法治國家,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對法律充滿敬畏,要對法律始終抱有堅定的信念。在法律信仰的引導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國家才能繁榮昌盛。
然而通過對村民有關法律信仰的調查,結果卻令我們感到非常失望。350名村民一致認為:擁有法律信仰有什么用!這個能當飯吃嗎,還是能當錢花?100名村民回答說:法律信仰只有上層社會人士才會擁有,像我們這些貧苦老百姓哪有這閑工夫去信仰這個。還有50名村民相信法律的價值所在,他們擁護法律。想到這些農民說的話,感到非常心酸,為他們對法律的偏見感到悲哀。如果賈敬能夠龍充滿對法律的敬畏,他也不會走上絕路。
致使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有許多,例如政策因素、環(huán)境因素、歷史因素等等,本文針對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三大表現(xiàn),分別找出相對應的原因,通過對原因的分析,以使讀者更加有了深刻認識。
(一)農村經濟發(fā)展緩慢是根本原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其中法律意識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經濟基礎發(fā)展水平的影響。在我國,由于城鄉(xiāng)二元化體制的存在,我國農村經濟發(fā)展總是滯后于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目前,我國把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集中投放到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過程中去,從而忽視了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一些農村地區(qū)現(xiàn)在連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哪還有心思搞農村法治建設。
受經濟發(fā)展水平落后的影響,農民生存的環(huán)境相當封閉,與外界接觸甚少,從而導致他們對法律維權意識缺乏了解。有的村民相信: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只要遇事忍忍,什么事情都能化解。他們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害怕承擔更大的責任而不是去主動依靠法律手段來積極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皞}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說的是只有先解決了基本的生存需求,才能再去追求人生的價值。農村法治發(fā)展也是這樣,只有當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們才會去關注政策、法律等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因此,要想增強農民的法律維權意識,農村的經濟發(fā)展是根本原因。
(二)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是主要原因
1995年,江澤民首次提出“科教興國戰(zhàn)略”,旨在提升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建立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強大國家。教育能夠給國家提供具有道德高尚、誠實守法、多專多能的人才,為社會創(chuàng)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其中通過法律教育的開展能夠使人們懂法,從而更好的做到守法與用法。
我國現(xiàn)階段的農民大部分都是小學學歷,稍好點的就是初中畢業(yè)。農村里沒有正規(guī)的學校,鄉(xiāng)鎮(zhèn)上也就一兩所像樣的學校,況且?guī)熧Y力量薄弱,課程單一,校園硬件設施差。由于受到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農民接觸不到良好的教育,從而導致自身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識的普及需要依靠教育來完成,農民享受不到這些教育,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缺少對法律的了解,形成“法盲”。因為自身文化水平低,他們在了解起法律的作用時也便會感到十分吃力。因此,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是影響農民不懂法現(xiàn)象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農民對法律的偏見是重要原因
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整日在田間勞作,他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很少與外界打交道,因此他們接觸的與法律相關的事務少之又少。他們認為當自己利益受損時只要通過“熟人”關系就能解決,與村里干部相處融洽,不去得罪他們,無論什么事情都好解決。他們根本不相信所謂的法律價值,法律只是被玩弄于有權人手中的政治工具,法律信仰也只是知識分子追求的東西,與他們毫無關系。
由于受鄉(xiāng)規(guī)村約的影響,他們對法律產生了極端的偏見。當他們遇到棘手的事情時,他們會磕幾個響頭,求菩薩保佑或者找?guī)讉€“神嬤嬤”來說道說道以化解此難。他們認為這些方式比依靠法律解決更有效,他們祖祖輩輩就是這樣解決問題的。他們還留存著“包青天、官老爺”這種落后傳統(tǒng)的思想。他們缺少對法律的信仰正是因為有著一種對法律偏見的態(tài)度,他們不能夠正確認識到法律的價值所在,才導致他們不信任法律。因此,農民對法律的偏見看法是導致農民缺少法律信仰的重要原因。
(一)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fā)展
物質基礎決定意識形態(tài),它會影響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能極大地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促使人們去追求更高的理想。我國要打破城鄉(xiāng)二元化體制,實行工業(yè)反哺農業(yè),以城帶農的政策。國家要加大對農民的財政補貼,增加農民的可支配性收入,提高糧食價格,使農民得到切實的實惠。習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口號,要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村發(fā)展落后的局面,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3]
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fā)展之后,農民的法律意識也就會大有改觀。他們不用再擔心“吃不飽,穿不暖”的艱苦情形,他們可以利用閑暇時間去看看報紙,聽聽新聞,關心一下國家大事。他們的法律維權意識也會受物質生活改善的影響而不斷提高,他們能夠真實地體驗到法律所帶給他們的公平正義。促進農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fā)展是提高農民法律維權意識的經濟基礎,必須要重視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二)改善農村教育環(huán)境,提高農民受教育程度
教育乃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重視教育的發(fā)展,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系到整個國家的興衰成敗。一直以來,我國政府加大對城鎮(zhèn)教育的投資力度而忽視農村教育的發(fā)展,因此導致農村教育問題突出,農民受教育程度遠遠落后于城鎮(zhèn)居民。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象,我國政府必須改善農村教育環(huán)境,提供優(yōu)質的教師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課程,加快教育基礎設施的完善,鼓勵更多的農民接受基礎教育,強化法律意識。
隨著農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他們接觸的新事物會越來越多,他們對新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會逐漸增強。通過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法律相關知識,學生可以很快地理解法律知識要點。農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更好地知法,懂法,成為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三)加大對法律的宣傳力度
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誰觸犯了法律的底線,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君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法律是正義的化身,是公平的守護者。法律能夠懲治違法犯罪分子,給世人一個公道。當人們的合法權利受到不法侵害時,法律能夠做出最公正的評判標準。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道:“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將形同虛設?!盵4]我們必須相信法律所帶給我們的“正能量”,從內心真誠地信仰它。
由于農村處于落后封閉的環(huán)境中,農民大多依靠鄉(xiāng)規(guī)民約來解決問題,他們缺少對法律的信仰,懷有對法律的極端偏見。之所以產生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農村地區(qū)法律宣傳力度小,農民接觸法律的機會少,從而導致農民法治觀念淡薄。因此,當?shù)卣ㄖ涡麄鞑块T、村委會要要在農村開展一系列普法教育活動,多向農民講解典型的法律案例,積極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改變對法律的偏見看法,使農民發(fā)自內心地去擁護法律,多一些對法律的信仰。
我國大力倡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戰(zhàn)略已經被寫入憲法。每個人都要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賈敬龍在面對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本可以借助法律工具解決拆遷爭端問題,但他卻選擇了違法的“殺人”方式。他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民代表,不懂法律,維權意識差,缺少法律信仰。我國農村地區(qū)由于受發(fā)展水平的限制,法治化進程比較緩慢,農民固有的傳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的法治化建設必須要提上日程,政府應該從經濟、文化、環(huán)境等方面給予全力的支持,使農村煥發(fā)新貌,農民真正依靠法律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
[1]李佳穗.農村法治問題與農業(yè)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農村經濟,2011(6):24-26.
[2]韓晶磊.治國之重器——良法利于善治[J].法制與社會,2015(21):129-130.
[3]韋曙林,許經勇.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視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5(4):33-38.
[4]楊緒瑩.農民法律意識調查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4:12-14.
D
A
2095-4379-(2017)20-00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