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慧 張小溢
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法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
略論高校法律援助機構完善路徑*
王聰慧 張小溢
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法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隨著依法治國政策的推進,“依法維權”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建設高校法律援助機構不僅可以為缺少法律常識的當事人提供維權思路和依據(jù),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將法科學生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進而培養(yǎng)高素質、復合型法律人才,為國家法治進程的推進注入新鮮血液。
大學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案件;公職律師;司法實踐
(一)本校法律援助中心進展
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采用法律診所模式展開法律援助活動,該診所成立于2014年5月,是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批準的實驗教學項目。民事法律診所由法學院多名優(yōu)秀導師帶隊,由法學院在校生主動參與,以定點坐班為模式,接待來訪咨詢?nèi)藛T,給與有效法律援助。同時,每周參與咨詢活動的學生進行案件總結、收錄在案,討論案情、商榷給出建議是否合理、并就相應案件進行回訪;每月全體成員開月會分享咨詢心得,提出疑惑、找到專業(yè)盲點,請教帶隊老師。自法律診所成立以來,共組織值班126次,共接待來訪人員100余次,其中包括財產(chǎn)糾紛案件,交通肇事案件,侵權糾紛案件等多類案件,網(wǎng)上接收案件20余次,所有接待的案件經(jīng)成員的共同討論,都會給予當事人認真的答復與建議。民事法律診所內(nèi)部舉辦活動12次,2015年10月23日本校舉行民事法律診所進社區(qū)活動,在家屬院設立咨詢點,首次走出校園,將民事咨詢帶入社區(qū),為社區(qū)居民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和幫助。
(二)高校法律援助機構發(fā)展現(xiàn)狀
1992年5月武漢大學以“社會弱者保護中心”的形式成立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高校法律援助機構,拉開了我國高校法律援助機構建設的序幕。之后,1997年華東政法大學成立“華東政法學院法律援助中心”;2000年中南財經(jīng)大學成立“法律援助與保護中心”。2002年,經(jīng)中國法學會批準,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中南財經(jīng)大學等11所院校成立了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診所法律教育專業(yè)委員會(CCCLE),目前已有200多所高校加入。這一方面反映出我國群眾法律意識正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證明法律援助工作的正確性、準確性、及時性。實際操作中,有諸多當事人糾紛通過高效法律援助活動得到解決,不僅僅基于訴訟與私下調(diào)解兩者巨大的成本差異,更因為中國式人情社會,當事人雙方通過私下調(diào)解可以最大限度的維護雙方關系。當然,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基于當事人對兩種糾紛解決機制的深入了解,而深入了解的重要途徑就是通過到法律援助機構進行咨詢,然后權衡利弊取最優(yōu)。
(一)實踐經(jīng)驗和理論知識欠缺
當前,國內(nèi)法律專業(yè)高校眾多,其它綜合類院校也有之。各高校逐漸達成共識,迎合依法治國的重要契機,以建立法律援助機構為依托,形成良好法治氛圍,建設法治校園。但基于現(xiàn)實,初入大學的法律專業(yè)學生,首次接觸法律,對課本上基礎知識還停留在摸索階段,法律體系未能全面建構,對于專業(yè)知識的掌握仍不牢靠,欠缺用法律思維思考問題的能力。而法律援助中心所接待的案件涉及法律關系復雜,牽扯的法律問題較多,難度很大,需要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學生解決案件受自身知識儲備的限制。由此看來,法律援助中心的建設離不開法律專業(yè)知識牢固,法律實務能力高的專業(yè)人員參與進來,以此打好堅實基礎,開拓發(fā)展方向,急需專職律師加入。同時,從自身出發(fā),調(diào)動本校高年級學生積極性,例如法律碩士,挖掘有志青年積極參與,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良好的氛圍。法律援助中心的長遠發(fā)展不是一個人決定的,需要每一個人行動起來,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投身中心的建設。
(二)資金的短缺
高校法律援助機構是社會弱勢群體直接獲得法律援助的有效途徑,機構的設立具有公益性,人文性,但其欲想長期發(fā)展則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在法律援助實踐過程中,例如搜集證據(jù)、走訪調(diào)查案件的當事人、打印資料等,必然產(chǎn)生資金的流出。法律援助的開展離不開充足的資金,如果自負盈虧的進行法律援助,勢必打擊老師和學生積極性;如果參與法律援助機構建設的專職律師缺少資金的支持,與此相比,有一定經(jīng)濟回報的代理訴訟案件將更具吸引力。法律援助機構必須保證充足的資金來源,否則參與者解決案件時會束手束腳,致使法律援助中心所接管的案源減少,案件解決效率降低,更會減弱法律援助機構的公信力。
(三)法律援助中心認知度低
高校法律援助機構是以所在高校為中心進行法律援助,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由法學院學生主導,旨在為在校學生、周圍群眾和弱勢群體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的民間組織。普法宣傳、法律援助活動的進行使越來越多得群體認識到了高校法律援助機構的存在,但其輻射范圍仍不夠廣,仍具局限性。弱勢群體面對法律糾紛,因其自身經(jīng)濟能力受限,不能聘請律師訴訟,但又找不到合理的維權途徑,同時由于法律知識的欠缺,不了解自己可依法申請法律援助。為了提高法律援助中心的認知度,我們必須采取行動,讓更多的人知道中心的存在,讓更多的人在中國的法律援助制度下維護自身權利,不讓其利益受損。
(一)法律援助納入教學計劃
法學院學生要肩負起責任,認真對待法律援助案件,將法律知識和現(xiàn)實案例相結合,運用已掌握的法律知識分析案件,討論案件,并結合資料和證據(jù),做出正確判斷。法律援助案件的解決需要法學院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共同為當事人擬定解決方案,調(diào)解或訴訟,高質量處理案件。在調(diào)解中,我們應該本著公平公正的立場,維護各方當事人利益,達到各方滿意效果,簽訂調(diào)解書。在訴訟程序中,我們不僅要為案件當事人嚴格按照起訴書要求的格式書寫起訴書,明確案件管轄范圍,而且有必要時,成為當事人的代理人,出庭辯護。無論是調(diào)解還是訴訟,我們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走好每一步,解決和處理案件。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努力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案件解決能力,構建法律思維,為法律援助中心更好的運行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建立以法律碩士生為主力的高校法律援助中心
“法律援助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專業(yè)性的服務,需要的是專業(yè)人才?!雹俑咝7稍行牧⒆阌诒Wo每一個弱勢群體擁有的法律保護自己、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其法律援助中心的建設需要一個個有熱情有志向的法律專業(yè)的學生,更需要的是一個個法律知識扎實、法律功底堅實的法律優(yōu)質人才。全國各個法律院校設置和包含了不同層次的法律專業(yè)人才,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有的還設置了法學博士。其中法律碩士是具有特定法律職業(yè)背景的專業(yè)學位,以致用、實務為指向,主要為立法、司法、行政執(zhí)法、法律服務與法律監(jiān)督部門以及經(jīng)濟管理、行政管理和社會公共管理部門培養(yǎng)應用型法律人才。院校在培養(yǎng)法律碩士生的過程中更注重實務方面,貫徹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的教學理念,使得每一個法律碩士生在法律知識和實際問題方面能夠更好的處理和應對。
(三)政府的支持與助力建立以確保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
國家應構建法律援助的專項資金,根據(jù)各個法律援助機構完成的法律援助案件的滿意度、案件數(shù)等作為資金撥款標準,提高各個法律援助機構的積極性,動員社會上的個人和集體共同把法律援助事業(yè)做好做強,真正實現(xiàn)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追求。同時,法律援助也是公益性事業(yè),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國家應建立法律援助基金,作為法律援助資金的必要補充。國家財政的支持和社會法律援助基金的建立共同為我國的法律援助事業(yè)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為促進的法律援助事業(yè)的發(fā)展,維護廣大人民利益作出卓越的貢獻。高校法律援助中心需要政府和社會采取積極的行動,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中心資金穩(wěn)定來源,更好地促進中國法律援助事業(yè)的發(fā)展。
(四)完善法律援助中心的線上平臺建設
隨著高科技的日益發(fā)展,我們既可以實地的開展普法宣傳、法律講座等活動,也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讓更多人的知道、了解高校法律援助中心。新媒體技術,如微信、微博等,因其傳播速度快、受眾廣泛、操作簡單成為我們首選的途徑。例如:北京岳成律師所通過微博上傳一個個簡單的法律迷你劇,講解遺囑繼承、借款問題等應如何處理,以此普及法律知識。我們可以利用微信設立高校法律援助中心公眾號,每日推送法律小故事、新出臺法律法規(guī)、法律文書模板等信息,同時也可以開通法律援助中心的咨詢熱線和服務流程,建立微信咨詢渠道,借此宣傳和推廣高校法律援助中心,讓高校法律援助中心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能夠真真切切的為人民服務。日后我們還會嘗試開設網(wǎng)絡直播平臺,邀請學院的教師或者律所的專職律所進行開關法律知識講解、法律案件解讀、法律問題咨詢等活動?;ヂ?lián)網(wǎng)科技為高校法律援助中心的宣傳和發(fā)展提供了便利,我們可以讓更多人的知道高校法律援助中心的存在,擴大法律援助的受益人群,有利于人民群眾增強法律意識,切實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利益。通過實地的宣傳和線上的平臺設立,我們要建立起高校法律援助中心與人民群眾良性互動,贏得大家的信任,及時了解身邊的法律糾紛并高效率的解決,同時作好人民群眾的反饋工作,不斷完善高校法律援助中心的運行機制,推動中國法律援助事業(yè)發(fā)展。
[ 注 釋 ]
①程捷,肖偉.高校法律援助機構之現(xiàn)實困境與改革對策[J].宜賓學院學報,2008,3(3).
[1]楊宇冠,陳子楠.完善我國法律援助制度若干問題研究[J].理論學刊,2015(01):102-107.
[2]譚志福.高校參與法律援助的價值分析[J].政法論壇,2014(03):177-182.
[3]朱良好.法律援助責任主體論略[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10-17.
[4]劉曉兵.診所學生在刑事法律援助中的出庭資格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63-68.
[5]左衛(wèi)民.中國應當構建什么樣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J].中國法學,2013(01):80-89.
*2016年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國際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611832013)。
D
A
2095-4379-(2017)20-0041-02
王聰慧(1993-),女,漢族,河北新樂人,本科,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法律援助;張小溢(1993-),女,漢族,河北滄州人,本科,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