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洲 省司法廳基層工作處處長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第39期中青班學員
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劉紹洲 省司法廳基層工作處處長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第39期中青班學員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發(fā)生深刻變化。社會經濟成分、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樣化,各種利益沖突和摩擦將不斷出現,社會矛盾會更加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及時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消除各種不安定因素,維護社會穩(wěn)定,就顯得更加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指出:“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的共識、規(guī)范發(fā)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睂︻I導干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領導干部謀劃工作要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問題要運用法治方式,說話做事要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合法。每做一項決策,都要認真想一想法律有沒有授權,權力的邊界在哪里,法定的決策程序是什么,法律后果和法律責任如何。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的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首先提出強化法律在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其次是依法維護權益?;饷?,其實就是妥善協(xié)調此方和彼方的利益問題。我們要站在公正的角度。什么叫公正?那就是標準。這個標準是什么?不完全是法律,但是,法律的權重越來越大。
當前的社會矛盾糾紛,雖然不全是法律問題,但領導干部在處理社會矛盾時,要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權威地位,發(fā)揮法律化解矛盾的更大作用。
1.要依法化解社會矛盾。當前的大多數矛盾糾紛,都是在法律范圍之內的。在城市,是房子;在農村,是土地和房子。凡涉及征地和拆遷的問題,就要強化法律在化解征地和拆遷中的地位和作用。絕不能把法律擱到一邊,然后用別的方式來解決。要善于引導和支持群眾合法表達訴求,依法解決矛盾糾紛。
2.要強化法律解決矛盾糾紛途徑的權威性。如果人民群眾通過法律途徑能解決矛盾糾紛,就會形成示范效應。要注意不要采用極端方式、非法定途徑解決矛盾糾紛,以排除僥幸心理和機會主義。否則,社會矛盾糾紛就難以得到合法、有效的化解。
3.要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當前的社會矛盾糾紛,大多數是利益沖突而不是價值沖突。在處理社會矛盾糾紛時,要依法平衡、維護各方利益。這一點做好了,其他大多數的矛盾糾紛就會迎刃而解。
4.要妥善處理非法律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在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中,比較棘手的,大都是非法律問題,其中有些可能是歷史遺留問題。凡是遇到例外情況,必須經過嚴格的程序、嚴格的規(guī)則和嚴格的標準,才能夠確定。如此,才能防止那些心存僥幸的人鉆法律和政策的空子;才能使那些確實有冤屈、有傷害,又遭逢法律疏漏和不合理的人,其利益能夠得到切實維護。
領導干部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既是組織者,又是引領者,必須沖鋒在前、率先垂范。領導干部要養(yǎng)成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靠法的習慣,摒棄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當前,改革處于攻堅階段,穩(wěn)定面臨嚴峻形勢。要特別注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自覺在法治基礎上凝聚改革共識,善于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風險,使各項改革舉措做到于法有據。要特別注意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堅決克服“搞定就是穩(wěn)定、擺平就是水平”的錯誤觀念,進一步強化法治在維護群眾權益、調處利益關系中的權威地位,強化法治在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和諧穩(wěn)定中的保障作用,善于引導群眾理性合法地表達利益訴求,始終堅持依法辦事,切實解決好部分群眾中存在的信訪不信法、信鬧不信法、信錢不信法、信權不信法的問題,努力在法治的軌道上解決穩(wěn)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