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梅
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政府辦公室,湖北 云夢 432500
?
論我國刑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
吳冬梅
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政府辦公室,湖北 云夢 432500
社會發(fā)展與矛盾相伴,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解決沖突,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引發(fā)了我們對于糾紛解決機制的思考。司法解糾具有天然的優(yōu)越性,但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狀況,多元化的解決機制也具有正當性。在我國正在努力營造的法治化大環(huán)境中推進各種方式的和諧共生,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正當性;完善
(一)一元糾紛解決機制的弊端
長期以來,在我國的刑事案件領域,公訴機關啟動的刑事訴訟成為解決糾紛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被學術界稱為“一元糾紛解決機制”,它將社會中的一切糾紛訴諸于法律。訴訟方式的程序化,保證了法律的貫徹實施。但這種方式也存在一些缺陷。
“不是所有的司法判決都能產生正義,但是每一個司法判決都會消耗資源?!盵1]刑事案件的程序正當性是通過嚴格的司法程序予以保障的,刑事案件的立案、偵查、審查起訴、審判、執(zhí)行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嚴格依照法律實施,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還有時間成本都成為刑事案件高成本不可忽視的問題。同時,犯罪人員在刑滿釋放再一次回到社會中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也得到社會的關注。在“有犯罪前科”、“有不良記錄”等痕跡面前,這類人員在很多工作崗位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無法融入社會的現(xiàn)實困境,使得這類人員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很大。
(二)刑罰的任務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予以實現(xiàn)
我國刑法的主要任務是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民,最重要的是使被歪曲的社會關系得到矯正,恢復正義。因此,對于一國來說,糾紛解決機制應該是全方位的,只要有利于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方式,都應該納入進來。
在刑事司法領域,長期的司法實踐也探索出了諸多糾紛解決方式,比如刑事和解、刑事調解就是繼刑事訴訟之外的有效方式?!缎淌略V訟法》也將這些方式提升到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范疇,通過明確適用范圍和程序,增強了此類方式的可操作性和權威性。諸多方式和途徑實現(xiàn)了國家公權力和個人權利之間的平衡,協(xié)調了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間的矛盾,減少了社會沖突,恢復了被破壞的社會關系,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
(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符合我國刑罰改革的發(fā)展
刑罰的目標包括了報應、威懾和恢復等多方面的內容,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就要求刑罰應該與犯罪的特性和罪犯可歸責程度相匹配。圍繞刑罰改革,我國的罪行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從最初的“重刑主義”,強調對罪犯的“嚴打”,發(fā)展到倡導刑罰的輕緩化,強調刑事和解和執(zhí)行輕緩,體現(xiàn)了我國刑罰改革的方向,更加側重于對刑罰目標的探討,更加重視量刑規(guī)范化建設,更加注重對刑罰社會效果的考量。刑罰應該隨著犯罪惡性的加大而變得更加嚴厲。[2]這是一個悖論。
刑事訴訟旨在建立一套解決雙方糾紛的程序性機制。然而,在大陸法系中,長期存在的糾問制訴訟程序使得法院、檢察院在案件審理中處于核心地位,追訴犯罪成為法院、檢察院工作的核心。而維護被侵害人、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則處于次要位置。雖然最終犯罪分子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被侵害人、受害人的權益卻得不到保障。這種控辯審三方嚴重的失衡非但達不到恢復被犯罪所破壞的社會關系的結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對法律的失去了信仰,對法院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作為一元糾紛的補充,除了數量多,可供當事人選擇的范圍廣外,還需要與訴訟解糾方式形成有效對接,使得整個糾紛解決機制協(xié)調共存、銜接得當。針對以上設想,有幾下幾種模式可供研究。
(一)多元之“多”
多元體現(xiàn)在解決糾紛的多樣化形態(tài)上。解糾方式的多與少主要體現(xiàn)在國家向社會提供的“公共資源”的數量上,這些多與少的資源為當事人解決糾紛提供了方向。當然,各種解糾方式構成了一國多元解糾機制的整體,共同搭建起了解糾的“骨骼”。[3]多樣化的糾紛解決方式可以給予當事人更多的選擇,但在刑事司法領域,也并不是多多益善。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方式之“多”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種方式:
1.自力救濟。主要適用于一些不告不理的刑事案件以及輕微的財產性犯罪。此類案件案情簡單,本著最小成本,最大經濟的原則,當事人更傾向于選擇自力救濟的方式,通過協(xié)商、和解,解決爭議。
2.中介搭橋。此種方式是自力救濟的延伸,若雙方無法協(xié)商,或者達不成一致意見,又不愿意對簿公堂,但雙方都表示可以聽從某一中介組織的意見,比如律師調解、行業(yè)調解。由于第三方的選擇是雙方合意的結果,每一方的要求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和分析,最終達成的調解結果有利于執(zhí)行。
3.公權力介入。所謂公權力介入,就是行政機關、刑事司法機關在不干預刑事司法的過程中,依靠行政管理知識和充足的平臺資源解決刑事案件的方式。目前實踐中比較常見的是行政調解、行政復議、勞動爭議仲裁,以及各地正在探索的依靠科技支撐的網上協(xié)作平臺解決糾紛的在線調解方式。
4.刑事訴訟。也就是刑事司法機關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解決糾紛,刑事訴訟的程序性、權威性以及運用的廣泛性,奠定了這一解決方式在我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獨特的地位。
(二)多元之“序”
在一國刑事司法領域,雖然存在著眾多的糾紛解決方式,但每種解糾方式都有其默認的適用領域和適用順序,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實踐中也是如此,若多種方式沒有適用領域的限定,比如對社會影響重大的刑事案件當事人采用了刑事和解的方式,就會導致更嚴重的踐踏社會公平現(xiàn)象的發(fā)生;又比如,刑事調解、刑事訴訟、刑事和解的方式沒有先后順序,不僅會導致大量司法成本的浪費,也起不到緩解訴訟壓力的效果。
理論上,最為理想的配置形態(tài)是以自力救濟、居中調解、公權力介入、刑事訴訟的先后順序進行的。需要明確的是各解紛方式之間存在著在平行、條件、銜接等多種關系,在運用每種解糾方式之前必須清楚各自獨立的適用范圍。[4]顧名思義,平行關系側重于各種方式之間是并列存在的,適用上不分先后,條件關系則涉及兩者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銜接關系著重于多種方式之間的協(xié)調。在我國刑事司法領域,多種糾紛解決方式也遵從著以上三種關系,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當前,日益沉重的訴訟負荷,訴訟的高成本和遲延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探究刑事司法領域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如何在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推進,還有待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一)實現(xiàn)多種解糾方式的和諧共存
多元之中的每一元和諧共生,既是推進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發(fā)展的應然,也是有效解決社會沖突的必然。如何使各種解決方式在刑事領域和諧共存,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完善機制。長期以來,刑事和解、刑事調解、行政調解雖然在解決當事人的爭議中發(fā)揮著作用,但其適用范圍仍然是模糊的,從而使得一些糾紛在經過了上述程序后由于缺乏權威性,還得再次經過訴訟程序,且不論成本的提高,若一旦時效經過,反而耽誤了當事人獲得訴訟救濟的機會。因此,整合各類糾紛解決機制,統(tǒng)一規(guī)劃和清晰設定不同糾紛解決機制的適用范圍,完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對于有效暢通刑事案件解糾渠道意義重大。
2.統(tǒng)籌推進。在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過程中,要本著循序推進的原則。一方面對于輕微的刑事案件,要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愿,以和解、調解為主,以解決問題為宗旨;另一方面,在涉及行政糾紛的領域,要充分結合行政機關對政治、政策考慮方面的優(yōu)勢,有序引導案件解決;同時,對于重要的刑事案件,要把握好法律的關口,體現(xiàn)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性。推進各類糾紛解決機制有效銜接,提升糾紛解決的效力。
3.突出重點。每種解決方式都能獲得公民的信任,才能推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有序運轉。因此,無論是和解、調解、訴訟,都應該被賦予正當性來源。如雙方達成的調解協(xié)議,“即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xié)議,只有經過法院的審查和確認,即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5]只要確認調解協(xié)議系雙方自愿達成,不違反強行法的規(guī)定,法院就應確認其法律效力和執(zhí)行力。又比如對某些行政裁決所涉及到的對相關事實的認定,“對事實的認定,并不意味著通常只是由法院來進行,法院認定事實時,在某種程度上依靠對事實認定特別合適者(這方面專家)的認定”[6]對于專業(yè)性較強的事實認定,要肯定專業(yè)行政機關的事實判斷。
(二)確立司法最終原則
1.提高法官綜合素質。一次不公平的判決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猶烈,公平的判決事關全社會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官作為公正之源,對于推進法制化進程的影響可見一斑。作為一名合格的法官,既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也要有出色的協(xié)調能力,更要有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人文情懷。原則性、靈活性,法理、人情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實現(xiàn)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2.暢通訴訟渠道。一方面要完善訴訟保障制度,基層法院應注意落實訴訟費用的緩交、減免制度,防止公民因交不起訴訟費用而被聚于法院之外;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吸收社會公益律師,讓更多的公益律師加入法律援助隊伍,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同時,加強網絡信息化建設,提供高效便捷、靈活開放的訴訟網絡平臺。
3.完善調解環(huán)節(jié)。一是提高法院調解的地位,防止調解形式化蔓延。法院調解后一方反悔的情形經常發(fā)生,這既降低了訴訟效率,也增加了司法成本,造成法律資源的浪費,無形中增加了法院的工作負擔,因此,對經過法院調解的事項應該強化調解效力,從源頭上防止走回頭路;二是建立調審分離工作機制,將調解法官與審判法官區(qū)別開來,增強調解法官的專業(yè)化水平;三是提升社會力量的參與度,吸收優(yōu)秀人才加入人民調解委員會,一方面可以豐富調解委員會的人員構成,同時也能起到宣傳國家法律、培訓法律人才的作用,推進全社會法律意識的形成;四是發(fā)揮刑事調解的效力,“現(xiàn)代調解者應該扮演著當事人之間的促進者角色,他們要幫助當事人而不是訓誡當事人?!盵7]實現(xiàn)社會秩序與個人權利的統(tǒng)一。
[1]白岱思.民訴供求的經濟分析[J].政治論叢,2003(4).
[2]徐紅微.從恢復性司法看刑事和解在我國的引入和應用[J].法制與經濟,2010(6).
[3]趙高旺.論法治社會中司法的限度及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合理[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6(4).
[4]梁帥.論我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J].法制與社會,2008(5).
[5]廖永安.訴訟內外糾紛解決機制的協(xié)調與整合[J].云南大學學報,2004(3).
[6]宮澤俊義.日本國憲法精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55).
[7]梁平.論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溝通之維[J].河北法學,2009(10).
D
A
2095-4379-(2017)20-0118-02
吳冬梅(1985-),女,漢族,湖北宜昌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政府辦公室,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