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星辰
(519060 澳門科技大學 廣東 珠海)
淺析合同欺詐若干法律問題
林星辰
(519060 澳門科技大學 廣東 珠海)
規(guī)制合同欺詐制度是各國民事欺詐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合同欺詐是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破壞意思自治的行為,各國法律都予以禁止,并為當事人設立了救濟途徑。
意思自治;誠實信用原則;合同欺詐
學界關于何為合同欺詐行為比較一致的定義為“當事人一方故意制造虛假或歪曲事實,或者隱匿事實真相,使表意人陷入錯誤而做出意思表示的行為[1]。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市場經濟已經逐步展現(xiàn)出蓬勃的活力。但是,在這一重大的社會變革中,因為市場機制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完整、交易行為監(jiān)督不規(guī)范、市場主體不適應新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難免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無論是民事合同欺詐還是刑事合同欺詐,盡管欺騙的伎倆花樣百出,但分析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不法分子利用合同進行欺詐的核心手法,不外乎是利用信息不對稱或設計出一種信息不對稱的格局,誘使另一方做出自認為是正確的但事實上是受騙的決策。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合同欺詐形式:
1.利用偽造、虛構、盜用或假信譽證件騙取合同的簽訂,進行合同欺詐
典型案例一:虛構合同主體進行合同欺詐
行為人趙海、李勇私刻兩枚公章,一枚刻“海達貿易公司”,另一枚刻“益民保健品公司”。并用電腦制作了假營業(yè)執(zhí)照及相關證明憑證,然后租用兩間辦公室,就這樣開辦起了他們所謂的“公司”。(不經注冊,成本極低)
不久,以趙海、李勇為法定代表人的“海達貿易公司”和“益民保健公司”正式掛牌開業(yè)了。兩公司經營項目從家用電器、建材、服裝到食品、飲料,從種子、肥料到中西藥品、保健品等,幾乎無所不包。他們并以這兩家公司的名義通過新聞媒體向全國各地的一些生產廠家和有關單位發(fā)布信息,聲稱求購對方的產品,要求與之簽訂合同,但其實質并不是求購對方的產品,而是利用合同進行欺詐,騙取對方的定金和業(yè)務回扣。開業(yè)一個月的時間,兩公司先后與十幾家廠商簽訂了各類合同百余份,索取定金25萬元人民幣,回扣15萬元人民幣,所簽合同總金額達150萬元人民幣。
經查,趙海、李勇虛構合同主體,李勇合同騙取對方定金及回扣人民幣40萬元人民幣,其行為違反了《關于查處利用合同進行的違法行為的暫行規(guī)定》第四條第一款第三項的規(guī)定,已經構成合同欺詐行為。短短一個月時間,索取定金25萬元人民幣,回扣15萬元人民幣,“業(yè)績客觀”。沒有如此大的“騙利”,違法分子是不會鋌而走險的,面向全國行騙,合同真假難辨,發(fā)出100份信函,只要十份上鉤數(shù)量就很客觀了。
2.利用市場供求的微妙關系騙取合同的簽訂,進行合同欺詐
典型案例二:利用“零風險”的供求關系,騙取押金,進行合同欺詐
紅衣針織廠近年來因經營不善,舉步難堅。在此狀況下,該廠設計出了一套“嶄新”的經營模式。他們通過媒體發(fā)布信息,大做廣告,聲稱:本廠有針織加工業(yè)務,現(xiàn)對外尋求承攬方,凡有意者都可與本廠訂立為期三年的針織產品加工承攬合同。合同的主要內容是:紅衣針織廠將針織加工機器以優(yōu)惠條件租給加工方,每臺一次性收取押金,服務費五千元;加工方必須使用本廠提供的面紗等原材料,加工出的產品再由本廠回收,每件針織產品加工費50元。合同期滿后退還押金并贈送機器,如果加工費違約,則押金不退還。下崗職工張華被如此“零風險”的優(yōu)惠條件所吸引,將家中全部儲蓄兩萬元人民幣全部拿出來,一次性租賃了四臺機器,開始了加工生產。十天后張華帶著第一批加工的針織產品一百件向紅衣針織廠交貨,該廠驗貨后,以針織產品尺寸不符合標準,拒絕回收。隨后張華提供的第二批、第三批針織產品也同樣被廠方以類似理由認定為不合格產品。此時,紅衣針織廠還生產張華無加工生產能力,不能按期保質保量交貨,違反了合同約定,所以不能退還押金。紅衣針織廠以同樣的手法先后與下崗工人或農民上百人訂立了針織產品加工合同,收取的押金近百萬元人民幣。但當加工方送交加工的針織產品時,廠家一律以苛刻的條件判定加工方加工的針織產品幾乎沒有符合其質量要求的,因而拒收或少收產品,并聲稱加工方違約,導致合同解除而不退還押金。
經查,紅衣針織廠提供的及其及原材料價格遠高于市場價格許多倍,而且質量低劣,根本無法生產出合格產品。依據(jù)上述事實,執(zhí)法部門認定紅衣針織廠有合同詐騙嫌疑,并依法將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外包”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經營方式,能降低總體社會成本,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該案例的核心欺詐手段在于打的是信息的時間差。“零風險”的信息在前,套得押金,技術品質的“壁壘”信息在后,霸占押金。如此新“招”,損人損己。
管制、防止合同欺詐需要一個完善的法律機制,而不僅是一、二家行政機關的職責,更不是受害人的自我保護問題。[2]合同的反欺詐是一項需要全社會產于的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面寬,因素復雜,針對各類欺詐行為,要有效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合同進行欺詐,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大違規(guī)成本,使違規(guī)者望而卻步
對合同欺詐者的處罰,除了繩之以法外,還應從經濟尚加大處罰力度。國家應進一步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查處合同欺詐違法行為的法規(guī)規(guī)章,對欺詐者除了沒收欺詐所得外,還應該從處罰的角度上,“新老賬一起算”。
2.消除信息的不對稱性
建立健全合同信譽公示制度,防合同欺詐于未然。建立企業(yè)主題的信譽公示制度,利益政府的網(wǎng)絡工程平臺,建立健全全面向社會企業(yè)主體的合同信譽數(shù)據(jù)庫。利益網(wǎng)絡的開放性額數(shù)據(jù)共享性,方便企業(yè)主體的及時查詢。從消除信息的不對稱的角度,推動社會信用工程發(fā)展的進程,幫助企業(yè)主體防欺詐合同于未然。
[1]佟柔教授主編.《中國民法學?民法總則》,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38頁.
[2]向明華.《合同欺詐法律問題》,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學報,2009年7月,第24卷第4期.
林星辰(1993.1.27~),性別;女,民族;漢,籍貫;福建,職位:學生,學歷: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