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艷芳
勞動關系發(fā)生變化的當月發(fā)生工傷由誰支付工傷待遇
文/章艷芳
編者按:
職工勞動關系發(fā)生變化,在當月內原單位已繳納了工傷保險費,而實際用人單位未給該職工及時辦理參加工傷保險的手續(xù),該職工發(fā)生了工傷,工傷待遇如何處理?本案分析可供參考。
2015年3月3日,李某從甲公司離職到乙公司,同日與乙公司簽訂勞動合同。3月15日,李某在乙公司上班期間突發(fā)疾病經搶救無效于當日死亡,4月10日被認定為工傷。后乙公司與其親屬就工亡待遇達成調解協(xié)議并實際履行。同年3月23日,甲公司為李某辦理減員停保手續(xù),社保繳至3月。3月26日,乙公司為李某辦理增員續(xù)保,從4月起繳納各項社保。5月,乙公司向社保經辦機構申請支付李某工亡待遇,經辦機構未予支付。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起訴訟。
本案先后經一審、二審程序。爭議焦點:一是經辦機構是否應向乙公司支付李某的工傷保險待遇。二是乙公司是否有權要求經辦機構支付其已墊付的工傷待遇。
對于焦點一,經辦機構認為:乙公司在李某發(fā)生工亡事故時未為其繳納工傷保險,工傷保險待遇應由乙公司承擔。社會保險費征繳系統(tǒng)可以在同一個繳費周期內接納同一職工的兩份工傷保險。乙公司辯稱:李某發(fā)生工傷前,公司客觀上無法為其辦理增員續(xù)保手續(xù)。不存在單獨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情形。李某工傷時屬于參保人員。法院觀點:經辦機構應支付李某的工傷保險待遇。首先,李某的用工單位雖然發(fā)生了變化,但其未中斷參保。對本案所涉的職工僅與一個用人單位形成勞動關系,且工傷事故發(fā)生于工作變動的首月、工傷保險前后銜接并未中斷的情形,從社會保險法、《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若干規(guī)定》、《工傷保險條例》等規(guī)范性文件來看,并無此特殊情形下應當由新的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的明確規(guī)定。當對法律規(guī)范本身的含義在理解、適用上存有爭議時,結合法律規(guī)范的立法目的,應當從更有利于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以及分散用人單位用工風險方面去理解。其次,工傷保險費繳費主體不是重點,李某是參保職工才是問題的關鍵。最后,工傷保險費的繳納和工傷保險待遇的支付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又分屬不同的法律關系。法院認定李某作為參保職工應當享受待遇并非否定乙公司具有為其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的義務,工傷保險費的征繳單位如認為乙公司有違反繳費規(guī)定的行為可以依照相關規(guī)定予以處理,但這不能成為經辦機構拒絕支付待遇的理由。職工因工作單位變動而導致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單位不同,并不構成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障礙。
對于焦點二,社會保險法未明確應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費用在用人單位支付后是否可以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進行追償,但從工傷保險旨在分散用人單位用工風險的立法目的可見,在用人單位承擔了應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待遇后,用人單位當然具有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進行追償?shù)臋嗬?。一審法院判決經辦機構向乙公司支付工亡職工的工傷保險待遇,但以公司向李某近親屬支付的數(shù)額為限。二審駁回經辦機構上訴,維持原判決。
此案例屬于員工因工作調整、社保關系處于銜接過程中的爭議案例。評析這個案例,需要厘清一個觀點:繳費單位與實際用人單位不一致,是否符合工傷待遇支付條件。通常情況,經辦機構在審核工傷保險待遇時,應審核該職工是否參保、認定工傷的單位與繳費單位是否一致。這既是對用人單位是否按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規(guī)定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審核,也符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若干規(guī)定》第九條的規(guī)定要求。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一條明確規(guī)定,職工所在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工傷保險費,發(fā)生工傷事故的,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按上述案例所判,李某作為參保職工應該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供養(yǎng)親屬撫恤金待遇如何核定可能是一個障礙。因為供養(yǎng)親屬撫恤金、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待遇的核定是與職工本人發(fā)生工傷前的繳費工資掛鉤的,繳費單位與發(fā)生工傷的用人單位不一致,意味著工傷職工發(fā)生工傷前的繳費工資是在前一家用人單位的繳費工資或是前一家用人單位預申報的工資,與發(fā)生工傷時所在用人單位應繳未繳或補繳的實際工資總額并不一致,這種情況如何核定其本人工資,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
現(xiàn)今勞動者在不同用人單位間的流動很常見,類似的案例應該不在少數(shù),為更好地實現(xiàn)工傷保險制度既有利于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又分散用人單位用工風險的立法目的,建議對現(xiàn)有的法規(guī)進一步完善和明確。
首先,勞動者工作調整,用人單位對職工社保關系應及時變更,職工有義務配合提供相關轉接資料。因為從勞動關系形成之日起,用人單位就應當依法繳納保險費。作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都應注意入職時間與辦理社保的時間節(jié)點問題,以避免一旦發(fā)生工傷,風險無法分散的局面出現(xiàn)。因社保征繳系統(tǒng)操作存在空檔期的,應及時將系統(tǒng)調整到位。
其次,應當明確,社保關系變更接續(xù)過程中,前一用人單位同一繳費周期已繳納了各項保險,新入職員工應當另行繳納工傷保險。繳費單位與認定工傷單位不一致的,以認定工傷單位是否參保作為支付保險待遇的前提。因為發(fā)生工傷時職工所在用人單位才是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同時還應當明確,條例所稱本人工資,在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yè)病前不足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的,如何處理。
第三,已經死亡的職工應當明確規(guī)定不可以辦理參保手續(xù)。如果用人單位通過網(wǎng)上申報或隱瞞已死亡職工信息故意申報參保,即使形成參保繳費記錄,待遇也不應支付。如上案例,已經死亡的職工如果可以參保,那什么時間節(jié)點才是其減員的時點呢?
社會保險應當遵循權利義務對等原則,沒有盡義務就不可以享受權利。社會保險不是社會救助,其本質是保險,工傷保險作為社會保險五個險種中法規(guī)較健全的險種之一,防范或分散的是用人單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工傷支付風險,如果已經發(fā)生工傷了再來參保,享受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全部待遇,明顯不符合保險的本質。
《工傷保險條例》六十二條第二款明確,已經對用人單位補繳全部工傷保險費的,新發(fā)生的費用納入基金支付,但也明確已經發(fā)生的待遇則不能納入基金支付,而只能由用人單位支付。因此,享受所有保險待遇的前提條件應該堅守發(fā)生工傷時所在用人單位先參保的底線。這樣的理念如果得到法院、用人單位和職工的普遍認同,相信工傷保險制度的立法目的才能得到更公正合理地實現(xiàn)。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社會醫(yī)療保險管理處)
(責任編輯:云 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