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鳳
論習近平的調查研究思想
王宇鳳
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傳家寶,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yè)得失成敗的大問題。開展深入調研,不僅可以聯(lián)系群眾,為民辦事;也可以了解實際情況、推動工作進程;還可以提高領導干部的自身能力和素質。做好調查研究這項基本功,要掌握調研技巧,提高調查研究對象的廣泛性,內(nèi)容的針對性,方法的多樣性和成果的有效性;同時也要遵循科學規(guī)律,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形成制度化管理。
習近平;領導干部;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決策民主化的重要法寶。領導干部調查研究的能力對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和實施有重要影響,關系到黨和人民事業(yè)的得失成敗。習近平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實踐,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戰(zhàn)略部署,身體力行開展調查研究,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要求。深入學習習近平的調查研究思想,對于客觀認識新情況,總結新經(jīng)驗,形成新方法,謀劃新戰(zhàn)略,提高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法寶。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深入群眾,開展廣泛調研,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等經(jīng)典論述。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適時地提出:“我們辦事情做工作必須深入研究,聯(lián)系本單位的實際情況解決問題。”[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審時度勢地提出:“研究、思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舉措,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盵2]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調查研究作為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途徑,是一個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過程。一方面,調查研究必須從群眾中來,“任何離開群眾經(jīng)驗和群眾意見的調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領導者也不可能進行正確的領導?!盵3]不同歷史時期,群眾工作面臨不同的情況,面對新形勢,要想了解群眾之所想、所需,領導干部必然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到田間地頭和廠礦車間,同群眾交談,傾聽他們的呼聲?!凹纫犎罕姷捻樁挘惨犎罕姷哪娑?;既要讓群眾反映情況,也要請群眾提出意見。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主動調研,抓住不放。”[4]另一方面,調查研究必須回歸群眾。領導干部通過形式多樣的調研活動將群眾分散的意見集中起來,經(jīng)過討論研究,化為系統(tǒng)意見,隨之再回到群眾中去,把黨中央的想法和做法交給群眾,使之融入群眾生活,并在群眾實踐中檢驗其正確與否。經(jīng)過這樣不斷的循環(huán)往復,調查研究才會一次比一次更豐富、更生動。
調查研究也是一個為民辦事的過程。調查研究的根本目標是滿足群眾需求,實現(xiàn)群眾利益。只有通過深入調研,才可以使各項決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體現(xiàn)民意,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切實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始終和群眾保持血肉相連關系,贏得民心,增強執(zhí)政能力。
人的正確思想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從實踐中產(chǎn)生的。調查研究的第一要務是掌握實情和最新動態(tài),這就要求領導干部應學會用眼睛看,用口問,用手記,還要會談;既要看“門面”和“窗口”,又要看“后院”和“角落”。只有通過仔細調研,才能了解實際情況,總結基層經(jīng)驗,為作出正確決策創(chuàng)造條件。有些干部忙于“文山會?!?,通過看材料、聽匯報,靠經(jīng)驗主觀臆斷地做決策,嚴重違背了調查研究的本意。
全方位了解情況,還要求調查研究要有“問題意識”。腦子里沒有問題,去搞調查,就會搞得沒邊沒際。問題意識是領導干部做好調查研究的基礎,只有把問題理順了,想通了,重視起來,才能在調查研究中了解詳細情況,防止被調查,避免走過場。
調查研究作為一項實踐活動,其根本出發(fā)點在于作出科學的,合乎實際的決策,推動工作順利開展。每一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實施,光靠從會議到會議、文件到文件,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毛澤東指出:“做領導干部的人要依靠自己親身的調查研究去解決問題。書面報告可以看,但這跟自己親身的調查研究是不相同的。”[5]故領導干部應身體力行,帶頭深入到基層和廣大人民群眾中,及時了解平時難以聽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耙朴诳偨Y群眾的經(jīng)驗和創(chuàng)造,也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觸及矛盾,以利于不斷推進和深化各項工作的落實?!盵6]
同時,領導干部要在方法上搞試點,搞幫帶。調查研究既需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也需要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一方面,調查研究要抓典型。麻雀雖多,不必一一解剖,領導干部可集中調研有代表性的一兩個例子,深入挖掘其內(nèi)在表現(xiàn)和特征,了解具有同一體征事物的大致情況,大膽設想,做好試點工作;另一方面,調查研究要擅于推廣。堅持做到“點上實驗,面上推廣,先易后難,先淺后深。”[7]通過將行之有效的決策大力推廣,形成對口幫帶群,實現(xiàn)調查研究的針對性。
此外,調查研究結束后,還要重落實,抓督查。調查研究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健全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實現(xiàn)“科學進行責任分解,把目標任務分解到部門、具體到項目、落實到崗位、量化到個人,以責任人制促落實、以責任制促成效、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局面?!盵8]通過進一步完善巡視督察制度,及時發(fā)現(xiàn)傾向性問題,找出調研過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因地制宜尋找解決方法,保證調查研究的實效性。
習近平指出:“領導干部不是百事通,不是萬能的,要做群眾的先生,先做群眾的學生。”[9]因此,在調查研究中,我們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不僅“身入”基層,還要“心入”基層,虛心求教,做群眾的學生和朋友;要善于從群眾的實踐中汲取營養(yǎng),避免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要全面分析情況,見一斑而窺全豹,獲得真知。只有“調查研究多了,基層跑遍、跑深、跑透了,我們的本領就會大起來,我們的認識就會產(chǎn)生飛躍,我們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10]
調查研究也是提高領導干部能力和素質的過程。領導干部肩負著統(tǒng)攬全局,科學決策的重任,他們的整體素質和能力關系到黨的事業(yè)的興旺發(fā)達。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許多領導干部出現(xiàn)“本領恐慌”,習慣于用老思路來應對,結果事與愿違?;诖饲闆r,習近平提出:“領導干部不論閱歷多豐富,不論從事哪一方面的工作,都應該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調查研究?!盵11]在調查研究中,領導干部與群眾溝通交流,與不同的群體打交道,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領導干部理論水平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反映。因此,調查研究的過程,是領導干部提高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過程。
調查研究是一門求真求實的學問,也是一項講求方式方法的藝術,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系統(tǒng)性。領導干部要想做好領導工作,學好調查研究這項基本功,就需探索調查研究的內(nèi)在規(guī)律和特點,提高調查研究對象的廣泛性、內(nèi)容的針對性、方法的多樣性和成果的有效性。
調研對象是調查研究的基本要素。增強調查研究的時效性和可操作性,就要在調查研究對象的廣泛性上下功夫。隨著社會多樣化和差異化的日益突出,局部和個體所具有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有所下降,這就要求增加調查的廣泛性,從整體上把握事物。毛澤東指出,調查會到場的人,“要是能深切明了社會經(jīng)濟情況的人。以年齡說,老年人最好,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jīng)驗,不但懂得現(xiàn)狀,而且明白因果。有斗爭經(jīng)驗的青年人也要,因為他們有進步的思想,有銳利的觀察。以職業(yè)說,工人也要,農(nóng)民也要,商人也要,知識分子也要,有時兵士也要,流氓也要?!盵12]因此,調研對象的選取要注重點面結合,防止以點概面,以偏概全,不僅要深入基層,調查群眾,也要走訪機關,調查干部。
提高調查研究對象的廣泛性,僅靠領導干部親力親為,實地調研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借助各種媒介,通過各種渠道做進一步保障。因此,領導干部要做好各地區(qū)各部門特別是綜合調研部門的動員工作,發(fā)揮其工作積極性,充分調動社會各界人士力量,運用現(xiàn)代化科技信息手段,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接觸不同層級、不同職業(yè)的社會人群。力求擴大調研對象的范圍,豐富調查研究素材。
調查研究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調查研究的內(nèi)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變化。這就要求調查研究緊跟時代步伐,圍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調研。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查研究就是依據(jù)不同地域的發(fā)展狀況,理清調研內(nèi)容,開展有側重的調查研究。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的提出對策建議,做到符合實際,措施具體。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也需及時關注國家方針政策的新變化,既要預見發(fā)展趨勢和潮流,又能看到“風起于青萍之末”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并基于此問題進行調研,積極謀思路、想對策。此外,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既要發(fā)現(xiàn)新問題,也要重視老問題。一些“老問題”之所以反復出現(xiàn),原因不在于沒有進行調研,而在于沒有把已經(jīng)意識到的問題和已經(jīng)展開了的調研及時轉化為決策方案,或者是少數(shù)領導干部將手段作為目的,把調查研究當作工作姿態(tài)而不是有效方法,只調查不研究,缺少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辦法。因此,提高調查研究的針對性,不僅要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新問題,也要通過調研解決老問題。
調查研究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深入細致的調研內(nèi)容,還要講求調查研究的方式方法。中國共產(chǎn)黨在長期的調研過程中形成了召開調查會、研討會、走訪調查、蹲點調查、典型調查、解剖麻雀等靈活多樣、行之有效的調研方法。習近平在繼承傳統(tǒng)調研方法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的提出了適應當下形勢的調查研究方法,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安排性”和“隨機性”相結合。當下,搞調查研究大多屬于事先安排,一些領導干部為了使調查研究取得預期效果,對擬調查地點和人物進行“包裝”和“彩排”,使調研結果失真,調研成了走過場。為此,習近平指出,調查研究應將安排性和隨機性相結合,“調研中可以有‘規(guī)定路線’,但還應有‘自選動作’,看一些沒有準備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做安排的隨機調研。”[13]
第二,點和面相結合。一方面,調查研究要抓住重點,發(fā)揚下馬看花的精神,認真分析一些“花”,解剖一些“麻雀”,搞好典型調查。另一方面,調查研究也要綜觀全局,全面鋪開,麻雀雖多,不需要分析每個麻雀,否則就會以點概面,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第三,傳統(tǒng)調研手段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相結合。中國共產(chǎn)黨在過去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的調研工作,大多是身體力行,親自下到農(nóng)村、工廠中與群眾談心來了解情況。在網(wǎng)絡信息化大力發(fā)展的今天,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調查研究的影響和依賴越來越大,掌握和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調研方法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開展調查研究,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直接與網(wǎng)民群眾對話,了解民意,收集意見,也可以親自去調研,將兩者有機結合,進一步提高調研的效率和科學性。
調查研究由調查和研究兩部分組成,兩者相輔相成,相互滲透。調查,是一個獲得感性材料的過程,重在為研究做準備。研究是一個理性分析的過程,通過將大量瑣碎的材料系統(tǒng)化,條理化,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抓住事物的本質和癥結所在,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和途徑,做到“研以致用”。
調查不僅要調查問題,關鍵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習近平指出:“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調查研究的規(guī)模有多大,時間有多長,也不是光看調研報告寫得怎么樣,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盵14]習近平十分重視調查之后的研究,他強調:“目前領導干部開展調查研究的實際情況,有調查不夠的,有研究不夠的,而后一個問題可能更突出。”[15]他告誡領導干部,調查過多,研究分析過少,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是事倍功半的。調查研究必須講求“效”,在調研基礎上提出可操作性強,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必須堅持將調查和研究結合起來,善于做“制造工廠”,將原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加工制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爭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推動工作發(fā)展。
調查研究是一項延續(xù)性長、實踐性強的社會活動,是探究事物本質和尋求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過程。做調研,不僅要掌握調查的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還要遵循科學的原則和作風,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科學的完整的調查研究體系。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提高調查研究質量和成效的保證。習近平強調:“堅持實事求是,最基礎的工作在于搞清‘實事’,就是了解實際,掌握實情,使思想、行動、決策符合客觀實際?!盵16]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調查研究的真功夫就在于通過親自調查,獲得對事物真切的認識。陳云強調,弄清“實事”,要做到“交換、比較、反復”。所謂交換,就是走下基層,與群眾面對面交換意見,既聽群眾報喜,也要聽群眾報憂,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所謂比較,就是要全方位考量,既要左右比較,從周圍的環(huán)境來權衡事物的真實情況,又要前后比較,將以前和現(xiàn)在串聯(lián)起來,縱向比較分析,認清事實。所謂反復,就是對事情初步判斷后,還要聽聽不同的意見,即使沒有不同的意見,也要自己設想可能出現(xiàn)的反對意見。只有多次調研,把上級和領導的建議作為參考,才能把客觀事實作為判斷認識的唯一根據(jù)。這既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過程的根本要求,也是調查研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求真務實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貫作風,也是貫徹實事求是原則的必然要求。所謂求真務實,就是求客觀實際之真,務執(zhí)政為民之實,調查研究是求真務實的主要方式。
求真是一個“眼睛朝下,講真話,說真情”的過程,“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17]做調查研究,就要本著虛心求教的態(tài)度和甘做小學生的精神,拜群眾為師,帶著真感情,用質樸的言語和群眾聊天,拉家常,問寒問暖,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問計于民。務實是一個實打實干,辦實事的過程。務實就是要做到“當縣委書記盡可能地跑遍所有的村,當?shù)兀ㄊ校┪瘯浺欢ㄒ鼙樗械泥l(xiāng)鎮(zhèn),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qū)?!盵18]就是要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堅持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公務接待,不封路,不清場,不搞特殊化,悄然而至,融入群眾生活,與群眾近距離接觸;務實就是干實事,抓落實。“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發(fā)揚實干精神,出實策,鼓實勁,辦實事,不圖虛名,不務虛功,以身作則帶領群眾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19]堅持確定好的解決方案要雷厲風行、抓緊實施,部署的工作要督促檢查、一抓到底,常抓不懈,堅信只有實干才能夢想成真。
制度建設和管理是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的保障。習近平指出:“制度建設要在實踐中不斷健全完善,切實抓好落實,使調查研究成為各級領導干部自覺的經(jīng)常性活動?!盵20]調查研究涉及各個方面、各個層面,加強調查研究,要進一步建立健全以下幾種制度。
第一,決策調研論證制度。調查研究是一個科學決策的過程。陳云指出:“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研究情況,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決定政策?!盵21]每一個科學的決策都建立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無論是制定政策,還是實施政策,都離不開調查研究。只有通過調查研究,才能了解實際情況,總結調研經(jīng)驗,切實做到不調研不決策,先調研后決策,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第二,領導機關、領導干部調研制度。毛澤東指出領導干部的作用之一就是出主意,主意出的合不合理,決策做的對不對,事關全局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這就要求作為領導干部,不能單靠書面報告,必須要親自出馬,拿出一定的時間做調研綱目,親身參與調研過程,親眼觀察實際情況,親手把調研結果記錄下來。領導干部只有和廣大被調研者產(chǎn)生共鳴,才能在領導集體中達成一致認識和意見,做出科學決策。
第三,領導干部聯(lián)系點制度。建立領導干部聯(lián)系點,是防止領導干部脫離群眾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領導干部要想掌握工作的主動權,增強工作的針對性,提高工作質量,就必須要吃苦耐勞,多跑點,多調研,走在基層的第一線,摸實情,掌握第一手材料,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為群眾解難答疑,形成自己的調研經(jīng)驗。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必不可少的武器。只有深入調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時刻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才能保證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合理制定和貫徹實施;才能不斷提高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水平,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3.
[2]習近平.加強對改革重大問題調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決策科學性[N].人民日報,2013-07-25(1).
[3]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219.
[4][6][8][11][13][14][15][20]習近平黨校十九講(內(nèi)部使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5.260-261.225.226.257.260.261.262.262.
[5]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3.
[7]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54.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126.
[10]習近平.干到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fā)展的思考和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534.
[1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117.
[16]習近平.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腳踏實地地推動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N].人民日報,2013-07-24(1).
[17]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9-790.
[1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40.
[19]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21]陳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9.
(責任編輯 馬樹顏)
王宇鳳,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郵政編碼 100875)
D2-0
A
1672-6359(2017)04-00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