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勇
(廈門市博物館,福建 廈門 361001)
鄭成功的儒學思想及其影響
王勝勇
(廈門市博物館,福建 廈門 361001)
鄭成功對于人民而言,一直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在社會動蕩、內(nèi)憂外患的明朝末年,其不僅組織領導了臺灣反清復明的斗爭,又在臺灣被荷蘭占領的同時,率領將士不畏艱難險阻驅(qū)逐了侵略者,成功收復了臺灣,在收復臺灣之后,鄭成功還興辦學校、鼓勵發(fā)展生產(chǎn)、墾荒種田等。鄭成功從堅持抗清復明到收復臺灣,進而鼓勵臺灣大力發(fā)展,無一不體現(xiàn)了其對儒學思想的應用及其理解。
鄭成功;儒學思想;影響
一直以來,儒學思想都作為正統(tǒng)思想影響著封建社會以及封建王朝的發(fā)展,而儒學思想始終在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斷地深化和豐富,鄭成功經(jīng)過對儒學思想深刻的學習和理解之后,從春秋大義到對孔子華夷之辨的理解,進而經(jīng)世致用,仁政安民,其成功詮釋了儒學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不僅推動和影響了臺灣的發(fā)展,影響了臺灣人民的思想,也在后來臺灣人民進行抵抗外來入侵的斗爭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春秋》大義的道德觀
深受儒學思想的影響,鄭成功自身道德觀念的形成,離不開其對《春秋》大義的佩服和理解。
1.嚴“華夷之辨”
所謂“華夷之辨”簡單來講就是孔子提出的對人群的一種劃分,即華夏與蠻夷。一般來講,在儒學思想中,以文明禮儀為標準,將符合華夏禮儀的稱作是正統(tǒng)的華夏,而將其他不同種族則稱謂蠻夷。在鄭成功看來,明朝屬于華夏,是華夏文明的代表,而作為入侵者的清朝,則是蠻夷擾華。鄭成功在其十一歲之時就十分明確地對《春秋》大義的華夷之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闡述,其認為“湯、武之爭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也”[1]。也就是說,在鄭成功心中,湯、武是華夏文明的建立者,而堯舜的揖讓之禮也是符合其文明和道德的。因此,無論是清兵入侵還是清朝的剃發(fā),其都認為是完全不符合華夏文明和道德禮儀的,進而從嚴斥和反對自己父親的勸降信“從來夫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后倘有不測,而只有縞素而已”,[2]到之后抗清的做法,都無一不顯示了其對“華夷之辨”的嚴格理解區(qū)分以及維護。
2.守君臣之義
對于鄭成功來講,在深受《春秋》大義中君臣之義的影響之后,加上其對華夷之辨的深刻理解,其始終認為明皇帝是君,而自己是臣?!氨菹掠粲舨粯?,得毋一臣父有異志耶?臣受國厚恩,義無反顧,臣以死捍陛下矣。”[3]充分顯示了其對明朝皇帝的衷心和尊奉。
(二)注重民族氣節(jié)的愛國情操
在儒學思想中,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是其中心思想,鄭成功更是受到其中的影響和教育,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極為深刻。
1.移孝作忠,堅決抗清
對于鄭成功來講,在深受儒學思想影響的基礎上,其對于父母的孝順是顯而易見的,在其母親重病之時,鄭成功兼程而歸,但是面對其父親對自己的勸降,鄭成功更是將忠義列為第一位,其認為在忠孝二者之間,忠是居于首位的,其不僅堅持對明朝皇帝盡忠,更是斥責自己的父親拋棄君臣之義,不為民族奮斗,甚至和父親決裂,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反對清朝入侵的斗爭中。
2.驅(qū)逐荷蘭,收復臺灣
南京之役失敗之后的鄭成功,為了建立一個新的反清基地,決計將臺灣從荷蘭侵略者的手中奪回來,在鄭成功登陸臺灣之后,當時的荷蘭入侵者就派專人與其進行溝通,但是鄭成功堅決地否定了其溝通談判,堅定地認為臺灣本就是國家領土,而荷蘭人只不過是暫時居住在這里的借住者,但是在當國家需要的時候,荷蘭人就必須要將臺灣歸還,這是必須的,也是應當?shù)?。隨之,鄭成功率領軍隊進行收復臺灣的抗戰(zhàn),最終,鄭成功成功地驅(qū)逐了荷蘭入侵者,收復了臺灣。鄭成功對于臺灣的收復,不僅反映了其堅決的愛國情操,堅定的民族氣節(jié),更是為后期臺灣人民抵抗外來侵略奠定了基礎。
(三)實行經(jīng)世致用
所謂經(jīng)世致用,就是在明朝末年,在儒學學者對于儒學思想的深刻認識和理解作用下,準確地認識到想要國家富強,想要國家興盛,研究那些沒有用的不實際的學問是不行的,要從儒學思想中提取有用的東西,要救世要治世,這也就是經(jīng)世致用。作為鄭成功的老師,錢謙益不僅有著豐富的史學和文學知識,更是對國家的政事、興旺衰敗等十分關注,而鄭成功更是受其影響,經(jīng)世致用,結合明朝當時的現(xiàn)狀,維護明朝統(tǒng)治的同時,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
1.尊賢任才
鄭成功對于人才的尊重、任用和培養(yǎng)是有目共睹的,為了更好地選拔人才、培養(yǎng)人才,其專門設立儲賢、育胄,專門儲蓄招納人才以及對進行人才的培養(yǎng)。儲賢則是鄭成功招攬人才的場所,鄭成功招納的人才大多都是臨近地區(qū)的縉紳、明朝的遺臣和一些當時社會的學者名流,而育胄則是鄭成功對那些陣亡犧牲的將士后代所設立的專門對其進行培養(yǎng)的場所。鄭成功對于人才的招納和任用,是其深刻理解經(jīng)世致用內(nèi)容的表現(xiàn),同時,其設立的專門培育人才機構,不僅在當時為陣亡將士的后代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礎,同時也進一步延伸了經(jīng)世致用的精神。
2.仁政安民
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在臺灣建立了專門的政權機構,任用當時才能出眾的人才擔任一系列職務,將臺灣的具體事宜分屬六官,對臺灣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鄭成功不僅在政治角度通過具體管理保證了臺灣的穩(wěn)定,同時,其還在廈門港專門設立了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五家商號,進而發(fā)展臺灣經(jīng)濟,同時為其軍隊建設籌集資金。鄭成功在臺灣所到之處,無不設宴歡迎,其在臺灣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不僅讓臺灣人民生活有了安定的保證,也帶領其發(fā)展經(jīng)濟,提高了臺灣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
3.開荒墾田,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
當鄭成功到達臺灣之后,其發(fā)現(xiàn)由于臺灣大旱以及受到蝗蟲的影響,臺灣的糧食嚴重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鄭成功不僅沒有對臺灣百姓進行剝削,而是親自到臺灣一些地方進行勘察,進而決定開荒種田,不僅要求自己手下的將領不允許剝奪百姓的糧食,更是派專門部隊進行大范圍的開荒屯田,不僅在當時解決了臺灣地區(qū)的糧食不足問題,更是為臺灣的繁榮以及開發(fā)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4.賞罰分明
在當時動蕩的明朝末年,社會環(huán)境惡劣,百姓可謂是民不聊生,鄭成功深知百姓的困苦,在其收復臺灣之后,為了更好地維護臺灣的穩(wěn)定,維護百姓的安定,鄭成功設立嚴刑峻法。但是鄭成功的嚴刑峻法并非是對臺灣的高壓強治,而是利用嚴格的法律,在約束百姓的同時維護臺灣的安定,嚴刑峻法的同時是對儒家禮學的推崇,本質(zhì)是為了實現(xiàn)儒學的王道仁政思想。鄭成功按照所設立的相關法律和規(guī)定,在實行過程中毫不徇私,賞罰分明,不以一人之罪而遷怒,也不因身份地位而徇私,“雖在親族有罪,不捎帶。有功必賞金帛珍寶,頒賚無吝容;傷亡將士,撫恤尤至,故人皆畏而懷之,咸樂為用。其立法,有犯奸者,婦人沉于海,奸夫死杖下。為盜不論贓多寡,必斬。有盜伐人一竹者,立斬之。”[4]
鄭成功從收復臺灣到治理臺灣,雖然其治理的時間并不長,但是,鄭成功對臺灣的治理使得其儒學思想得以在臺灣發(fā)展并深入人心。鄭成功的儒學思想對后期臺灣社會、經(jīng)濟以及人們思想的發(fā)展都起到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一)影響了后期臺灣人民忠義勇武精神的形成
在明王朝滅亡之后,剛剛建立政權的清朝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開始實行十分嚴重的思想壓迫和禁錮,但是在鄭成功治理臺灣的時間內(nèi),鄭成功的儒學思想已經(jīng)在臺灣形成風氣并且深入身心,雖然明王朝滅亡了,而鄭成功也離開了,但是其思想?yún)s沒有消亡。臺灣的百姓將這種忠義勇武的精神轉移到了對關羽以及王爺?shù)男叛鲋?,其將鄭成功作為關羽忠義勇武思想的代表。
(二)影響了臺灣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愛國主義斗志和決心
鄭成功收復臺灣在當時是反抗外國侵略者的重要表現(xiàn),不僅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同時也為臺灣地區(qū)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鄭成功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儒學思想,在臺灣人民當中是極其重要的存在,其引領了后期臺灣人民為了自由不斷抵抗外國侵略者的抗爭。尤其在清朝末年,清朝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利用《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當時的臺灣人民尤為憤怒,許多臺灣百姓堅決不屈于日本統(tǒng)治,“以其生為降俘,不如死為義民”等。在反割臺抗爭中,許多臺灣人民表現(xiàn)出了英勇的大無畏精神,將民族大義居于首位,積極地投入到抵抗日本的斗爭中。
(三)不放棄光復臺灣的精神
在清朝末年日本占領臺灣之后,臺灣人民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對于主權的光復,在當時,臺灣人民對于鄭成功的敬仰和懷念更為嚴重,許多臺灣人民都迫切地想要臺灣再出現(xiàn)一位與鄭成功一樣能夠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成為了臺灣人民光復的精神支柱和寄托。許多文人都通過詩文來表達自己對于臺灣當時的心情,以及對于鄭成功的懷念和推崇,這也成為當時社會潮流下臺灣詩文發(fā)展的一個類別。
鄭成功的儒學思想不僅讓其為國家和人民奮斗一生,同時,也豐富了臺灣的儒學文化,豐富了臺灣人民的思想。鄭成功的儒學思想不僅對臺灣的發(fā)展和繁榮做出了貢獻,同時也為后期臺灣人民堅持抗爭起到了重要作用。
[1]蔣日升.太歪外記[M].濟南:齊魯書社,2004.
[2]蔣日升.太歪外記[M].濟南:齊魯書社,2004.
[3]黃宗羲.賜姓始末[A].臺北: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1958.
[4]郁永河.裨海紀游(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M].臺北: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1958.
[5]傅國基.試論鄭成功收復臺灣——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二十周年[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2).
K203
A
王勝勇(1975-),男,漢族,福建廈門人,廈門大學政法學院,本科,文博館員,從事文博宣教、鄭成功歷史、閩臺歷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