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學良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論鄂倫春族舞蹈的發(fā)展與傳承
宗學良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作為中國三少民族之一的鄂倫春族,其最具象征意義的就是本民族舞蹈——鄂倫春族原始舞蹈。本文通過對鄂倫春族原生態(tài)舞蹈的初探,粗略地向大家介紹鄂倫春族舞蹈的起源、形成以及發(fā)展。文章前部分介紹了鄂倫春族原始舞蹈文化藝術形態(tài),具體描述了鄂倫春族舞蹈的古老性以及鄂倫春族人對歌舞的重視,后半部分講述了鄂倫春族舞蹈的發(fā)展現(xiàn)狀不容樂觀,以及就現(xiàn)在情形來看如何發(fā)展和傳承鄂倫春族舞蹈。
鄂倫春族;發(fā)展;舞蹈;傳承;原生態(tài)
現(xiàn)在許多人知道鄂倫春族這個少數(shù)民族,但不知道鄂倫春族舞蹈是什么形式,更鮮少有人知道其是怎樣的原始化。此舞蹈具有淳樸的民族風味,并散發(fā)著古老的氣息,由于它只保留在它所在的城市,并沒有進行全面的發(fā)展,所以,把鄂倫春族舞蹈帶到世人的眼前,讓更多的舞蹈藝術家去認識了解鄂倫春族舞蹈,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和現(xiàn)代化的編導技術對鄂倫春族舞蹈進行全面的舞蹈化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地帶,以游牧狩獵為主,在狩獵的生活中,鄂倫春族人慢慢地把族人生活的形態(tài)方式,以及對自己所見的事物以動作的形式向世人們呈現(xiàn)出來,這便慢慢形成了鄂倫春族舞蹈。
(一)舞蹈的形成
鄂倫春族舞蹈一般分為宗教舞、儀式舞、娛樂舞等,其舞蹈歷史源遠流長,在北魏時期鄂倫春族原叫鮮卑族,在鮮卑族時期就開始信奉薩滿教,鄂倫春族的薩滿教信奉熊圖騰,他們認為熊是鄂倫春族的祖先,不會直呼其名“熊”而叫它叔叔或者爺爺,因此在祖先崇拜祭禮中有了專職的人來扮演人和神之間的使者——巫師,而巫師所跳的舞蹈即為薩滿舞。它在鄂倫春族民族發(fā)展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鄂倫春族人在召開氏族大會或者在奔喪、周年祭祀、傳授族譜等重要的儀式上所表演的舞蹈就是儀式舞。在儀式舞中,“依和納仁舞”最為突出,它是鄂倫春族人們在每三年舉行的一次傳授族譜和排輩分的氏族儀式上所跳的舞蹈。娛樂舞是鄂倫春族在歡樂的節(jié)日里最喜歡跳的舞蹈。由于當時的生活地區(qū)相對比較偏僻并且生產(chǎn)方式單一,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鄂倫春族人們通常通過對動物的聲音以及姿態(tài)的模仿來表達自己的愉悅之情,因此娛樂舞的形成與之有著重要的關系。
(二)舞蹈的發(fā)展
鄂倫春族是以狩獵為主的北方世居的少數(shù)民族,舞蹈大多數(shù)以原生態(tài)為主。在鄂倫春族人的聚居地——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zhèn),每年公歷6月18日,人們都會在這一天會穿上自己的本民族盛裝,手拉手,圍繞著篝火跳著舞來歡慶當?shù)鬲氂械奶厣?jié)日——篝火節(jié)。但由于生活的演變,為數(shù)不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和老藝人都年事已高,再加上現(xiàn)在的許多年輕人對古老原始民族文化的認識淡薄,導致鄂倫春族舞蹈發(fā)展比較緩慢。
(一)儀式舞
“依和納仁舞”是鄂倫春族氏族儀式上的一種儀式舞蹈。儀式開始前會有一個比較有聲望的長者向大家介紹家譜和族譜以及親屬之間和各鄰部落之間的關系,傳家譜對于少年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次教育,不能教錯一字一句,目的就是告訴下一代人不要忘記親屬關系和祖先生活的方式,以及對本民族怎樣進行民族崇拜。參加氏族儀式時必須身著寬袖的節(jié)日盛裝并帶上假面具。儀式高潮時,由十一人組成一組開始跳“依和納仁舞”。舞蹈時,其中的10個人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圈,另外的一個人則要站在圓圈的中間。倘若外圈的10個人是少年的話,里圈的那個人必須是七十歲的年長老人。在舞蹈開始的時候外圈的人和中間的人半蹲著,雙手扶腿部先做小的蹦跳動作,然后再站起來。外圈的人繼續(xù)手拉手以中間的人為圓心,所有人朝著一個方向邊跳躍邊轉圈,而中間的人邊唱邊跳,外圈的人就跟著里面的人隨聲附和。
(二)娛樂舞
“采紅果舞”“斗熊舞”和“樹雞舞”是鄂倫春人在歡度節(jié)日時主要的娛樂舞。在鄂倫春族社會分工里面,男女分工明確、地位平等,男子外出打獵,女子則在家里采集和料理家務。“采紅果舞”反應的是鄂倫春族婦女采集的生活現(xiàn)象。因為鄂倫春族人在原始社會時對熊比較崇拜,認為熊和自己本民族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所以“斗熊舞”是鄂倫春族男子最喜歡的舞蹈,它展現(xiàn)的是黑熊搏斗時的一種場景,動作粗獷簡單。大多數(shù)由三人表演為宜,三個人站成三角的形狀,其中兩個人面對面站好,上身微微前傾,雙膝微屈,雙手輕輕搭在自己的膝蓋上,雙腳不停地跳動著,雙肩和頭部不間斷地左右搖擺,嘴里隨著動作節(jié)奏發(fā)出“吼吼吼”粗獷的聲音。第三個人則和這兩個人做著相同的動作參與進來,來勸解雙方用下巴攻擊對方肩部。高昂的情緒、矯健的動作,使“斗熊舞”達到高潮部分?!皹潆u舞”屬于兒童娛樂游戲舞蹈,由兩個人完成此舞蹈。游戲開始前,兩個人先定好距離目標,然后站成一排開始比賽。誰先達到終點就算誰勝利。舞蹈開始時兩個人雙膝深蹲,雙手扶在自己的膝蓋上,在原地先開始碎步移動,嘴里不時發(fā)出“嗯嗯”的聲音,肩部和頭來回左右擺動,來模仿烏鴉來回甩頭的模樣。接著雙腳以曲線的方式向前蹦跳,蹦跳時雙臂打開上下擺動做出飛翔的形狀并快速旋轉。兒童們邊跳邊唱,歌詞大意是:誰要是半路逃跑誰就是兔子,誰要笑,誰的牙齒就像臭李子。
(三)宗教舞
“薩滿舞”也稱“跳神”或者“巫舞”。鄂倫春人為了保佑族人的平安、狩獵的豐收,把自己的祈禱都寄托在祖先的神靈上,而薩滿就是和人與神之間溝通的那個“巫神”。薩滿手持的鼓也稱“文圖文”,是用狍皮做成鼓面的單面鼓,沒有把手,用皮條纏手便于手持鼓,鼓的背面有銅環(huán),直徑50厘米。跳神時身著神衣,邊擊鼓邊舞蹈邊唱。情緒時而激昂熱烈,時而悲傷抑郁。舞步跟隨著鼓點時而急促時而緩慢,站在旁邊的群眾也可隨著薩滿隨聲附和。鄂倫春薩滿舞主要動作有“空中劃圈,一腳獨立”、“前踏步后退步”“三拍跺步”“碎步原地轉”“原地雙跳步”“移動雙跳步”。
(一)現(xiàn)狀分析
1.傳承人面臨危機
現(xiàn)如今,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鄂倫春族舞蹈隨之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新生事物取代了舊的事物,很少有人喜歡并且花時間去看他們所謂的“沒營養(yǎng)、沒意思”的原始舞蹈,因此,它只能在鄂倫春族老藝人以及老年人之間交流。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老藝人的年齡大多數(shù)在六十歲以上,但是即便這些老藝人們身體健碩、精神抖擻,沒有年輕人來繼承,隨著時間的推移,鄂倫春原始舞蹈也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單憑依靠老藝人傳承與發(fā)展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繼續(xù)按照這種情形走下去,原始舞蹈逐漸走向沒落是必不可免的。讓我欣慰的是,鄂倫春自治旗相關政府已經(jīng)認識到原始舞蹈傳承的重要性并大力支持。
2.傳承意識不足
原始舞蹈文化是人類探索舞蹈發(fā)展史的寶貴財富,舞蹈教育學里面講述的口傳身受法是對原始舞蹈繼承的最初的方法。在鄂倫春族根據(jù)地首府阿里河鎮(zhèn)調研發(fā)現(xiàn),民族文化教育的體質并不完善。鄂倫春旗幼兒園、鄂倫春民族中學等少數(shù)民族為主的學校幾乎很少把鄂倫春族文化列入教學計劃中,但一些高校做出了努力,把民族藝術列入教育體制里,例如,呼倫貝爾學院的蒙古語言學院編著了關于少數(shù)民族語言與歌曲的教材等,這為原始舞蹈教學以及傳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解決思路
1.深入了解舞蹈作品
著名鄂倫春族舞蹈《追鹿》反映的是20世紀80年代鄂倫春族由獵殺到養(yǎng)殖小鹿這一偉大的轉變的故事。該作品中原有的舞蹈語匯已表現(xiàn)不出這樣復雜的內容。要想真切表達出從捕獵到養(yǎng)殖這一復雜的思想轉變過程,就要抓住舞蹈精髓并創(chuàng)造出適合的舞蹈語匯。為了保證其真實性,創(chuàng)作者到鹿場仔細地觀察小鹿們的動靜神態(tài)以及和人的情感交流,為舞蹈《追鹿》的創(chuàng)作掌握第一手資料打下來深厚的基礎。而舞蹈演員就要長期堅持深入本民族當中,扎扎實實地了解鄂倫春原生態(tài)舞蹈文化。
2.舞蹈人才培養(yǎng)
要想使鄂倫春原始舞蹈與現(xiàn)實接軌,具有時代感和鮮活性,培養(yǎng)優(yōu)秀的鄂倫春族舞蹈演員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鄂倫春族后代中選拔一些具有舞蹈素質的人才,進行專業(yè)合理化訓練,培養(yǎng)出既有專業(yè)技術技巧又具有強烈民族責任感的舞蹈演員。
鄂倫春族是我國三少民族之一,同時也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以狩獵民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其原始舞蹈是鄂倫春族的標志物,它繼承融合了薩滿跳神、模仿野獸動作和生產(chǎn)方式的舞蹈動作和唱曲韻律,歌頌了本民族倫理道德的原始風貌,抒發(fā)了鄂倫春人美好生活情感,弘揚了民族文化精神。因此傳承與發(fā)展鄂倫春族原始舞蹈對于保留和繼承民族文化遺產(chǎn)具有重要價值意義。
[1]孫越.鄂倫春族歌舞簡述[M].世紀橋,2012(11).
[2]劉寧.如何繼承和發(fā)展鄂倫春民族舞[J].戲劇之家,2014(13).
[3]豐收,瑜瓊.試論鄂倫春族的薩滿舞[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3(1).
J72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