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麗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全球藝術格局下大學美術館的發(fā)展芻議
侯小麗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21世紀以來,中國的美術館正處于由展覽步向典藏、教育、研究、交流傳播和社會服務的綜合功能語境中,美術館不僅是展覽場地,而更是具有“綜合學術能力和自主自由精神”的主導性藝術發(fā)生場,這一要求是全球藝術格局下美術館遵循藝術規(guī)律的自我提升,也是美術館自身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藝術格局;軟硬件;生動性;互動性;開放性
濫觴于20世紀60年代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劃的展覽“當態(tài)度變成形式”,提出了美術館不再是展示傳統(tǒng)繪畫的場地,宣告了“當代藝術通過展覽這個媒介以為人所知”,開創(chuàng)了“策展人時代”的到來。緣此,處于邊緣境地的非西方藝術進入“歐洲藝術中心”的呼聲漸起。20世紀90年代,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的“大地魔術師”展覽,用50位西方藝術家和50位非西方藝術家“混搭”的動態(tài)展覽形式,使非西方藝術家可以在歐洲舞臺上,實現藝術的平等對話。這一勇敢嘗試,用世界性的、多元化的、具有沖突感的多樣性文化,解構了西方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和資格壟斷,深刻地影響了以后的展覽,標志著“藝術多元全球化”的興起,當代藝術時代的來臨。隨著社會科技和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傳播,尤其互聯網的興起,一些“時髦的畫廊”展覽使得藝術的“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抽象藝術”“后現代主義”等多種流派通過展覽這一媒介迅速為觀眾所知。許多藝術家在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中,依靠新技術可以迅速得知世界范圍內任何藝術的發(fā)生,跨國主義藝術流行,藝術的中心從歐洲轉向全球,藝術版圖發(fā)生推移,藝術流派迭起,藝術形式多樣變化,全球范圍內藝術中心百花齊放。
受國際藝術發(fā)展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藝術家,憂心于當代藝術發(fā)展的邊緣化,以各種形式爭取當代藝術的話語權。從一些藝術家在自己家里進行藝術交流的“公寓藝術”,到由流浪藝術家構成的“畫家村”現象,再到藝術展覽的例如酒吧、地下室等“替代性空間”等出現,都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對自身話語權爭取的嘗試。直至1996年上海雙年展的策劃展出,當代藝術真正以官方許可的支持走進中國藝術的視野,上海美術館的這次展覽,發(fā)揮了美術館文化導向的功能,影響了中國藝術的文化格局。自此,在國際藝術“后現代”“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影響下,藝術教育和交流的發(fā)展要求美術館必須突破原來單一的展覽陳列的功能,逐漸向國際化的美術館形態(tài)靠近。中國的美術館興起了建設的熱潮,如上海美術館、深圳美術館的落地開放,成都上河美術館、沈陽的東宇美術館等民營美術館的建設成立。與此同時,經過發(fā)展,美術館的典藏、教育、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功能日益完善豐富起來。形成了以固定展覽文物為主的博物館、以專業(yè)藝術展覽為主的美術館、以文化藝術娛樂活動為主的群藝館、以承擔藝術專業(yè)教育功能為主的學校美術館等。
“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藝術專業(yè)教育的大學,應熟知并緊扣世界藝術發(fā)展脈搏,而作為藝術教育傳播的專業(yè)機構大學美術館,在偏安大學一隅的角落里,應成為展覽藝術的先覺者和弄潮兒。然而,目前大學美術館只對校園師生開放,展覽更多地停留在教學層面,藝術的交流和包容性不夠寬闊,尚未形成集群效應,有的場館甚至“門可羅雀”,問題的根源在于展覽上。因此,大學美術館如何在藝術發(fā)展的格局中實現軟硬件的提升?如何用創(chuàng)新的方法來使展覽變得更加生動?大學藝術教育展覽,能否把活動本身也變?yōu)閮热莸膭?chuàng)造者?除了專業(yè)學術展覽,如何學會和公眾溝通等?這些都是大學美術館發(fā)展的問題。
大學美術館應是軟硬件設施齊備的當代美術館。大學美術館的資金來源、地緣屬性和教育功能決定了美術館硬件設施的局限性。美術館的建筑外觀應切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目標,更應凸顯藝術的時代性發(fā)展,它的本身應該是一件藝術品。如由鋼管和玻璃管構成的正在建設中的“高技派”工地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巴洛克建筑杰作的宮殿奧地利美術館、仿佛重現《富春山居圖》山水和諧一體的公望美術館等。大學美術館的建筑設計應在教育和美學之間妥協和諧。在大學美術館的功能區(qū)域劃分中,展廳一直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強化,現代藝術的公共教育性,越來越重視觀眾的參觀體驗,功能完備,集審美教育與時尚休閑于一體的現代美術館是未來發(fā)展趨勢。美術館是否有休息廳、咖啡廳、電影放映廳、觀眾體驗區(qū)、服務臺、衍生品商店等,已經成為美術館硬件設施建設的衡量標準之一。如關山月美術館對無障礙通道的改造、婦女哺乳間的增設等,使參觀體驗更具人性化,這應該成為大學美術館公共區(qū)域設施建設的啟迪。美術館的軟件建設在于專業(yè)策展人員隊伍和專業(yè)運營人員隊伍的建設。大學展覽的困境在于展覽與策展和策展人的脫離,美術館甚至沒有策展人機制,因此展覽的主題、藝術家和作品、公共藝術教育和展覽的學術性、品牌性無法保證。很多展覽是由藝術教育方向的專業(yè)老師和學生簡易地自行完成,無從談起展覽的內涵和延伸性。因此,專業(yè)策展人對于展覽尤其重要。專業(yè)策展人需要極高的藝術素養(yǎng)和扎實的知識儲備,還需更好把控展覽的學術性。一個展覽高水平的學術性呈現,不僅可以吸引觀眾,而且極易得到業(yè)界的認可,從而奠定美術館的品牌影響力。同時,一個有學識、有見地、有文化抱負、有職業(yè)道德操守、勇于擔當風險、有管理能力的美術專業(yè)運營團隊同樣重要。美術館工作人員的專業(yè)性是美術館的品質體現,如展覽的照明設計需要調光工程師的參與,展覽的設計需要設計規(guī)劃師參與,展覽的宣傳需要新聞從業(yè)者的參與等,打造這樣一個隊伍,才能開展具有專業(yè)系統(tǒng)的展覽、收藏、宣傳和有針對性的學術研究,才能讓美術館具備權威性和品牌影響力。
展覽生動性和互動性的實現。現代藝術的傳播廣泛性,藝術受眾群體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擴張,人在藝術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美術館漸漸關注觀眾的觀展體驗,并從“物”的關注轉變到對“人”的關注。展覽的生動性和互動性是抓住人的“眼球經濟”最好的手段。一場好的展覽,要求策展人能以敏銳的藝術嗅覺找出觀眾的興趣所在,并進行展覽策劃,激發(fā)觀眾的興趣點,展覽的生動性就成功了一半。展覽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如聲音、圖像、影音視頻、全息影像等,打造光影交錯的虛擬感,營造展覽的主題氛圍,使展覽有強烈的融入感、代入感甚至儀式感,如詹姆斯·特瑞爾回顧展。還可以進行展覽、研討、活動配套舉行方式,邀請藝術家到現場講解藝術,讓更多觀眾認識和理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分享他們的創(chuàng)作感受。而對于教學任務展這樣的專業(yè)性展覽,可以用燈光和布展模式,配合展品的教學資訊(如展廳導覽、說明文字、影像資料等),使形式多樣化,瓦解專業(yè)性展覽的枯燥。展覽的互動性可以增加觀眾對展覽的生動性體驗。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jiān)謝素貞認為公眾互動有四個原則:知名藝術家?guī)幽贻p藝術家,兒童帶動家庭,活動帶動教育,跨領域帶動純視覺。廣東時代美術館館長趙趄認為互聯網對美術館的影響,除了傳播的有效性之外,最重要的是讓產品和觀眾實現得更直接、無縫地對接。對于大學美術館來說,展覽直接面向師生,觀眾的體驗直接,而需要提升的是師生體驗區(qū)的設置,以及對展覽地關照回顧。總結展覽的研究學術性,加強與學校學生的合作,挖掘和整理展品,介入到教學和學術研究,從而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機制的建立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開放性是大學美術館發(fā)展的趨勢。在“藝術多元全球化”格局中,大學美術館應兼收并蓄,實行開放性的“走出去”。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走出去”,大學美術館應以國際性的視野、包容的姿態(tài)看待不同的藝術,能夠把握中國的當代文化問題,在更主流的文化平臺上進行展覽交流。這不僅要求國際大展走進來,體驗展覽平臺上藝術的沖突,更需要大學美術館關注經濟、文化、政治的走向和社會價值的變遷。大學美術館的開放性要在自我和受眾間尋求共生,進行知識的共同創(chuàng)造,它要求美術館不僅要實行全面的開放,更重要的是通過美術館來實現信息的交流,創(chuàng)造出和院校、研究所、藝術工作室、博物館(美術館)聯盟、其他藝術中心合作的可能。它的開放性必然帶來文化惠民。美術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實現藝術的教育推廣,而社會開放性帶來的問題,反過來會促進大學美術館的改進和完善,這是一個雙贏的提升過程。美術館應容納校園外的文化義工和志愿者團隊。通過培訓文化義工和志愿者來實現美術館資源整合。一方面,通過培訓,文化義工和志愿者學到很多藝術知識,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在提高美術館的服務運營水平上貢獻知識力量,這是雙贏。而這一步的邁出,對于安全校園的建設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美術館的開放性還可以通過與品牌合作,例如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與頂級品牌保時捷合作,杭州博物館與跑男的合作,這些合作案例雖然頗有爭議,卻帶來美術館開放性新的思考。
[1]王萌.美術館作為“文化發(fā)生場”的啟示[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
J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