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武林+王鵬
【摘 要】 目的:探討中藥熏洗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后偏癱的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中風后偏癱患者1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中藥熏洗配合針灸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Fugl-Meyer平衡量表評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shù)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61.43(P<0.05)。結論:中藥熏洗配合針灸能夠有效改善中風后偏癱患者平衡功能及肢體活動能力,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 熏洗 針灸 中風偏癱
中風為中老年常見病,其發(fā)病多于臟腑虛損有關。偏癱是中風后重要后遺癥之一,臨床表現(xiàn)為一側上下肢肌力減退、活動不便、冷熱不知、疼痛不覺等,如不及時干預,將對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產(chǎn)生嚴重不良影響[1-2]。本研究主要對中風后偏癱患者采用中藥熏洗配合針灸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6年4月140例在我院就診的中風后偏癱患者,均經(jīng)腦CT或MRI確診,隨即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觀察組男37例,女33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67.75±5.02)歲,病程3-423d,平均病程(152.63±68.38)d,腦梗死15例,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24例,腦出血31例;觀察組男34例,女36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66.58±6.13)歲,病程2-406d,平均病程(141.37±65.34)d,腦梗死16例,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22例,腦出血3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包括穩(wěn)定血壓、血糖,控制顱壓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給予中藥熏洗配合針灸。中藥熏洗:取桂枝30g,制乳香20g,黃芪40g,紅花10g,伸筋草15g,沒藥15g,川芎20g。以上藥物加水煮開后文火煎煮20分鐘左右,每劑煎水2500ml,取汁,將藥液倒入專業(yè)熏洗桶內(nèi),先以中藥水蒸氣熏洗患處15min,至溫度適宜浸泡患處20-25min,2次/d,連續(xù)治療30d。針灸:上肢取穴:肩髃、手三里、河谷、曲池;下肢取穴:陽陵泉、足三里、環(huán)跳、風市;選用30號1.5寸毫針常規(guī)消毒,待進針得氣后,施以提插捻轉補瀉法手法,刺激穴位,每次留針15-20min,1次/d,10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Fugl-Meyer平衡量表評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及治療效果。
借助Fugl-Meyer平衡量表對患者平衡能力恢復狀況進行評估,共計7個項目,每個項目分為0-2級,最高分14分,最低分0分。總分14分,表示無障礙;總分7-13分平衡功能有障礙,總分0-6分,表示平衡功能嚴重障礙;0分表示完全喪失平衡功能。
借助Barthel指數(shù)量表對肢體活動能力進行測評,最高分100分,總分>60分,表示生活基本自理;總分41-60分,表示中度殘疾,日常生活需要幫助;總分21-40分,表示重度殘疾,日常生活明顯依賴;總分≤20分,表示完全殘疾,日常生活完全依賴。
療效評定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試行)》[3]痊愈:平衡無障礙,生活可自理;顯效:平衡功能基本恢復,癱瘓肢可運動;好轉:平衡稍微恢復,麻木、水腫等癥狀較嚴重,依賴性強;無效:平衡能力喪失或惡化,完全依賴。
1.4 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數(shù)據(jù)借助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均使用(x±S)描述,t檢驗;計數(shù)資料均借助%描述,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Fugl-Meyer評分、Barthel指數(shù)
觀察組患者Fugl-Meyer評分、Barthel指數(shù)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觀察組患者有效率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61.43%,詳見表2。
3 討論
中醫(yī)認為中風發(fā)病原因與臟腑虛損有關,氣虛則血不足,以致血行退滯,正常津液補給不足,致使經(jīng)絡痞阻,誘發(fā)中風。中風后偏癱是由于中風后腦血管病變,導致大腦皮質梗塞或出血引起中樞功能受損,致使其支配的肢體因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功能受損,造成偏癱。因此治療中風后偏癱應重在益氣通絡,化痰祛癖。中藥熏蒸可皮膚毛孔腠理開放、擴張患處血管、肌肉韌帶松弛,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促進局部組織供養(yǎng)量及新陳代謝,促使藥物深入病所,發(fā)揮散寒除濕功效。同時泡洗患處,與熏蒸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利于炎癥消散及吸收[4]。中風后偏癱患者側肌張力逐漸升高,甚至痙攣。針灸可疏通患肢經(jīng)絡血氣,避免增加患者張力。針灸亦可通過刺激穴位將針刺感覺信息傳入中樞,中樞神經(jīng)通過自身調節(jié)功能改善血流微循環(huán),促進肢體血液流動。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Fugl-Meyer評分、Barthel指數(shù)及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熏洗配合針灸可有效改善患肢肌肉痙攣及血流循環(huán),促進平衡功能和肢體活動功能恢復,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中藥熏洗配合針灸可顯著改善中風后偏癱患者平衡能力及肢體活動能力,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姜海波,宋秋英.中藥熏洗配合西藥治療中風偏癱后患肢水腫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5,22(6):725-726.
[2]黃靜,趙偉軍.中藥熏洗配合推拿治療中風后偏癱恢復期的療效觀察及護理體會[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3,29(6):85-87.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4]吉貞料,盧桂蘭,李海輝.針灸結合中藥熏洗在中風痙攣偏癱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中醫(yī)藥導報,2015,21(13):94-96.